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卓
尊敬的陳校長、毛院長、各位代表、各位朋友,線上線下的各位專家:
非常高興來到汕頭大學,參加這一次由汕頭大學文學院承辦的“文化自信與文學建構(gòu):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峰會”,在這里我代表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對這一次峰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
首先,這個會議是一個專家云集的特別會議。剛才張福貴教授說到,這是疫情期間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界最大的一次會,還是線上線下共同組織的,到會的專家代表尤其多。疫情期間能夠召開這樣一次特別的會,線上線下,同樣是群賢畢至,老少咸集,華文文學界的老、中、青三代人都聚于熒屏之內(nèi),這特別有意義!我們看這里邊有山東大學的黃萬華教授,這是老一代的專家,還有陳思和教授、張福貴教授、楊劍龍教授,在座的還有白楊教授等等,這是中年一代。還有年輕的80后研究者,像池雷鳴、徐詩穎等,真是老少咸集!所以特別有意義!
第二,汕頭大學是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重鎮(zhèn),在此舉辦這樣的會議具有象征性意義。剛才陳校長介紹了,汕頭大學1984年就成立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1985年就創(chuàng)辦了《華文文學》雜志。這里誕生過像陳賢茂先生的《海外華文文學史》,這是最早的一部海外華文文學史。我們今天在這里以海外華文文學以及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研究為中心、為主題來展開討論,接續(xù)這一研究的學術(shù)傳統(tǒng),重振汕頭大學的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我覺得也特別有意義。
第三,進入21世紀,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二十年了,二十年來華文文學研究已經(jīng)成為熱學、顯學,成為一個有極大吸引力和魅力的學問了。我1997年在美國考察華文教育的時候,當時寫了一篇文章《草色遙看──我所知道的美國華人新移民文學》,是評價海外華文文學的新移民文學。那個時候華文文學新移民文學還是一個小苗,二十多年過去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成林成海了,而且勢如潮涌,這正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征。更重要的是名家頻出,像被稱為華文文學界的“三架馬車”:張翎、嚴歌苓、虹影,那是比較出名的。后來還有好多杰出人物,像陳河、陳九、薛憶溈等等,還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作家,數(shù)不勝數(shù)了。這形成了中國文學絢麗的海外版圖,也促成了海外華文文學反推內(nèi)地文學發(fā)展的局面。海外華文文學興起并頻頻在國內(nèi)外獲獎以后,反過來對內(nèi)地作家也有觸動。內(nèi)地很多作家也會向他們看齊,他們中一些人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以后還產(chǎn)生了更加廣泛的影響,像張翎的小說《余震》改編成《唐山大地震》,嚴歌苓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芳華》,等等。另外,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也正在形成一個既是區(qū)域性的、又是超越區(qū)域性的一個文學共同體,也成為另一張文學版圖。這就是陳思和教授剛才講的兩張文學地圖。在這樣一個時刻,我們來討論21世紀華文文學研究的態(tài)勢、趨勢,討論華文文學學科建設(shè)的意義和路徑,無疑是有特別意義的。這次會議的論文中就有討論海外華文文學學科、海外華文文學定義問題的,也很有必要。而討論我們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的建構(gòu),定會給我們今后的華文文學研究開辟新思路,催生出更為豐富、豐滿、豐碩的學術(shù)成果,這更加有意義!
第四,我希望各位學者支持汕頭大學,支持汕頭大學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支持1985年就創(chuàng)刊的《華文文學》雜志,多給《華文文學》雜志投優(yōu)秀稿件,共同將這個雜志推向一個新的臺階。這個會議,也是向諸位約稿的會議,希望你們把最好的稿子,放到《華文文學》雜志來,讓這個雜志,在高質(zhì)量發(fā)展上邁出一個更新的步伐,這便是我講這次會議第四點的特別意義。
最后,祝研討會圓滿成功,祝各位專家學者健康平安,家庭幸福,學術(shù)精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