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有人在小潭、小溪中安于現(xiàn)狀,有人卻向往浩瀚的大海。
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比绱藞D景,宛然飄忽空靈、美輪美奐的仙境!可遺憾的是,它只是在人跡罕至的僻靜之處。
一遍遍誦讀這篇美文,我一直以為,柳宗元筆下的這些魚應該是鰷魚,或者是鯽魚。在有著“魚米之鄉(xiāng)”之稱的我之家鄉(xiāng),這樣的魚特別多。在清澈的水中,它們往往給人一種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美。
美則美矣,可它們并非魚類中的上品。與之一類的,還有鳑鲏魚,這種魚與鰷魚一樣,也是一種很小的魚,全長約3厘米至10厘米。鰷魚和鳑鲏魚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身小多刺。
這里所說的刺,不是指作為脊椎的那條大魚刺,而是分布在魚身兩側(cè)的、獨立的細小魚刺。這種小魚刺被魚類學家稱作“肌間骨”,它是由結(jié)締組織不經(jīng)過軟骨階段,直接骨化形成的膜性硬骨,是成骨細胞成為成骨組織的方式之一。
肌間骨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支撐肌肉,就像人類的骨骼一樣,另一個作用是用于傳導肌肉力量。這些肌間骨是魚控制身體的“工具”,輔助它們進行各種細微的行動,從而操縱自己的身體在水中靈巧、自如地游動或躍出水面。我們常說的“鯉魚躍龍門”,就是鯉魚借助肌間骨來完成的。
根據(jù)魚類學家的研究,并不是所有的魚都有肌間骨,即使在有肌間骨的魚中,不同的魚的肌間骨的數(shù)量也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魚類學家說,是由于魚與魚的目標不相同。有些魚的目標是游得最快,它們從來不滿足自己的游速,每天都在奮發(fā)努力。魚要游得快,就要充分調(diào)動與發(fā)揮肌肉的作用,而不是肌間骨。久而久之,它們的肌肉變得一天比一天緊實,而肌間骨不斷退化,越來越少,以至于無。
魚類學家通過研究還得出結(jié)論:沒有肌間骨的魚,由于行動迅捷,大多比較兇猛,主要生活在波濤洶涌、無邊無際的海洋中,比如海鱸魚、石斑魚、金鯧魚、大馬哈魚等。即便那些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沒有肌間骨的淡水魚,如淡水鱸魚、鱖魚等,它們同樣肌肉緊實,游得非???,也兇猛異常。因此,這些魚是以小魚小蝦等活物為食。
我們知道,鯽魚、鳑鲏魚、鰷魚、鯉魚等生活在內(nèi)陸的江河、湖泊、潭水,甚或是溪溝與小澗中,由于性情溫順,主要吃水草等植物。相較于海魚,它們的個兒小得多,肉質(zhì)疏松,“小刺”特別多。
從這一研究中,我們得知,要讓自己強大起來,首先得“立志”。我們在生活的水中要游得快,爭做第一,就會拼搏、奮爭??v使做不了第一,我們也能壯實起來,從生命的小溪、小溝中游向?qū)拸V浩瀚的大海。
“志當存高遠”,讓我們奮力地游動起來吧,力爭上游,游掉身體中那些似乎很美,卻限制了我們變得強大的“小刺”,這樣我們的“肌肉”會更結(jié)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