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娜,伍紅丹,向玉桂
(武漢紡織大學 醫(yī)院,湖北 武漢 420073)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也是導致我國居民心血管病發(fā)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且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約50%的心血管病發(fā)病和20%的心血管病死亡歸因于高血壓[1]。實現(xiàn)規(guī)范管理,可以實現(xiàn)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標,因此“健康中國2030”提出到2030年實現(xiàn)高血壓規(guī)范管理率要達到70%。高血壓規(guī)范管理的核心是生活方式干預和危險因素防控,從而有效延緩和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高校教師更是承擔著教學、科研雙重任務,腦力勞動時間長,精神常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也是導致其整體高血壓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本研究通過對比132例高校社區(qū)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干預與否,探討生活方式干預對高校社區(qū)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在社區(qū)已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并納入高血壓健康管理的患者132位,并將其分為干預組(n=66)和對照組(n=66)。觀察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范圍35-70歲,病程范圍1-10年;高血壓嚴重程度分級中,一級34,二級22例,三級10例;其中合并血脂異常50例;合并體質指數(shù)異常48例。對照組男34例,女32例;年齡范圍35-70歲,病程1-10年;高血壓嚴重程度分級中,一級32例,二級25例,三級9例;其中合并血脂異常50例;合并體質指數(shù)異常48例。
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2)年齡35歲~70歲;(3)進行了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4)定期隨訪。
排除標準:(1)不按醫(yī)囑規(guī)律服用藥物;(2)不能按要求進行隨訪;(3)排除嚴重的臟器疾病及嚴重并發(fā)癥。
對照組:僅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干預組: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加上生活方式干預,干預內容按照《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里的建議進行干預。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內容:(1)合理膳食:增加新鮮蔬菜、粗纖維、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控制膽固醇、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攝入供給占每日能量的50%~55%)攝入,減少烹飪、調味品用鹽(每日食鹽不超過5g)、糖,避免攝入反式脂肪[1];(2)身體活動:每周進行至少150min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min高強度身體活動兩種方式結合,減少久坐等靜態(tài)生活方式,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快走、慢跑、打球、游泳、騎車、廣場舞等形式,老年人可選擇瑜伽、太極拳等形式;(3)控制體重:限制熱量攝入、增加中高等強度有氧運動;(4)戒煙:避免吸煙及二手煙暴露;(5)控制酒精攝入:不建議飲酒;(6)保持健康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充足睡眠時間;(7)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1)高血壓診斷標準:未服用高血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目前正進行高血壓治療,血壓已低于上述標準者。(2)血脂升高診斷標準:總膽固醇(TC)≥6.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3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4.1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mmol/L[2];或過去1年曾被診斷患有血脂異常;或目前服用降脂藥物者。(3)體質指數(shù)是定義超重和肥胖的常用指標,計算方法是體重(kg)與身高(m)的平方的比值(BMI)。分類:肥胖BMI≥28.0,超重24.0≤BMI<28.0,體重正常18.5≤BMI<24.0,體重過低BMI<18.5。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的變化;觀察兩組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四項血脂指標的變化;觀察兩組高血壓合并體質指數(shù)異常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體質指數(shù)的變化。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資料統(tǒng)計描述采用率、百分比進行表述,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相比較:干預前兩組收縮壓水平相似(P>0.05);干預后干預組較對照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對比
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四項血脂指標相比較:干預前兩組血脂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較對照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更顯著(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改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血脂指標對比
高血壓合并體質指數(shù)異常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體質指數(shù)相比較:干預前兩組體質指數(shù)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較對照組體質指數(shù)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患者體質指數(shù)對比
有研究表明,收縮壓每降低1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每降低5 mmHg,死亡風險降低10%~15%,腦卒中風險降低35%,冠心病風險降低20%,心力衰竭風險降低40%[3]。中國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綜合管理的專家認為降壓達標(<130/80mmHg)是長期獲益的基礎[4]。各新版指南均強烈建議所有高血壓患者都需采取生活方式的干預,日本新版指南建議所有血壓≥120/80mmHg患者都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5],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身體活動、控制體重、戒煙、控制酒精攝入、保持健康睡眠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等。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為,特別是高鹽、高油、高糖攝入是影響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建議高血壓患者和有進展為高血壓風險的正常血壓者,飲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纖維的全谷物、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為主,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建議減少鈉鹽攝入,增加鉀攝入。2019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體育運動是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的最佳方案之一。研究表明運動通過多種機制參與血壓的調節(jié)使血壓下降,包括調節(jié)交感神經(jīng)活動、降低血漿兒茶酚胺水平;改善血管舒縮狀態(tài);改善胰島素敏感性[6]。肥胖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病因,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特點,二者通過多種機制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7]。吸煙會增加高血壓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發(fā)生風險[8]。有研究發(fā)現(xiàn)飲酒居民高血壓患病率高于非飲酒居民,起始飲酒年齡、飲酒年限、飲酒頻率、飲酒種類和飲酒量均與高血壓患病有關[9]。睡眠方面,流行病學發(fā)現(xiàn),睡眠不足會增加高血壓的患病率[10]。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也很重要,相關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會加劇血壓波動[11]。
高校社區(qū)教職工承擔科研教學雙重壓力,長期高負荷工作,精神心理壓力較大,長期伏案工作,存在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各種不良生活方式,但是高校社區(qū)具有教職工人群流動性小、文化程度高、理解力強、體檢經(jīng)費有保障和教職工易于跟蹤回訪等優(yōu)勢[12],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對高校社區(qū)教職工進行比較深入的健康教育,從而進行有效地生活方式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使研究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中國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異?;疾÷拭黠@增加。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均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危險因素疊加會使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大大增加。鼓勵民眾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血脂異常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策略[13]。對于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不論是否啟動藥物治療,均應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4]。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使研究組干預后較對照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更顯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較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改善,但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能與觀察時間較短有關。
超重及肥胖也是目前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健康挑戰(zhàn)之一,肥胖也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12]。對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應該積極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進行體重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生活方式干預使研究組干預后較對照組體質指數(shù)改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高校社區(qū)高血壓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有助于增強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療效,有助于改善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患者的血脂,有助于改善高血壓合并體質指數(shù)異?;颊唧w質指數(shù)。生活方式的干預應該連續(xù)貫穿高血壓治療的全過程,它是非常經(jīng)濟有效的改善高血壓的手段,卻也容易被忽視,在實際診療過程中,有時存在醫(yī)生沒有幫患者制定符合需求的、可長期執(zhí)行的生活方式干預方案;有時雖然制定了方案但患者沒有理解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嚴格執(zhí)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干預效果。高校社區(qū)醫(yī)務工作者應加強對教師群體相關知識的宣教和規(guī)范化管理,從而積極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