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面對死亡。近期,Netflix上線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就是一部聚焦死亡話題的劇集,該劇通過特殊職業(yè)“遺物整理師”這一視角,講述死亡背后的故事,同時觀照社會熱點議題,如孤獨死、海外棄嬰的身份認同、約會暴力、空巢老人等,通過這些人的“遺物”,還原他們最后的人生旅程。
《我是遺物整理師》一次性放出10集,目前豆瓣評分9.2分,是近期難得的題材、劇情、制作都在線的走心韓劇。該劇改編自韓國第一代遺物整理師金璽別的散文集《離開后留下的東西》,初看此劇的觀眾會覺得有些《入殮師》和《雨人》的影子。
故事主人公韓可魯是一位阿斯伯格癥候群患者(自閉癥的一種)。他與爸爸韓靜佑一起經營著一家叫作MOVE TO HEAVEN的遺物整理公司,接受遺屬委托,幫忙整理死者遺物,將對死者重要的東西,交給遺屬或者對死者而言比較重要的人,傳遞死者最后的“話語”。他們的名言是:“有人死去時,我的工作就開始了?!?韓可魯有社交障礙,面部沒有太多表情,常被人笑稱為AI人,但他觀察力出眾,記憶力超群,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他人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而且天然的情感屏障使得他在面對死亡和遺物時不會產生情緒波動,可以很好地處理負面事件。
由書改編成劇集,劇集一不小心就會失去原著特有的味道,但《我是遺物整理師》的改編還是很成功的。劇集設計巧妙,一方面通過MOVE TO HEAVEN公司接受的預定業(yè)務,講述書中選取的代表性故事,讓觀眾看到那些逝者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們遺留下的思考;另一方面,借由兩個看似矛盾的人物——出獄想霸占房產的叔叔尚久和不懂變通、只會堅守規(guī)則的侄子可魯,講述兩人成長之路。兩人從最初的互相看不順眼,到共同經營MOVE TO HEAVEN公司,相互扶持,共同成長。他們通過遺物整理工作,領悟生命意義,治愈別人,也治愈自己。劇中池珍熙飾演的爸爸角色并沒有很長的戲份(第一集就“下線”了),編劇引入剛剛出獄的叔叔的角色,增加了戲劇沖突,引發(fā)觀眾興趣。
每集故事不長,新穎之處是觀眾可以通過主人公視角收集遺物留下的線索,破解死者生前沒能說出來的心愿、遺憾,有些懸疑推理的趣味。如,首集在考試院離世的年輕人,其實是一位渴望上大學的工讀生,因為工廠領導不讓請假看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去世。工廠無良領導的自私嘴臉,反映的不僅是職場霸凌,更是工人用工和勞務保障問題;還有那位不遠萬里尋覓親人,卻至死不知自己真實身份的海外孤兒,折射的是韓國棄嬰被海外領養(yǎng)的身份問題;以及以綠植印證愛情,相伴到老卻只能攜手赴死的老夫妻,反映了對老無所依的慨嘆。10集故事溫馨凝練,情感刻畫冷靜克制,卻足以讓人為之動容,難怪被網(wǎng)友稱為“眼淚非常不值錢的劇”。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配樂十分出彩。可魯每次工作時播放的音樂,如德彪西的《月光》、舒曼的《夢幻曲》等,對于劇中情感的渲染、故事的推進及主題的升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音樂與劇情的配合渾然一體。那宛轉悠揚又略帶憂傷的樂曲,暗藏著的不僅是活者的哀傷,更是死者未了的深情。
該劇讓觀眾不得不正視死亡,并以深刻、動人、催淚且極盡溫柔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人們用遺物回溯死者的生命,其實也是對自己生命的審視,珍惜當下的每一刻,不要等到人去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