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慧
《這里是中國2》
星球研究所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7月
作為從《這里是中國》開始關(guān)注地理科普書的入坑選手,《這里是中國2》一上市我就買來一鼓作氣翻了一遍。讀罷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如果自己當年高考前看了這兩本書,文綜少說也能加十分……我看到推薦序里出現(xiàn)了好幾位科研大牛,書的內(nèi)容含金量還是很高的。說實話,“中國”二字要想用一本書來概括,這極大考驗組書者的選材和書寫邏輯。第一本書出來時,是按中國地勢三級階梯來劃分章節(jié)的。而《這里是中國2》的發(fā)行正值建黨百年,立足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100年時光如何與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構(gòu)成時空坐標,我想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對比兩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中國2》的書封上多了一句話,“百年重塑山河”。6500萬年以來形成了華夏山水,1萬年以來鑄造了中華文明,而現(xiàn)代中國的崛起僅僅過了100多年的時間。時間尺度急劇壓縮的背后,一定是天人合一的力量,且這股力量不能冒進——我們需要超級工程,我們同樣需要青山綠水。如果說《這里是中國》用地理風貌書寫了“這里是中國”,那么《這里是中國2》則回答了“這里如何成為中國”。
中國大嗎?大。建設一個現(xiàn)代中國容易嗎?非常難。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面對交通阻隔、資源分布不均、環(huán)境惡化等等一系列困境,重整山河對于中國來說是怎樣一個困局?!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這里是中國2》的脈絡仍舊清晰:連接,重組,家園,夢想。連接基礎(chǔ)設施方能重組資源,城市變成新“山川”,路網(wǎng)成為新“河流”;堅守美好家園才可成就夢想,動物有處可棲,星空可供仰望。
小時候?qū)W地理,最愁的就是課本上的圖只有橡皮擦大小,認個獵戶座得拿著書盯半天。圖對于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我一看到《這里是中國2》發(fā)售就立馬入手的原因之一。攝影作品加上工程制圖,每一張都能讓人感慨“不愧是中國”。
凡以“中國”二字冠名且反響較好的書影音作品,絕大多數(shù)較為妥帖地處理了“大國”和“小我”的關(guān)系?!耙恍难b滿國,一手撐起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南水北調(diào)、西氣東輸,“超級工程”背后是無名英雄;北斗衛(wèi)星、神舟十二,飛天之路照進千家萬戶。讀《這里是中國2》對于我來說更像是“探險”:原來川藏鐵路線的桑珠嶺隧道洞內(nèi)溫度可達89.3℃,建設者必須靠冰塊降溫;原來“北斗”建設需要科學家們排星布陣20年,最終織就一張“天羅地網(wǎng)”……中國的塑造靠的是中國人,中國人的背后是中國力量,這或許正是《這里是中國2》所傳遞的民族情懷。
細節(jié)控再說幾個閱讀過程中記憶深刻的點吧。這本書能讓人感受到“匠心”,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拆書的那一刻充滿儀式感,書名是彩金色的,浮雕地圖手感非常好,山川河流不但看得見,也能“摸得著”。跟《這里是中國》一樣,作為一本地理科普書,它的圖片也很驚艷,拿著這兩本書,足不出戶看到祖國的大好山河,還是很自豪的。
前天,我看到小侄女在翻閱這本書。她剛上學,識字不算多,但也已經(jīng)指著地圖在給我說“青藏鐵路是天路”了。想起這個場景,似乎《這里是中國2》對自己來說已經(jīng)不是一本書這么簡單,而是帶著油墨味兒的一段歷史、一方國土。文化以更迅捷、精良的方式傳播,但不管載體如何,我們始終見證同一個時代,站立在同一片土地,因為這里是中國。
《鱷魚手記》是臺灣地區(qū)作家邱妙津長篇小說處女作,也是她最重要的長篇作品,近日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再版。小說是臺灣20世紀末一代青年迷惘困頓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