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然
一個花瓶,掉落地上,摔成碎片。
一個商人看見后,心想:“有什么黏液,能把這碎片重新復原成完整的花瓶呢?”于是他開始研制黏液,經過上百次實驗,終于發(fā)明出一種高強度黏液。此黏液不僅能把碎片復原成花瓶,而且修復后幾乎看不出痕跡。此人名叫約翰·巴比克,是美國一家公司的創(chuàng)建人。這家公司生產的高質量黏合劑受到文物工作者的歡迎,給文物的修復帶來極大益處。
一個科學家看見后,心想:“這碎片會不會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于是,他將碎片按大小分類、稱重,結果發(fā)現(xiàn):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倍數關系,即大塊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是小塊的16倍,小塊是小碎片的16倍。此人名叫雅各布·博爾,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后來,“碎花瓶理論”使得考古學和天體研究的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面對花瓶的碎片,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人會將其當作寶物撿起,然后經過深入探索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非同尋常之處,從而讓智慧的種子,在碎花瓶里開出芬芳美麗的創(chuàng)新之花。
(曉曉竹摘自2021年5月21日《燕趙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