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海 王燕云 趙微云
中央企業(yè)技術能手、中國兵器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煙臺市勞動模范、蓬萊市技術能手、“齊魯工匠”……數不清的獎項和榮譽背后,是他28年如一日的拼搏與創(chuàng)新。
他就是于濤,東北工業(yè)集團山東蓬翔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的一名維修電工。斑白的鬢發(fā)和櫥柜中厚厚一摞的榮譽證書,述說著這位技能工人浸潤著淚水與微笑、經歷過失敗與成功的精彩人生。
成長從承擔責任開始
28年前,于濤離開技校,來到山東蓬翔汽車有限公司。
年輕的于濤覺得,像師傅那樣圍著機床聽一聽、敲一敲,就能找出故障出在哪里,然后“手到病除”的本事太酷了。他每天興沖沖地跟著師傅,只想學好本領。不承想,本事還沒學到家,師傅調走了,失去“主心骨”的他對于工作和未來都感到一絲茫然。
師傅離開不久后,車間領導找于濤談話,希望他能頂起維修這攤活兒。他雖然稍感為難,但又覺得不能辜負領導的信任,只得硬著頭皮接過師傅的工具箱,挑起了車間設備電氣維修的大梁。
豈料第一次“行診”就出師不利。車工班一臺立式車床故障停機,工人招呼他去看看。面對“趴窩”的立式車床,于濤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讓它重新轉動,只好灰溜溜地去找領導搬救兵了。
下班后,他站在“趴窩”的立式車床前久久不語。心中的責任和壓力讓這個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默默地流下了淚水,他告訴自己:“既然接過了擔子,就沒有理由退縮,沒有借口說不行。一次失敗沒什么,只要認真學、刻苦干,就一定能干出個樣子來!”
從此,于濤邊干邊學,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取經,向技術員請教,自己找來設備說明書逐一研究,業(yè)余時間即使再累也逼著自己潛進書中尋找答案。那段日子,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久而久之,隨著對設備的熟悉和經驗的積累,于濤終于和師傅一樣,維修技術達到了“手到病除”的水平。
技能在不斷學習中提升
隨著行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更新,利用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行自動控制的各類設備大批量涌入公司,車間一下子購進數臺配有PLC控制器的專用設備。這些設備,對于于濤而言連怎么操作都是陌生的,更別說維修了。
全新的設備需要從零學起,但沒有專業(yè)的老師,怎么學?于濤決定從設備的配套軟件開始入手。由于是國外進口設備,軟件上都是清一色的純英文說明,但這并沒有讓他望而卻步。業(yè)余時間,他自學PLC簡易教程,并自費購買了電腦,遇到疑難之處就打電話咨詢廠家。對英文不熟悉,他就買來一本英漢詞典,一個詞一個詞地“摳”。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于濤終于能夠完全掌控這些配有PLC控制器的大型專用設備。
隨著維修技能的不斷純熟和對設備的充分了解,于濤逐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掌握了一項“獨門絕技”——“望聞問切”工作法,就算遠離設備,一樣可以排查故障。有一次,他正在維修一臺設備,有專機工找到他排故障。分身無術的他問操作工:“什么現(xiàn)象?”操作工說:“刀打了,電機主軸不轉,現(xiàn)在啟動不開。”他頭都不抬,說:“拉下電閘,摁第一個熱繼電器復位電鈕,重新上電,將設備退回原位,再重新啟動。”操作工應聲回去一試,果然解決問題,遂心服口服。
企業(yè)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于濤的學習也沒有止境。從2010年起,公司推行精益生產,著眼提升生產效率,他的技術創(chuàng)新也因此融入精益之魂。
重卡橋總成吊裝線的控制程序及控制過程限定了橋總成的下線速度,成為流水線上的瓶頸,不僅影響每班產量,而且延長了工作時間。車間領導找到于濤,鼓勵他對此問題進行改善。
經歷了數不清的不眠之夜,于濤的創(chuàng)意方案終于落地——通過對吊裝線PLC控制程序中增加要車記憶功能,以加快吊裝線運行速度,提高生產效率。
于濤改進的是吊裝線上的件位的放車、要車操作過程。改進前,上件位進行放車操作后,操作者只能等待橋總成完全升起,把小車移動到預停位(用時40秒左右)后,才能進行要車操作。如果操作者在工位等待操作,就必然會延長操作者的其他輔助操作時間;如果操作者不等待操作而直接去做其他輔助工作,則在小車運行到預停位后不能及時進行要車操作而產生操作延時,影響吊裝線的運行效率。為充分利用這段等待時間,于濤在PLC控制程序中增加了要車記憶功能,既消除了操作延遲時間40秒,提高運行效率,又使操作者多出40秒時間完成其他輔助工作,使操作者在放車操作后便可直接進行要車操作。
通過對控制程序的改進,橋總成裝配線的下線吊裝速度一下子提高了20%,成效斐然。
賽出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于濤一直以為,自己的一生應該就是在這種不斷學習和追求中快快樂樂、按部就班進行下去。然而,一場技能大賽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05年,于濤被公司推薦參加煙臺市職工技能大賽維修電工的比賽,結果他連入圍決賽的資格都沒取得。這次慘敗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思路和比賽思路如此不同,后者對時間的要求更高,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嚴格,更注重參賽者的自主設計能力。要想在技能比賽中取得勝利,不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日積月累,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要訓練出過硬的心理素質。
天性不服輸的他痛下功夫增強技能比賽能力,找來各種理論和實踐習題練習。兩年后,在同樣的賽事中,他終于拔得頭籌,獲得“煙臺市技術能手”等一系列榮譽。
此后,煙臺市級比賽維修電工第一名全被于濤包攬。在參加山東省、吉林省的技能大賽中,他也都斬獲過第一名。2018年,在高手云集的全國第八屆技能大賽中,他在生產任務重、訓練時間短,又是異地參賽等不利情況下,仍然榮獲二等獎。
大賽帶來的榮譽他淡然視之,但大賽帶來的啟發(fā)他卻如獲至寶,并屢屢運用到工作中。其中,最令他受益的是學會了以自己的設計思路改變設備原有的程序,設計出更符合生產需要的控制過程。
這一能力使于濤如虎添翼,他從被動地等待機器出現(xiàn)故障后再進行修理,轉變?yōu)橥ㄟ^改變機器原控制過程的方式實現(xiàn)對故障的主動預防。通過這個思路,他首先對注油機進行了技術創(chuàng)新。經過改造后,注油機故障頻率幾乎為零。
慢慢地,于濤將技術創(chuàng)新的范圍逐漸擴大。從改專機、改數控,逐漸發(fā)展到對整條減速器裝配線控制過程進行改造。
車間減速器原裝配線十六個工位放行是由操作者在裝配完成后手動放行,難免因人為因素影響裝配線效率,而且不利于發(fā)現(xiàn)裝配過程中的問題點。于濤便在原有硬件基礎上增加了觸摸屏、三色報警指示燈、開關電源及中間繼電器等,使生產線做到工作狀態(tài)有顯示、可定時放行的流水作業(yè)。此次技術改造使生產線各工位由人工放行改為定時自動放行作業(yè),提高裝配效率10%,每個減速器總成可節(jié)省裝配時間2.5分鐘,每年可節(jié)約2100小時,節(jié)省能源消耗7.5萬元、技改資金10萬元。
以“傳幫帶”激發(fā)團隊力量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技術工匠,于濤深深懂得“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團隊的力量才是推動公司發(fā)展的根本保障。
這些年來,于濤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徒弟,全心全意做好“傳幫帶”工作。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自行開發(fā)《PLC控制技術》課程,定期對他所在車間及公司的維修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培養(yǎng)大家現(xiàn)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4年底,以于濤和其他三位山東省首席技師為核心組成的技能人才隊伍工作室,獲得煙臺市委市政府的認可,被授予“煙臺市技師工作站”,成為蓬萊當地唯一一家煙臺市技師工作站,聚集市級以上技術能手近30人。通過民主選舉,于濤被推選為站長。通過整合技能培訓、講座指導、名師帶徒、傳承技藝等優(yōu)勢資源,于濤帶領各工種技能精英在技術攻關、提升技能、競賽參與、成果轉化、推廣交流五個板塊出色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2020年4月,在于濤的身上又多了一個“齊魯工匠”的榮譽。28年青春飛逝,于濤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已收獲不少好評與掌聲,但謙遜的他卻像飽滿的谷穗,愈成熟便愈低垂著頭、默默奉上沉甸甸的果實。28年過去了,他依然像當初進公司時一樣,充滿著奮斗激情,活躍在生產第一線。
編者心語
荀子說:“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币鉃槿朔e累了鋤草耕地的本領就成為農夫,積累了砍削的技巧就成為了工匠??梢?,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從事工藝勞動的工匠,都是須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一工藝領域的。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工匠們的作業(yè)方式從使用鋤頭、斧頭等傳統(tǒng)工具,逐漸發(fā)展為操作機械化、智能化的工業(yè)機器。雖然作業(yè)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承千百年的工匠精神沒有消失,它依然在以于濤為代表的新時代的新型工匠們身上熠熠閃光,在新時代背景下更顯流光溢彩。于濤以過人的堅韌和勤奮,在設備維修崗位上28年如一日的鉆研和探索,正是對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千年的呼應與傳承。
莊子以庖丁嫻熟精益、游刃有余的技藝,反映了庖丁對勞動對象的自然肌理純熟于心,終化為精神生命之道的躍遷過程,揭示了工匠精神的更深層次內涵——道技合一,追求卓越。道,即道路,即思想,即匠心。工匠精神,不僅是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對未知的探索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至高的思想道德風范。于濤在不斷追求自身技藝水平提升的同時,還自行開發(fā)技術課程,無私地“傳幫帶”,致力于培養(yǎng)更多年輕、優(yōu)秀的工匠。這樣集精湛技藝和美好品德于一身的人,堪稱大國工匠的典范。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時代發(fā)展需要大國工匠。站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進一步講好“工匠故事”,弘揚工匠精神,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夠在新時代揮灑才華,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