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
幼兒是一個積極的學習群體,好奇好問是他們的特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倡導的幼兒學習方式是深度學習。本文以戶外體驗場“小菜園”活動開展為例,闡述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時間、空間和材料,讓幼兒真正獲得發(fā)展,走向深度學習。
(一)互動的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大部分,教師不僅要考慮它特殊、潛在的教育價值,還要結合園所文化,使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目標與幼兒園教育目標一致。同時,教師還要注意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真正與幼兒互動起來。
(二)生態(tài)的戶外體驗場活動
大自然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樂場。幼兒在與大自然充分、自由、自主、愉悅地活動中,可以調動自己的感官和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慢慢走向深度學習,真正獲得發(fā)展與滿足。因而營造互動、生態(tài)、自然的園所環(huán)境成了我們重點思考的問題。
在空間方面,我們打破原有的固化思維,將視野拓展到幼兒園的每一片草地、每一面墻體、每一條道路……在與幼兒的交流中,我們總結出幼兒喜愛的環(huán)境是生態(tài)的、趣味的、優(yōu)美的、寬敞的,它能滿足幼兒自由地奔跑、游戲,滿足幼兒對美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戶外體驗場充分利用園內的每一個空間去滿足幼兒各方面發(fā)展的需要。
在材料方面,我們不再局限于教師制作的或現(xiàn)成的游戲材料,而是關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結合全園的力量收集多種環(huán)保材料。自由的、開放的、可操作的物質環(huán)境可供幼兒進行建構、探索與角色扮演等游戲,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在時間方面,我們提供給幼兒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比如戶外體驗場預約表、班級一日活動表等。幼兒自由地選擇活動內容,根據(jù)自己提前制定的一日活動表進行游戲,這體現(xiàn)出對幼兒的尊重與關懷。
(一)長效有益的深度學習
《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笨梢?,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學習方式,其中倡導的學習方式就是深度學習,而非“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的淺層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的一種學習”。幼兒在活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需要他們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深度挖掘問題背后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契機,引發(fā)討論思考,幫助幼兒獲得經(jīng)驗,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開啟深度學習的大門。
(二)自然野趣中的深度學習
1.案例:我發(fā)現(xiàn)了野菜
一天,我向孩子介紹菜園里的菜,想到今天午餐吃的是馬蘭頭,于是我問:“菜園的菜都是我們種的,要幫它澆水、施肥,你們知道什么菜不用我們種,也不用我們照顧,自己就能長出來嗎?”
孩子們聽了直搖頭說不知道,我問道:“我們可以通過什么辦法知道呢?”
行行說:“我阿婆種菜的,我可以去問我阿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自己的哪個親戚是種菜的,可以向他們去調查,于是一個親子調查任務產(chǎn)生了:哪些菜不用種,自己就能長出來呢?
第二天,孩子們高興地說著自己的調查結果,最近正值吃野菜的時候,孩子的答案果不其然都是馬蘭頭和薺菜。
深度學習行為分析:在此案例中,幼兒對小菜園產(chǎn)生了興趣,對于自己未知的問題能遷移經(jīng)驗,想到向“更多識的他人”即身邊有經(jīng)驗的長輩去進行調查,最終解決自己的疑惑,從而增加自己對野菜的認識。從中我們能看到深度學習的多種特征,包括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真實的問題解決、已有經(jīng)驗的遷移、新經(jīng)驗的獲得、內容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
教師支持策略梳理:教師在觀察小菜園的活動中結合季節(jié)與時令野菜的特點,創(chuàng)設包含問題的活動情境,引發(fā)幼兒從無目地到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超出幼兒認知的問題,教師提供了支持,滿足了幼兒把思考的解決方式引向深度學習。
2.案例:發(fā)現(xiàn)菜的秘密
《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出:“5歲左右,兒童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jīng)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幼兒園、學校應盡可能為兒童提供在生活、自然中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們同自然產(chǎn)生聯(lián)系,借助于書本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笨梢娪變航逃x不開大自然,離不開環(huán)境,也離不開幼兒的探索。這些活動在教室里是完成不了的,于是幼兒預約了“小菜園”戶外體驗場活動,開啟了一場關于“菜”的探索之旅。
(1)大家一起識野菜。(集體、班級)
孩子們都不認識野菜,我們開展了一次集體“認識野菜”活動,通過實物觀察、交流、記錄,從而讓孩子認識野菜,挖掘集體活動的價值。
在觀察馬蘭頭時,有的孩子說:“馬蘭頭是綠色的?!?/p>
有的孩子說:“不對,馬蘭頭底下是紅色的……”
在觀察中,孩子初步了解了馬蘭頭、蒲公英、薺菜、香椿的外形,并以圖畫、文字備注的方式記錄野菜的外形,班級里的活動痕跡日漸豐富。
天天突然問:“哪里可以找到野菜呢?”——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
(2)幼兒園里找一找。(分散、戶外)
孩子們拿起提前準備好的工具出發(fā)了。他們手拿野菜圖片,在幼兒園里這兒看看、那兒找找,雖然有“上當”找錯的,不過大家依舊干勁十足,很快就找到了有白色絨球的蒲公英。
在教師的提醒下又很快發(fā)現(xiàn)了長有長長的莖和愛心葉子的薺菜,收獲滿滿。
行行問:“這些野菜可以吃嗎?”—— 新的活動也隨之產(chǎn)生了。
(3)周末野菜挖挖樂。(親子、周邊)
孩子們對于野菜都贊不絕口,家長們利用周末帶著孩子到太湖邊挖野菜、嘗野菜,享受著親子時光,孩子們宛若一個個小老師,指導著爸爸媽媽看野菜的外形特征。
(4)陽臺菜園種什么。(討論、陽臺)
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實在很喜歡逛小菜園,所以在班級的陽臺上提供了3個種植箱。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菜籽,討論開始了。
飛飛說:“我?guī)У氖侨n苣?!?/p>
浩軒說:“我?guī)У那嗖俗?,可以種青菜。”
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結果,奕豪建議說:“我們來投票吧,看誰的票數(shù)多我們就種誰的?!弊罱K萵苣、莧菜和辣椒票數(shù)最多。
(5)陽臺菜園種起來。(實踐、陽臺)
孩子們觀察著菜籽,學著農(nóng)民伯伯的樣子,輕輕地把種子撒在泥土里,開始了照顧“菜寶寶”活動。
深度學習行為分析:這是一個基于實踐探究的學習。幼兒面對一個個不斷更新、晉級的問題,他們能去思考、去解決。從對常見野菜的陌生到了解其外形和口感,從沒有使用工具到熟悉操作各種工具的過程,從幼兒園環(huán)境資源擴展到更大范圍的探索,從觀察菜到種菜、照顧菜的活動……幼兒不斷在整合自己的認知,積極主動地將習得的知識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中,在發(fā)現(xiàn)、探究、調整的過程中逐漸完善——這是幼兒最需要深度學習的。
教師支持策略梳理: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幼兒的學習離不開直接感知和實際探索。教師在活動中提供了能支持幼兒持續(xù)深入活動的時間、空間和材料,尊重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索和思考,從而在問題解決、完善認知、知識遷移等深度學習中引發(fā)開放式的探究。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引導下,教師轉變教育課程觀,開始關注幼兒、關注生活、關注游戲、關注經(jīng)驗,追蹤發(fā)展需要規(guī)劃生成保育教育活動。在上述案例中記錄著自由、自主、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歷程:教師分析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教育價值;思考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幼兒需要探索的程度;創(chuàng)設需要幼兒探索解決的活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一)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把握教育價值
探索活動以其開放性、自主性、綜合性等特點,受到了幼兒的喜愛。
意大利瑞吉歐教學體系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的球,并拋還給孩子?!苯處煵粌H可以自己提出問題,還可以從幼兒的反饋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幼兒投入新一輪的思考和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從幼兒的好奇點、興趣點出發(fā),滿足幼兒的需要。在游戲中,幼兒是一個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
(二)豐富活動形式,支持親身體驗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庇變旱恼n堂不再只是在班級里,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是他們活動的地方。教師需要合理安排好一日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的需要。
(三)注重學習品質,巧用家長資源
《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苯處熢诨顒忧耙⒅叵人伎?、再實施的方式,不剝奪幼兒思考問題的機會。教師要充分運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園的活動情況。家長了解后才會支持,才更愿意配合幼兒園的活動,達到雙贏的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成大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