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笛 陳安
加入“曼哈頓計劃
美人總是有故事的,但很少有美人的科學故事,因此吳健雄的故事別具一格。吳健雄的名字聽起來豪放大氣,她實則生于溫婉秀麗的江蘇蘇州。1934年,22歲的吳健雄從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40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yè)、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奠定了堅實的物理研究基礎。1942年,她與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先生結婚,1944年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
當時,世界大戰(zhàn)正愈演愈烈,同盟國和軸心國都在進行原子彈的研究,以期贏得這場戰(zhàn)爭。吳健雄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幾個月后,在奧本海默的推薦下,設有原子彈研究重點實驗室的哥倫比亞大學邀請吳健雄進行面談。會議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放射科進行的。當吳健雄走進會議室看到黑板上的內容時,已經(jīng)猜到了此次面談的意圖。會議持續(xù)了一整天,負責面試的物理學家們對吳健雄非常滿意。
會議結束時,一位年長的物理學家問吳健雄:“你知道我們在這里做什么嗎?”吳健雄禮貌而風趣地答道:“對不起,如果你們不想讓我知道這里在做什么,就應該把黑板擦干凈?!备鐐惐葋喆髮W的物理學家也愉快地回答:“既然你什么都知道了,為什么不明天早上就來上班呢?”就這樣,憑借自己深厚的專業(yè)技能和巨大的潛力,吳健雄在1944年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當時美國最秘密的項目之一“曼哈頓計劃”。在為“曼哈頓計劃”工作的過程中,吳健雄解決了連鎖反應無法延續(xù)的重大難題,被人們稱為“原子彈之母”。
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最為后人所熟知的,是吳健雄在β衰變領域實驗設計方面的卓越貢獻,她因此獲得了“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等諸多頭銜。1956年之前,吳健雄就已經(jīng)因在β衰變方面做過的細致精密、多種多樣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恒。之后,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研究小組進行實驗,在極低溫條件下用強磁場把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極化,觀察鈷-60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電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鈷-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在整個物理學界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吳健雄的實驗證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假設,她在1957年將實驗報告整理成一篇論文,并發(fā)給了《物理評論》雜志。同一天,哥倫比亞大學舉行了一場新聞發(fā)布會,慶祝這項新發(fā)現(xiàn)的誕生。第二天,《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關于吳健雄及其論文的報道。消息傳開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紛紛趕到吳健雄的實驗室參觀學習,吳健雄也收到了來自各大高校和實驗機構的講學邀請。
由于諾貝爾獎傾向于獎勵原創(chuàng)性,吳健雄很遺憾沒能與楊振寧、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如果沒有她的實驗,楊振寧、李政道得獎的時間是完全可能延后幾年的。吳健雄的貢獻可見一斑。
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
杰出的科學家通常有向往學術的熱情和追求改變的勇氣,吳健雄也不例外。吳健雄出身名門,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吳健雄的父親吳仲裔創(chuàng)辦了明德女子職業(yè)補習學校,提倡男女平等,這對吳健雄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與那個時代的大小姐不同,吳健雄不愛“紅妝”,而對讀書情有獨鐘。據(jù)說,吳健雄最愛的就是當時宣揚進步思想的雜志《新青年》,尤其對胡適的文章格外欣賞,這也奠定了她與胡適的不解之緣。
16歲時,吳健雄在蘇州當?shù)氐囊凰W當老師。這在當時已經(jīng)是一份非常受人尊敬和穩(wěn)定的工作,但吳健雄的父親依舊鼓勵她繼續(xù)上大學。吳健雄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走進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開啟了人生的下一個光輝篇章。
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參加考試時,吳健雄用了不到2小時就完成了原來3小時的考試,而且答卷很完美,因而引起了監(jiān)考官胡適的注意。胡適看了試卷,毫不猶豫地給了她滿分,并且贊嘆她對中國思想史的把握準確精妙。吳健雄在上海讀書期間,一次考試后,胡適興奮地把她的論文送到教務處,而當時剛好楊鴻烈和馬君武兩位名師也在。楊鴻烈和馬君武說,班上有位女學生幾乎每次考試都得滿分。于是3人相約將女學生的名字寫在紙上。3個紙條放在一起,上面寫的都是“吳健雄”。
吳健雄沒有辜負恩師和家人的期望,不僅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yè),還在畢業(yè)后前往浙江大學擔任教師,不久后加入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22歲時,吳健雄成為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物理學家顧靜微的助手。從此,她與物理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后,在顧靜微的推薦下,吳健雄去國外深造,于是才有了參加“曼哈頓計劃”、證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等學術貢獻。
愛國情懷令人動容
除了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吳健雄的愛國情懷也令人動容。吳健雄一生得到過的獎項不勝枚舉,幾乎獲得了除諾貝爾獎以外所有的重大國際獎項。1975年,吳健雄當選了美國物理學會會長,成為美國物理學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會長。盡管吳健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國外度過的,但她對中華大地始終抱有獨特的情感。
1973年,吳健雄克服重重困難,在丈夫袁家騮的陪同下回到了祖國。據(jù)說她還特意穿上了當初離開中國時穿的旗袍。此后,年邁的吳健雄往返于中國和美國之間,悉心指導國內的科研和教育事業(yè)。1986年,吳健雄捐贈了自己的所有積蓄,成立吳仲裔獎學基金,鼓勵中國學生為科研事業(yè)而奮斗。1990年5月18日,經(jīng)國際小行星中心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吳健雄在南京親自從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王佛松手中接過了“吳健雄星”的命名證書。1997年,吳健雄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遵照吳健雄的遺愿,袁家騮將其骨灰?guī)Щ刈鎳苍帷?/p>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科學家的任務是豐富全人類的知識財富。每一座科學的里程碑,都有無數(shù)的科研人員為其付出心血。這種付出可能為世人所熟知、所崇敬,也可能默默無聞、細雨無聲。吳健雄既有勇于創(chuàng)造、敢于創(chuàng)新的雄心壯志,又有勤于科研、精于細節(jié)的基礎工作,她的學術貢獻像“吳健雄星”一樣令人矚目。有人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有文學家的才情、哲學家的思辨、探險家的勇氣,吳健雄恰恰集合了這些優(yōu)點。她的一生,處處散發(fā)著女性的光輝與學者的執(zhí)著。
(桂玲摘自《科學畫報》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