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外的綠蔭到手頭的書和紙,樹的痕跡遍布人類的歷史與生活。然而,處于后工業(yè)時代的我們,卻常把樹看作無關緊要的附加角色。近來,科學研究發(fā)現,樹木天生具有感知、記憶、溝通和共生能力,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通過藝術的表達方式,重新審視一片森林,我們可以更好地向樹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責任與偶然,推動科學的生存發(fā)展之道。
曾在2019年首展于巴黎的“樹,樹”展覽與這場“植物革命”緊密相連。2021年夏,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帶來特別為中國觀眾設計的新版本。通過呈現近30位藝術家涵蓋繪畫、攝影、影像、裝置、手稿等不同形式的200余件作品,此次展覽以兼具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有力證詞,頌揚了植物世界之神奇。在這個充滿樹的意象的展廳中,觀眾可以與科學家一起了解樹木,跟隨植物學家、神經生物學家斯特凡諾·曼庫索(Stefano Mancuso)探求植物根系驚人的功能、植物的交流和記憶能力。也可以與藝術家一起“夢見”樹木,通過對自然的深思與夢幻般的身份互換,體驗冥想美學。張恩利的四張仿若老人肖像的作品中,沒有葉子、飽經滄桑的樹干雖已年邁,卻仍然展示出各自幽默自信的性格,像在講述著他們年輕時曲折奇特的經歷。展覽還展示了全球正遭受的森林砍伐和大火危機,召喚人們對生態(tài)的關注。
這些令人驚嘆的樹系列作品因藝術家、科學家、建筑師和攝影師非凡的共情能力,傳遞著巨大的能量,彰顯出大自然的動人智慧。
正值康定斯基誕辰155周年,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籌劃推出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的第三個特展“抽象藝術先驅:康定斯基”,全面呈現這位20世紀藝術大師里程碑式的創(chuàng)作生涯。展覽匯集蓬皮杜中心的重磅館藏,包括從藝術家遺孀妮娜·康定斯基(Nina Kandinsky)的慷慨捐助中臻選出的數百份畫作、手稿、版畫作品,諸多作品均為首次亮相??刀ㄋ够鶕碛新犛X與視覺的通感能力,這種獨特的感知讓他能“聽到”顏色,并用“看到”的線條和顏色來呈現聲音。作為2021中法文化之春的重頭戲,本次展覽不僅是康定斯基于中國的首次大展,亦是迄今在亞洲最具規(guī)模的回顧展。
時間:2021年5月1日至2021年9月5日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qū)龍騰大道2600號 西岸美術館 展廳3
今夏,山中天藝術中心呈現“做更好的人——新一代的工作方法,新工作、新身份、新方向、新生活”展覽,將目光投向中國新一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陳天灼、繪造社、葛宇路、何翔宇、李燎、梁琛、梅數植、倪有魚、童文敏、王子耕、趙趙、周軼倫、朱砂……他們以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區(qū)別于傳統手法。如果說以往常常把藝術風格和藝術思潮作為衡量一代人的面貌或特征,本次展覽所呈現的工作方法和面貌,則反映出當文化跨越了邊界、專業(yè)的唯一性時,藝術家如何通過工作方式的變化來超越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
時間:2021年6月20日至2021年9月7日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qū)798南門萬紅里甲31號院 山中天藝術中心
昊美術館于2021年6月起舉辦日本著名藝術家空山基個展“大都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空山基的作品在廣告、設計、電影、街頭藝術和當代藝術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利用技法精湛的噴槍技術創(chuàng)造的機器人,在體現其美學追求的同時,探討了當代社會的各種重要題材,如界限、生命永恒、技術與人工智能的復雜性等。作為空山基在中國的首次大型機構個展,本次展覽系統地介紹了藝術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的創(chuàng)作。
時間:2021年6月18日至2021年11月21日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祖沖之路2277弄1號 昊美術館(上海)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