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兵
顱腦損傷比較嚴重的患者由于病情繁雜,致死率較高。雖然通過積極施救,有些患者會幸運地生存下來,但是卻可能留下神經功能障礙等各種并發(fā)癥。因此,顱腦損傷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必須獲得及時的康復治療與功能訓練。
康復分期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其康復過程主要包括急性期、并發(fā)癥期及恢復期三個階段。
傷后兩周內為急性期。此階段病情危重,患者的生命體征不穩(wěn),通常出現(xiàn)顯著的意識障礙,大多住進ICU病房,通過護士開展康復護理。
傷后2~6周為并發(fā)癥期。此階段開始逐步出現(xiàn)多器官并發(fā)癥?;颊咄ǔ^D入普通病房抑或康復治療室開展康復治療。
傷后7周至半年為恢復期。此階段精神障礙抑或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開始顯現(xiàn)。患者大多處于社區(qū)康復階段,通過家屬協(xié)助能主動配合一些治療。
康復治療
顱腦損傷患者在病情及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48小時后,特別是顱內壓連續(xù)24小時低于2.7千帕時就可開展康復治療。
1.高壓氧療。顱腦損傷患者在術后3~5天病情平穩(wěn)后就可以實施高壓氧治療。在開展高壓氧療前應通過CT復查確認沒有出血情況。在高壓氧療時,若患者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收縮壓超過160毫米汞柱,抑或血壓上升過快,癲癇反復發(fā)作,并發(fā)肺部嚴重感染,呼吸功能不佳時,均應暫停高壓氧療,等到患者狀態(tài)恢復正常時方可繼續(xù)。
2.改善認知能力。顱腦損傷患者若有認知障礙時,還應增添改善認知能力的早期訓練。不僅能夠得到患者積極的協(xié)作,亦可幫助患者容易接納社會心理支持,利于其人際關系的改善,進而取得更佳的康復成效。
3.足下垂的康復治療。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長時間昏迷,足下垂便成為一種多發(fā)的并發(fā)癥,對于患者的行走與站立功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刹扇〈偻夹g抗痙攣體位、關節(jié)被動活動、痙攣肌電刺激療法、手法牽伸技術、電動起立床訓練等方式開展康復治療。3個月以內,特別是1個月以內即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其足下垂、肌痙攣的癥狀將獲得明顯的改善。
4.偏癱肢體的早期康復護理。作為術后早期穩(wěn)固手術成效的一種措施,康復訓練業(yè)已是推動患者偏癱肢體功能康復的一個關鍵方式。
5.睡眠顛倒的康復訓練。在康復期,顱腦損傷患者往往存在狀況不一的睡眠顛倒癥狀,極大干擾了患者機體的康復??蔀榛颊邔嵤┮韵赂深A措施:減少白天太多的睡眠,結合夜里誘導患者入睡。
6.語言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往往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后遺癥,包括失語、言語錯亂、發(fā)音障礙等。通過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推動病灶四周組織抑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抑或代償),有利于對大腦的重塑。
7.精神障礙的康復護理。顱腦遭受損傷后,會改變腦組織的功能與結構,造成患者精神活動異常。躁狂癥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種精神障礙,在其發(fā)作時應及時給予康復護理干預。
8.負性情緒的護理。約97%的顱腦損傷患者在治療之后可能出現(xiàn)精神缺陷或負性情緒??梢酝ㄟ^支持性心理療法及認知性心理療法加以干預,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9.家庭康復。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出院后往往還留置許多管道。因此,在上門訪視、電話隨訪時,應向患者家人了解管道護理狀況,并及時處理相關問題。在家庭康復中,還要提醒患者家人重視患者的抑郁情緒,以免患者產生攻擊或逃避行為。
功能訓練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其中樞神經的損傷具有不可逆性,極難通過藥物治療就能恢復相關功能。因此,在康復護理的同時,還要及早開展肢體功能訓練,以推動患者機體的實質性康復。功能訓練包括如下內容。
1.正確擺放姿勢。全身關節(jié)維持常規(guī)體位,將一個軟枕墊于患者腋下,掌心向上,上肢外旋位、輕度外展;下肢輕度屈曲,足背曲位,預防足下垂。
2.坐位訓練。雙足平放于地面,腿和髓部呈直角,患者的座椅不可過軟,以支撐其體重,一天1次,每次30分鐘,逐步增加坐位時間。
3.坐位平衡訓練。維持患者坐位,軀干以對角線方式做旋轉運動,越過中線的交叉訓練,一天1次,每次20分鐘。
4.床上訓練。讓患者平臥,用健手帶動患手做伸肘、上舉、左右翻身,讓患肢髖關節(jié)進行內外旋轉,開展搭橋鍛煉,一天1次,每次20分鐘。
5.爬行訓練與體位轉移?;颊咭赞D移重心方式開展體位轉移,從坐位至半跪位,接著至跪位,開展爬行運動,一天1次,每次20分鐘。
6.患側站立平衡訓練及下肢負重的站立訓練。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維持站立,逐步開始給患肢負重,結合患者情況,一天1次,每次10分鐘?;颊卟∏槠椒€(wěn)后,借助專職護士的保護,可練習獨自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