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霞
紫砂壺誕生在明朝正德年間,流行了幾個世紀,至今仍是人們極為珍視的傳統(tǒng)陶制茗器。明清兩代是紫砂壺藝術的初創(chuàng)期和發(fā)展期,其標志是大量經典款式的誕生與工藝技法的迅速發(fā)展,構成了紫砂壺藝術的根系,如今人們看到的大多數紫砂壺都是從這些經典款式中發(fā)展而來的。此件“扁櫻壺”就源于紫砂壺經典款式中的“笑櫻壺”,創(chuàng)作繼承了“笑櫻壺”的樸素大方和美好寓意,結合了扁壺設計,使作品更具工藝價值,以全新的造型傳承美好內涵。
“扁櫻壺”可以看作是“笑櫻壺”與扁壺的結合,這兩種壺型在紫砂壺創(chuàng)作中均十分經典,代表了傳統(tǒng)的審美思想。“笑櫻壺”早在明代就誕生了,據說這一壺型源于“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所要表達的是中國“和”的理念,包含和諧、和氣等美好寓意,從古典文學中取材也使這一壺型具有文人氣質,可以說是一件既高雅又善解人意的壺型。扁壺主要指“虛扁壺”,打制于明末,成型難度極高,其原型則是春秋時期的扁壺。兩種壺型結合為作品帶來了濃厚的傳統(tǒng)韻味。
此壺的造型設計體現出一種“扁”的智慧,創(chuàng)作既表現出扁的形態(tài),又將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呈現出“笑櫻壺”的圓潤和諧之態(tài),使作品形成了慵懶隨和的美感,舒適放松之氣撲面而來?!皦厣肀庖环?,成型難一分”是流行于紫砂壺制造行業(yè)中的一句俗語,越扁的壺制作起來就越有難度,考驗了創(chuàng)作者對壺整體身型及拍身筒時力度的掌控。此壺制作的難點則在于處于圓與扁之間,達到了一種中和,也就顯得更具智慧與工藝價值。
整個壺身的造型既圓又寬,像是一個大圓盤。壺身上部是自然垂落下來的平面,至壺身中部逐漸向外擴展后再向內收,形成精致的圓弧,底部則自然形成平緩的弧形,與壺身中上部線條自然連接,構成完整的壺外部線條。為了保持作品的平穩(wěn)性,創(chuàng)作在壺底部鑲嵌了圓形平底,將壺身兩側的弧度也襯托得更加清晰。從壺身造型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在打造扁的特征時也兼顧了圓的飽滿圓潤,重心是下沉的,容易給人踏實安定的感覺,也就能“加固”壺身。在創(chuàng)作的精心調控下,壺身如一朵燦爛盛開的花朵,恰此落“櫻”繽紛,美麗燦爛。
與壺身造型一樣,壺蓋也是較扁的圓形,頂部平整干凈,邊緣有圓潤弧度。鑲嵌在壺蓋中央的壺鈕比較別致,是一個桃形,底部非常圓潤飽滿,頂部較尖,小巧可愛。壺鈕本身就比較小巧,再加上這樣的設計就體現出創(chuàng)作的精心。壺嘴可以看作是對壺身下部線條的延伸,上部則與壺肩部形成角度較大的夾角,壺嘴本身帶有一點弧度,是傳統(tǒng)的一彎嘴。圓環(huán)形的把手鑲嵌在壺嘴對側的壺壁上,上下兩端分別與壺身的上下兩面鑲嵌,達成了結構的平衡。壺蓋、壺嘴以及把手的設計更為簡樸,創(chuàng)作根據壺身結構,直接運用了紫砂壺中最常用的造型,一方面是繼承“笑櫻壺”的樸素,另一方面也可襯托出壺身的造型特點。
作品之中“扁”的智慧一是集中在壺身上,體現出扁壺制作工藝的特點和難度;二則是集中在壺體各部分的結構配合上,使作品能夠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展示出和諧、和順的美好寓意。
“櫻”一是指代櫻花,二是指代嬰寧,二者的共同點是都具有嬌美、溫柔之氣。所以在泥料上,創(chuàng)作就選擇了傾向于華美大氣的紅色系泥料,既有花朵和女性的特質,又可象征嬰寧活潑開朗的個性。
泥料燒制后在壺表面形成了均勻醇厚的棕紅色,光滑透亮,似天然紅玉,又如閃亮琉璃,精致非常。泥料的紋理仍然清晰可見,保留了一份質樸,這也是紫砂壺最大的特點,在精致之中總是不乏原生態(tài)的美感。壺表面經過了細致的打磨,這一工藝可使泥料的光澤顯現出來,在壺身、壺蓋邊緣、壺嘴以及把手的線條上可見十分明亮的光澤,將作品襯托得又精致了幾分。
“笑櫻壺”的本意是將幸福、快樂與和氣帶給人們,充滿著藝術的善意?!氨鈾褖亍鄙硇惋枬M圓潤,象征著承載更多的祝福和美好,再透過濃濃的茶香,送到每一個人的心里,送到世界各處,讓世界都能和諧美好,吉祥如意。
“扁櫻壺”的設計體現了紫砂壺對經典款式的繼承,這對于紫砂壺的發(fā)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品,紫砂壺對于工藝與文化同等重視,始終堅持表里如一,自信大方地展示著紫砂壺藝術的風采,展示著中國優(yōu)秀文化與藝術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