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莉琳
關鍵詞:女性題材 文學作品 市場需求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尤其是對女性主義的新一輪討論,女性話題不時成為焦點,無論影視、文學還是網(wǎng)絡討論話題,“女性”題材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議論。在文學領域內,這些年的“女性題材”的文學讀物出版,也呈現(xiàn)了新的特點。本文所論“女性題材文學作品出版”,指以女性的視角,描寫女性真實情感、成長、經(jīng)歷,反映當代女性所面臨的抉擇、困難,滿足女性讀者情感共鳴需求,讀者市場以女性讀者為主的文學圖書出版。
文學出版是以讀者需求為主導的生產(chǎn)消費市場,女性題材文學讀者的需求與消費,也正反映了大眾(尤其是女性讀者)的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本文主要討論近年來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市場需求。
一、女性題材文學出版的背景變化
近年來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編輯出版,經(jīng)歷了一個從關注文學性到關注題材的轉移。
20世紀90年代,無論世界格局還是國內思潮,都朝著多元化、多極化發(fā)展,思想界、藝術界思維活躍,其中,女性生命主體意識得到了反思和深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女性題材作品興起女性主義與私人化寫作,出現(xiàn)林白、陳染、虹影、海男、棉棉等一批“以血為墨”的女作家,她們大膽書寫女性在父權社會之下艱難的成長史,作品極具先鋒性和叛逆色彩,因書寫回歸女性身體而讓文壇震動。就像法國女性主義批評家埃萊娜·西蘇所說:“從身體出發(fā),通過自己,婦女將返回到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用肉體講真話?!碑敃r,中國出版業(yè)正經(jīng)歷從計劃經(jīng)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轉變,圖書題材和種類日漸豐富,西方女性主義論著得到譯介。女性文學作品的出版,一度成為社會文化現(xiàn)象。陳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和《致命的飛翔》、棉棉的《糖》、虹影的《饑餓的女兒》等作品的出版風靡一時。這個現(xiàn)象發(fā)軔于知識階層女性,試圖以女性身體體驗建構女性話語權,挑戰(zhàn)父權主義的觀念和秩序。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市場擴大,產(chǎn)業(yè)分工走向專業(yè)化和細化,社會思潮依然十分活躍。林白、虹影等女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逐漸進入轉型階段,從女性題材的范圍走向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十幾年來,圖書市場文學題材豐富,女性題材只占一小部分,已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成為一種廣受關注的現(xiàn)象。此時的讀者更關注作品的文學性,也出現(xiàn)了重要文學獎項帶動其圖書生產(chǎn)銷售的現(xiàn)象。如林白的《婦女閑聊錄》,林白已經(jīng)從私人寫作走到了農(nóng)村婦女中,打開了新的視角看世界,讓讀者關注農(nóng)村的婦女問題和新舊價值觀沖突問題。又如被廣泛關注并已有多部作品進行影視改編的嚴歌苓,她的《一個女人的史詩》、《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等都放在歷史背景下看待女性人物的故事和際遇。再如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的作品,2013年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的作品一夜之間炙手可熱,當時唯一出版中文版的《逃離》銷量如搭上火箭,一時間洛陽紙貴。此后,《親愛的生活》、《公開的秘密》等一系列作品被翻譯出版,成為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品。讀者關注門羅的作品,主要是關注已被諾貝爾文學獎所肯定的文學性和文學成就。
近幾年,女性題材的作品突然再度火爆。這一輪的火熱,植根于新的社會背景的變化。一方面,男女平等是基本國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下,在憲法和有關選舉、勞動、教育、婚姻家庭和繼承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guī)中,都體現(xiàn)男女平等的精神;另一方面,社會實踐與法律法規(guī)原則仍有較大的差距,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仍未被根除,性別歧視在社會生活中并不罕見。據(jù)世界經(jīng)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我國2018年排名第103名,2020年排名第106名,2021年排名第107名,尤其在“健康與生存”一項的排名,我國已連續(xù)三次排在末尾,男女人口比例不均衡,整體距離男女平等的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性別平等亦受到影響,聯(lián)合國婦女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讓他們?yōu)橹Φ男詣e平等工作倒退25年,很多婦女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機會,轉而去從事家務和家庭料理。雖然我國及時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疫情也令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加速曝光。2021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21—2030年)》,其中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消除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落后觀念,提高女孩受教育水平,營造尊重女性保護女童的社會氛圍??梢娬畬用嬉焉羁陶J識到改善性別不平等問題迫在眉睫。
文化與圖書市場是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直接反映。近年這一輪女性題材圖書的暢銷,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知識女性率先掀起了帶有反叛色彩的“私人化寫作”,也不同于早些年文學獎項帶動銷售,它濫觴于普通讀者性別意識的變化和追求。
二、讀者需求決定女性題材文學出版的再度火熱
市場圖書的繁榮,決定了近年的圖書市場是一個消費者市場,讀者的需求決定著出版方的生產(chǎn)。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女性題材文學出版須滿足讀者的“歸屬與愛需求”和“尊重需求”。兩種需求并非孤立存在,在某一時期,會以一種需要為主導,另一種需求為輔。
(一)女性題材文學出版滿足歸屬與愛需求
1.對于圖書讀者來說,所謂“歸屬與愛的需求”是在圖書中找到情感共鳴的內在需求
縱觀近年來的女性題材文學出版再度火熱,讀者的關注點著重于題材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也就是以反映女性生活與工作的矛盾、成長經(jīng)歷中遭遇性別歧視的困境為主的文學故事。多部作品出版后也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和討論。
(1)反映性別待遇不公的作品易引起共鳴。比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反映未成年少女遭受性侵害;《坡道上的家》描繪為育兒放棄事業(yè)的母親,所付出的所有心血和辛勞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反映家庭婦女的困境;《82年生的金智英》反映韓國乃至東亞女性在生活中因性別而遇到的種種不公,揭示社會問題;汪一洋的《小世界》被稱為中國版《傲骨之戰(zhàn)》,情節(jié)描繪出大齡女性遇到的年齡焦慮、外貌歧視、婚姻挫敗等一系列性別不公問題。由于社會生活中還未徹底消除性別不平等的狀況,近年來反而有惡化的跡象,很多女性讀者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親身經(jīng)歷過不公平的對待,心理上已產(chǎn)生不滿。因此,女性讀者輕易就能從這些描述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的文學作品中找到與自身或親友相似的經(jīng)歷,仿如身臨其境,在文學作品細膩的感情描寫中,心靈上產(chǎn)生情感連接,與作品主人公共鳴,心里積聚的負面情緒在閱讀中得到宣泄。
(2)在勵志作品中尋求正能量。據(jù)世界經(jīng)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報告(2021年),我國“經(jīng)濟參與和機會”排名第69位,排名較2020年的第91位有較大幅度的回升,參與社會工作的女性比例有所提升。近年網(wǎng)絡上曾出現(xiàn)過是否應該做家庭婦女的討論,整體輿論上受“婦女能頂半邊天”思想的影響,多數(shù)爭論者站在做勞動婦女的立場,我國女性對接受教育、參與社會勞動、奉獻社會的熱情仍是比較高的。因此,教育勵志、職場勵志的文學作品,能滿足女性讀者不甘人后、憑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積極情感需求。
其一,職場勵志。曾經(jīng)成為現(xiàn)象級暢銷書的“杜拉拉”系列,其中國白領職場修煉小說的定位,展現(xiàn)500強外企生存法則的“干貨”,讓讀者從中讀到職場奮斗的激勵。肥肥安的《戰(zhàn)無不勝的汪小姐》、《了不起的背鍋俠》,唐與桉的《新奮斗時代》則是新一代的女性職場勵志作品。
其二,年輕女性勵志。如學業(yè)勵志文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以非虛構自傳文學的形式,講述一個17歲之前沒有讀過書的女孩,如何掙脫極端家庭環(huán)境的束縛,憑借教育走出來的故事。作者以教育發(fā)現(xiàn)自我,改變人生的勇氣,鼓勵了無數(shù)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原生家庭既定命運的讀者,尤其讓年輕女性讀者看到打開生活道路的無限可能性,正面激勵女性接受教育。又如人生勵志類的作品,有王欣的《北京女子圖鑒》、《在不安的世界安靜地活》,唐欣恬的《穩(wěn)住吧,女王》,毛利的《我在三十歲的第一年》系列等,呈現(xiàn)現(xiàn)代獨立女性在面對現(xiàn)實不安時的心路歷程,在職業(yè)困境和情感選擇中如何抗住壓力,化迷惘為乘風破浪的力量,多面立體地塑造都市女性的形象。
其三,大齡女性勵志。近年來亦舒名作《我的前半生》受影視改編的帶動再次爆紅,講述女主角子君做了13年家庭主婦,遭到丈夫背叛后不得不重新開啟人生,重新工作,重新生活的故事。類似的題材還有汪一洋的《小世界》、高大果的《橙色光芒》等,鼓勵大齡女性在逆境中觸底反彈,勇敢前行。
(3)親情、友情、愛情故事?lián)嵛咳诵?。較之男性,女性讀者的內心情感更細膩,有更多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方面的表達與接收需要,更容易受文學作品的情感感染,尤其是對于愛、忠誠、寬容、原諒、守護等溫柔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如阿耐的《歡樂頌》和《都挺好》,前者講述5個不同出身、資歷、性格的女孩,她們的故事喚起讀者的感嘆和共鳴;后者描寫中國式家庭關系的故事,復雜的親情讓人動容,掀起廣泛的討論。張欣一系列的都市小說,《為愛結婚》《黎曼猜想》《千萬與春住》等,討論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文化語境里女性的各種愛恨和糾結,洞察情感的極限。小滿的《蜜友記》講述三代女性的成長和情誼,描繪女性一生中的各種關系,包括母女、密友、忘年交,給人情感上的溫暖。外國文學中《外婆的道歉信》,講述外婆讓外孫女愛莎在自己去世后給鄰居送道歉信,讓愛莎發(fā)現(xiàn)世界的寬廣與待人處世之道;《螢火蟲小巷》講述兩個女孩相遇,友誼陪伴走完一生的故事。這些作品常讓女性讀者潸然淚下,文學巨大的情感力量讓人心得到撫慰式滿足。
2.“歸屬與愛的需求”的外在是與其他讀者找到情感社交的需求
女性覺醒是全球化的現(xiàn)象,中國女性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感到父權文化下的制約,親身體會過不公平的待遇,產(chǎn)生情感上需要交流、宣泄、討論的需求。這個群體迅速成為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受眾和消費者,在閱讀文學文本之后,除了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之外,還需要把所思所想與人交流。
在新媒體時代,科技讓社交成為更便捷、范圍更廣闊的活動。微博、微信、豆瓣讀書、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興起,從文字、圖像到視頻,拉近了社交的距離。不少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讀者都利用新媒體,滿足復合式的社交需求。
(1)女性題材文學作品成為自媒體大V輸出觀點的話題,帶來社交流量,滿足受眾的社交需要。如阿耐的《歡樂頌》和《都挺好》,兩部作品均改編成影視作品,話題性極強?!稓g樂頌》5個女孩各自的親情、愛情,以及五人之間的友情,每一個波折都引起網(wǎng)民的討論,尤其是樊勝美從被家庭拖累,到逐漸醒悟、自強自立的情節(jié),引發(fā)網(wǎng)絡對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以及部分女性自我物化的批判。家庭題材的《都挺好》也是類似的情況,女主角蘇明玉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拖累,一次次被攪進家庭的泥潭的情節(jié),成為網(wǎng)民觀點輸出的引擎?!?2年生的金智英》由于韓國男性與女性評分的兩極分化,造就了一次備受討論的新聞事件,從韓國傳到中國,其爭議性先天就帶著流量?!镀碌郎系募摇芬蚯楣?jié)沖突引人注目,對家庭主婦社會困境的表現(xiàn)尤為鮮明,引發(fā)“能不能當家庭主婦”的激烈討論,影響力從讀者群體擴散開去。
自媒體大V作為內容生產(chǎn)者,善于把握這種話題度高的作品,對作品劇情深入的介紹、剖析、解讀,提煉總結作品價值,完成情緒的聚集和傳遞,以及價值觀的輸出。
(2)作品的普通讀者,亦是新媒體平臺的受眾,在新媒體上閱讀大V的觀點輸出,同時也進行交互式的分享。近年的女性題材文學作品扎根現(xiàn)實生活,它們的讀者結合自身的社會經(jīng)驗,有較強表達交流的欲望,在新媒體中很容易找到跟自己意見相似的人群。讀者的交流互動,會互相強化對圖書的理解,不斷強化自身的觀點,從而找到歸屬感。新媒體上的互動交流又帶動新一波受眾的加入,讀者的圈層不斷擴大。持相似的觀點的人越多,越容易讓這種觀點的讀者得到滿足。
(二)女性題材文學出版滿足尊重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需求”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女性題材文學出版可以滿足尊重需求。
1.女性題材文學出版滿足讀者自尊需求
隨著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數(shù)和比例越來越高,根據(jù)楊菊華、謝勇飛《中國女性受教育狀況》中的數(shù)據(jù),2010年,城市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3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8.9%,其中37.9%接受本科教育,3.3%接受過研究生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最高的年齡組是20—24歲組,約1/4的女性接受過高等教育??梢姡覈越邮芙逃臓顩r在改善,年輕女性擁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們不僅受教育程度提高,自身的現(xiàn)代女性意識也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強。她們擁有獨立的人格,不再依附男權父權,拒絕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傳統(tǒng)定義;她們要求尊重女性自身的價值、體驗、審美,也要求公共事務中消除對女性教育、工作、健康等方面的不平等對待,等等。
越來越多擁有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讀者,不再滿足于男性視角的文學作品,不再愿意看到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只能作為男主角的依附或陪襯,她們需要女性視角和女性敘事,包括需要“大女主”的文學作品。所謂大女主形象,一般指脫離男性凝視的嬌柔、可愛的外表,胸懷大志,才藝高超,性格堅忍不拔,為理想奮勇前行的女性形象。這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在純文學中并不多見,但在網(wǎng)絡文學和影視中則一直在嘗試和塑造。如蔣勝男的《鳳霸九天》、《羋月傳》、《燕云臺》,均以歷史上的女性政治家為主角,描寫腥風血雨的政治斗爭和女性政治家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家國情懷,為歷史上的女性政治家立傳。
近年大火的還有尾魚的《司藤》,女主角司藤有著明確的目標,有料事如神的計謀,對自己的命運有掌控的能力,與男主角之間勢均力敵,甚至處于更重要的地位。Priest的《有匪》借武俠的外殼寫少女成長的故事,女主角周翡善惡分明、膽識過人,面對強敵絕不退縮,懲奸除惡。這部小說顛覆了武俠小說以男性為主、女性為輔的創(chuàng)作套路,女性成為與男性完全對等的大俠。
這些女主角形象,都令女性讀者得到自身理想的投射,閱讀時隨著女主角的冒險完成情感的升華,獲得對女性身份的肯定,更堅定相信作為獨立女性的力量,滿足女性讀者自尊的需求。
2.女性題材文學出版滿足讀者得到外部尊重的需求
出版女性題材作品的時候首先考慮女性的審美、偏好、生理。在開本上,多采用國際32開或更小的32開開本,采用較輕便的紙張,方便女性攜帶和改善翻書時的手感。封面設計和插圖繪制上多采取柔和的色調,采用女性形象或女性形象的象征物,內文版式比較清秀整潔。女性題材文學出版物整體印制精美,紙張講究,給人美的享受,力求讓讀者拿到書時感到典雅獨特,產(chǎn)生被尊重的感覺。
三、未來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出版展望
(一)出版品種繼續(xù)增加
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后續(xù)出版,是必然與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思想潮流相匹配的。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女性在就業(yè)、婚姻、家庭生活上所遭遇的困境,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改善,不會一蹴而就。因此,反映女性困境、激勵女性獨立自主、鼓勵女性自我成長、呼吁社會重視、呼吁男女平等的文藝作品,在一段時間內亦會繼續(xù)得以面世。
(二)出版趨勢與細分市場
展望未來幾年的出版,可以看見的出版趨勢是:一方面,已經(jīng)得到市場認可的阿耐、蔣勝男、趙南柱、角田光代等作家的新作品將被不斷出版;另一方面,經(jīng)典文學,尤其是公版書中女性題材作品如《小婦人》、《簡·愛》被重新挖掘、包裝,吸引年輕一代的新讀者。
除此之外,已經(jīng)作為細分市場的女性題材文學,很有可能繼續(xù)找到更細分、更垂直的領域。如以年齡細分市場,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對女性題材外國文學有不同的需求,可細分如下:①學生階段的受眾更關注青春題材、經(jīng)典文學;②步入職場的受眾更關注職場題材、戀愛題材;③步入婚姻階段的受眾,更關注家庭、婚姻、育兒題材的作品。每一種細分題材的作品,通過垂直營銷,如社群營銷、讀者群推廣,更精準地找到讀者群,滿足那個群體的需求。
(三)在激烈競爭中更為多元化
女性題材是一個全球性的文學題材,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女性所面臨的需求有著類似之處。目前除了國內原創(chuàng),外國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主要以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韓國,以及傳統(tǒng)出版強國美國的作品為主。隨著這一題材的發(fā)酵和多元化的需求,展望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北歐,以及傳統(tǒng)文學強國的英、法、德等國家,甚至亞非拉國家的優(yōu)秀作品,都有可能被遴選、出版,共同推動女性題材文學的多元化市場發(fā)展。
(四)繼續(xù)挖掘女性讀者的需求
目前女性題材文學作品出版有迅猛之勢,很容易導致同類書、跟風書的出現(xiàn)。而女性讀者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政策新文件的頒布,社會性別文化的逐漸轉變,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也需要推陳出現(xiàn),在主題、內容、裝幀設計等方面,都有與時俱進、挖掘新需求的空間,為女性讀者開拓新的視野,形成新的文化價值。
四、結語
近年來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在圖書市場中火爆,獲得一席之地,離不開社會背景的變化,也離不開女性讀者積極正面的需求。女性讀者對男女平等的追求,對自我成長的激勵,對美好感情的向往,對發(fā)聲的要求,共同形成了對女性題材文學作品的需求。而出版業(yè)也把握住這一需求,以健康的、高質量的圖書產(chǎn)品回饋讀者市場,女性題材文學作品市場整體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迪.新媒體環(huán)境下女性賦權的問題與困境研究[J].科技傳播,2020(9):170-171.
[2]鄧素娟.從《82年生的金智英》看新媒體對當代文學傳播的影響[J].科技傳播,2020(4):10-12.
[3]聞琦.我國女性題材圖書讀者市場狀況探析[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0.
[4]楊菊華,謝永飛.中國女性受教育狀況[DB/OL].(2015-12-08).http://www.doc88.com/p-6951570072366.html.
(作者單位系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