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生嬌
摘 要:近年來,國家愈來愈重視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相應地增加了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內容。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熱情并不高,主要表現在不能將文學作品中的引申含義同生活實際相結合,不能借用先賢的智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小學語文 教學內容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23
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歷經數千年發(fā)展積淀下來的文化瑰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運用古人的智慧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一、讓學生養(yǎng)成吟誦的習慣,提高學習體驗
中國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在吟誦古詩詞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掌握好節(jié)奏,既能體會到詩詞內容的美感,也能感受到詩詞形式的樂感,實在是一種高級精神享受。經常吟誦中國古詩詞,在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會提升小學生的內在氣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詩詞的不同意境,教會學生用不同聲調來吟誦,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審美過程,提高審美體驗。
比如,在學習杜牧的《江南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想象在風中飄舞的酒旗,想象隱沒于煙雨中的佛寺,同時,教師應讓學生誦出向往之情,讓聽者感覺出吟誦者對詩人所描寫的景物充滿了無限的向往之情。教師可以從互聯網找來適合的音樂,為學生的吟誦配上音樂,這樣能讓學生胸中的激情得到鼓舞,吟誦起來效果會更好。如果經常對學生進行類似訓練,學生就會漸漸養(yǎng)成吟誦古詩詞的習慣,學習體驗會大大提升。
二、將古詩詞的引申含義同生活實際相結合
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的過程中,往往在抒發(fā)感情的同時也向讀者透露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向學生詳細講解詩詞內涵,這樣學生會由淺入深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學生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內涵同當下的生活實際有關聯的時候,就會對祖國文化充滿無限崇敬之情,教學目的就此實現。
比如,在學習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講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孟浩然曾經在鹿門一帶隱居。公元730年,詩人告別隱居生活,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要為國出力。結果,詩人沒有高中。于是,他帶著失意,孤身一人踏上返鄉(xiāng)征途。一天傍晚,他停宿在建德江畔,面對迷蒙的江中小洲,詩人略生理想幻滅之感,暗起前途暗淡之憂,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詩中的中心句提出來。通過對比,無疑“日暮客愁新”是中心句。如果再壓縮,可以變成“日暮客愁”;再壓縮,則變成“客愁”;再壓縮,就剩一個“愁”字。通過類似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會顯著提高。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如今在外打工和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讓學生想象一下他們的心理感受會是什么樣子。通過想象,學生會體味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也會從更深層次上體味到孟浩然的不容易。
三、讓學生借用先賢的智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小學生在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應注意借用先賢的智慧,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墨梅》一詩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情景,讓學生運用傳統(tǒng)文化思想來解決現實問題。教師可以假設某人由于在單位取得了成績而不被領導認可因此感到有些懊喪,這時,教師讓小學生寫封書信,要求用《墨梅》反映的思想勸慰一下這個人。通過創(chuàng)作,學生會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是能夠緩解當代人的精神壓力的。
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并找到傳統(tǒng)文化同現實生活的關聯點,根據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興奮點所在,適時開展教學,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小學生情感提升,讓小學生變得學識淵博,氣質如蘭。
參考文獻:
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考試周刊》2013年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