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梅林博士
在之前的專欄中,我們討論了潛在心理資本中的感恩、情緒智力、心流,今天繼續(xù)談談正念。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蘭格把正念定義為“一種靈活的心智狀態(tài),其特點在于對新奇事物的開放、對環(huán)境的敏感,并且投入到當下時刻”。有學者指出,正念也是一種信息加工方式、一種認知能力,即專注于當前事物,記住它們,并且不會因為分心、思緒游離、聯(lián)想式思維而對當前事物進行錯誤加工。
為了更好地理解正念,我們先了解一下與它相對應的概念“潛念”,即思維局限于固有的類別、對新刺激按照過去經驗進行自動化反應、對當下缺乏關注。
舉個潛念的例子:心理實驗人員隨機找路過的人進行對話。在兩人交談時,有扮演的工人抬著木板從對話的兩人中間穿過,這時實驗方趁機調換了對話人員,很多參與測試的路人卻完全沒有發(fā)現與自己說話的人已經換了。
這個實驗證實:人們有時被思維固化,對當下缺少覺察,因而必然影響處理當下事情的能力。
研究發(fā)現:正念可以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大腦功能,增加韌性、樂觀、共情等積極心理資源,同時還能提高工作績效,降低抑郁、焦慮等情緒。對于兒童而言,正念會提高兒童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效率。
那么,老師和父母如何幫助兒童進行正念學習呢?
正念行為有三個特征:不斷創(chuàng)造新類別、對新信息持開放態(tài)度、確信視角不止一個。有些孩子學習很努力,但是只要題型稍微變化一下,就無力應對,導致學習時內心充滿挫折感。
正念學習告訴孩子們:學習不要死記硬背,不只是追求熟能生巧,而是要理解每個知識點所依賴的條件,對差別警覺,對不同情境敏感,學會用不同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從而進行精細學習。
這樣,其中小部分改變,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并進行應對,蘭格教授把它稱之為“岔路學習”。
岔路學習的方式可以避免學習者早期僵化接受知識,后面無法納入新知識和信息。
比如,有的小朋友開始學習數的分類時,認為奇數和偶數是唯一的分類方式,因而他后來就很難理解質數和合數,遇到類似的題目經常出錯。
如果他剛學習數的分類時,老師指導他這只是數的一種分類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分類方式,孩子以后就能更靈活地運用不同分類方式去解決問題。
此外,我之前講過的“自得其樂”其實也是一種正念能力。如果學習只是不停地重復練習,會是一件非??菰锏目嗖钍?。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活在當下,發(fā)現學習中新的類別、微小差異,就會享受到很大的樂趣。所以,父母和老師要告訴孩子不要死記硬背,而是要對學習材料充分感受、分析,發(fā)現其中的變化。
這種正念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孩子對學習過程充滿興趣,從而培養(yǎng)更持久的內在動機。
由上可見,正念的思維方式不會無條件地接受信息或者超量學習,而是在學習中的每個時刻保持開放心態(tài),探索問題的不同角度。這樣,即便孩子遺忘過去學習的某種方法,也可以找到其他解決方法,進而豐富自己的解決方案,這顯然是非常有意義的積累。
正念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效能感的孩子,所以請父母鼓勵孩子用放松的態(tài)度“玩味”當下的學習,從而產生更多的類別和意義,培養(yǎng)出靈活、機敏、高效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