格非
孩子寫作業(yè),媽媽一會兒送牛奶,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又問寫完沒、課文背了沒——
10歲的露露說:我媽特別煩人,整天蒼蠅一樣盯著我嗡嗡叫。我彈琵琶時,她說“這地方彈快點兒,那地方彈慢點兒”;我寫作業(yè)時,她一會兒送牛奶,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又問寫完沒、課文背了沒;就連早上起床,她也不忘盯著我,“快起來穿衣服,趕快洗臉、刷牙”;我好不容易放學回家了,她又開始催促“快洗手,別磨磨蹭蹭的”??傊?,只要她在,我的耳根就無法清凈。
無獨有偶,萌萌也有同款媽媽。
周一,萌萌因為值日回家晚了些,看到飯菜還在餐桌上,就徑直去廚房洗手、拿碗筷。媽媽忙說:“把廚房的燈打開?!泵让葲]開燈,摸黑洗手、拿碗筷。到餐桌前,萌萌掀開湯鍋,媽媽說“放這兒”,并在餐桌上騰地方??伤捯粑绰洌让纫褜㈠伾w放在餐邊柜上了。萌萌盛了點湯,媽媽關切地說:“餓了吧,快吃飯,少喝點湯。”萌萌喝了一口湯開始盛飯,媽媽又說:“多盛點兒,太少了?!泵让乳_始夾菜吃,媽媽又“嗡嗡”上了:“青菜也要吃啊……”萌萌不悅地把身子一扭,背對著媽媽。
要說,露露媽和萌萌媽都是慈母,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操心,為何招來孩子的反感,甚至被比喻成人們爭相躲避的“蒼蠅”呢?
家長的過分關注,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和束縛感,這如同一只大手扼住了孩子的咽喉,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被家長關注當然是好事,但過猶不及。被家長過度關注,孩子不但不會覺得被重視,反而會反感。
被過分關注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比如,你去商場買衣服,遇到一位熱情如火的售貨員。當你想看某件衣服時,她立即迎上來:“您想看什么款式?我?guī)湍扑]推薦?!碑斈闩ゎ^去看另一件衣服時,她又說:“這款衣服還有灰色和黃色的。”不等你回應,她已經(jīng)把這兩種顏色的衣服都拿來了。她跟著你亦步亦趨、如影隨形,很快你就會受不了溜之大吉。因為你并不希望售貨員這么熱情,你更想自己隨便看看。
孩子被家長過分關注,也是這種感覺。家長的過分關注,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束縛感,這如同一只大手扼住了孩子的咽喉,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如今的孩子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愿事事聽從別人的安排、指揮,哪怕這個人是媽媽。所以,不管媽媽的初衷有多好,已經(jīng)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孩子都會受不了,媽媽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等孩子長大更明白事理之后,不僅不會感激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會覺得媽媽阻礙了自己的成長。
畢竟,雞湯再鮮美,若天天喝、頓頓喝,也會喝反胃的!
沒有自己的生活,卻不停地關注和參與別人的生活,最終結果不是雙贏而是雙輸
日常生活中,孩子因經(jīng)驗不足而被媽媽提醒是正常的。但是日復一日,沒有必要地提醒就成了問題:媽媽這么做是愛孩子還是不信任孩子?是出于真正的關心還是出于一種習慣或者一種病?不客氣地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通常人到中年,生活中除了柴米油鹽,就是孩子。此時,家里丈夫責任缺失,夫妻感情淡漠,女方缺少生活追求,便將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不關注孩子,她就感覺生活空虛。
“蒼蠅媽媽”的病程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長期、下意識地對孩子能做到的事,無論大小都要給予指示。簡單地說,就是重復教孩子已經(jīng)會做的生活瑣事。
階段二: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對孩子沒說出來的事捕風捉影,將孩子沒做過的行為假定為真實存在,然后進行勸導或糾正,表現(xiàn)出強烈的操控欲。
階段三:全面操控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按大人的規(guī)劃走。達成一步,緊接著就是下一步的催促和勸說,步步緊逼,天天苦口婆心地說同一件事,直到孩子去做,達到大人的滿意為止。
假如媽媽沒有自己的生活,卻不停地關注和參與孩子的生活,最終她會將孩子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這種結局不是雙贏而是雙輸——孩子要么被養(yǎng)成巨嬰,要么奮起反抗,親子關系破裂。而隨著歲月流逝,媽媽年邁之后,雖然依舊關注孩子,但已經(jīng)有心無力,且長大的孩子也不會再聽、再按她說的去做了。多年來媽媽一直以孩子為中心,一旦被拋棄一旁無人理睬,那種打擊是難以承受的。
所以,媽媽們要記住:養(yǎng)兒育女,不是媽媽自我犧牲式的單方面付出,而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媽媽們再勤勞、再愛孩子,也不要失去自我,而要把緊盯孩子的目光收回來一部分,放在自己身上。
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應該有適當?shù)木嚯x:既不能漠不關心,也不能過分干涉
華盛頓大學有項研究稱:“蒼蠅媽媽”會妨礙孩子獨立意識和個人能力的發(fā)展,過度照料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并使他們長大后難以正確應對壓力。受到過度照料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意志消沉,對生活不滿,常常處于焦慮之中。
就是說,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應該有適當?shù)木嚯x:既不能漠不關心,也不能過分干涉。如果家長的控制欲太強,就會破壞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影響其身心健康。所以,養(yǎng)育孩子時,家長要做的不是無微不至,而是適度關心:
一、在不遠處默默守護。對有一定生活能力的孩子,媽媽應在不遠處默默守護,而不是把嘮叨當作沖鋒陷陣的機關槍,為孩子克服一切困難、踏平所有挫折。如果總被父母嘮叨,孩子就會變得麻木不仁,甚至在被嘮叨時耳朵自動開啟屏蔽功能,充耳不聞。
二、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懂得及時放手的父母往往能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孩子。孩子如同一株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不僅需要時間、空間,還需要風雨的錘煉。
三、給予孩子適度的關心。很多媽媽習慣于替孩子操心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在媽媽看來,這么做不僅正常,而且理所當然。但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具備了獨立做事的能力之后,媽媽還不放手,那么孩子就很可能被培養(yǎng)成沒出息的巨嬰,將來父母也會很痛苦。
適度的關心,遠遠好過喋喋不休的嘮叨和無限制的付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聰明的家長應當做一個守望者:適當?shù)亟o孩子劃定一個范圍,只要孩子不出劃定范圍,就只需遠遠觀望,而不必打擾孩子。哪怕眼看孩子要栽跟頭,也不要管,就讓他體驗一下栽跟頭的感覺好了。家長要做的是“抓大放小”——保證孩子成長的大方向是正確的,至于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就不要管那么多了。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