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黑天鵝避無可避,且有與人類常態(tài)化共存的趨勢。珠寶的金融屬性和資產(chǎn)配置功能,在非常時期被進一步放大。無論是鉆石、彩色寶石還是品牌珠寶,需求熱度不減。
在古代,精致華美的珠寶,總能和風云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拿破侖的用心、白居易的才情,是它們最昂貴的“憑證”。而在當代,塞拉利昂等戰(zhàn)亂國出產(chǎn)的鉆石,曾因人道主義問題受到國際抵制。
有人粗略測算過,每挖掘250噸礦石,僅能產(chǎn)出約1克拉鉆石。
從“庫里南一號”到“粉紅之星”,從“密匙10138”到“玫瑰花韻”,顆顆頂級巨鉆每逢現(xiàn)世,都能在奢侈品市場引起轟動。
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串翡翠珠項鏈拍出了2740萬美元的天價,項鏈上單顆硬玉珠的價格就超過了百萬美元。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翡翠玉石消費國。而在近年來的翡翠市場上,以次充好、以石充玉的新招迭出。消費者需要讀懂珠寶的“身份證”,看清翡翠原石的“72變”。
還原來看,鉆石是琢磨過的金剛石,烈焰中會化為二氧化碳氣體;作為軟玉的和田玉,是一種鈣鎂硅酸鹽;硬度高的翡翠,則是輝石類礦物集合體,也稱緬甸玉。
寶石是地質(zhì)世界的精巧窗口,更是人情冷暖的一面鏡子。唯有智識才情,方能賦予那些礦物光彩照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