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摘 要:文章從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發(fā)現清理和修復保護檔案入手,在分析評價現有保護檔案記錄整理方式的基礎上,提出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新的分類原則,并初步探討實現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數字化,形成保護檔案數據庫。
關鍵詞:明功臣墓;石刻;檔案;整理;分類原則
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是明初洪武年間所葬徐達、李文忠等開國功臣墓的神道石刻。目前約有14位明代功臣墓被先后納入文物保護機構管轄范圍。隨著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方面的檔案搜集工作,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零星到繁雜的過程。特別是1998年以后,由于對石刻保護的重視,一批石刻保護管理工程接連實施,隨之產生了一批內容繁雜、數量眾多的石刻保護檔案。因石刻文物本體材質多樣,加之載體環(huán)境復雜,所以保護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除了對文物本體特定屬性的分析研究之外,還涉及地質、化學、環(huán)境、氣象、建筑、藝術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對數量龐大、類別豐富、形式多樣的石刻保護檔案進行科學、準確、完整歸類,入卷存檔,套用原有的檔案整理與分類方法已無法做到,因此,對現有檔案的整理與分類方法進行科學探討和研究勢在必行。
資料搜集和組織是建立檔案的基礎,必須完整地搜集整理石刻修復保護資料,使其妥善保存。收集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搜集范圍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業(yè)務資料,應是對整個石刻修復保護資料的全面搜集;二是對各類資料,尤其是石刻修復手段、技術方法資料的搜集應詳細分類,規(guī)范搜集內容和排列順序,為以后石刻修復保護檔案電子化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
本研究收集了從1980年至今近千份各類型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修復與研究的檔案。從現有檔案來看,類型有行政文書、環(huán)境整治資料、保護工程資料、文物調查表、保護修復技術方法資料、保護修復病害分析資料、各類圖紙、照片及歷史性文獻等,其中石刻保護工程類檔案占比達87%。屬于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研究類型的檔案則相對較少。石刻保護工程類檔案中又以與墓園、神道石刻保護相關的修繕報告,加固報告以及部分石刻修復報告居多。就已搜集的檔案來看,材料不完整、歷史資料缺失問題比較嚴重。例如歷次石刻保護工程和環(huán)境整治檔案應包括從工程立項至結項過程中的所有信息資料,全面、完整、真實地反映保護工程的實施情況,但搜集到的材料只有只言片語、數量極少;再例如圖紙、照片是真實、形象、客觀反映文物保存現狀的重要見證,是修復保護檔案中必備材料之一,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歷史圖紙、歷史照片大量缺失。
從目前收錄的石刻保護資料來源看,石刻保護會議產生的論文集收錄僅占少數,大量相關研究性論文多見于各類報刊之中。而石刻文物科學保護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修復保護資料及研究成果與理論資料,因為缺乏整理、分類標準,難以歸類建檔。例如石刻文物監(jiān)測是利用現代科技儀器及人工手段實時記錄文物在其生存環(huán)境下的變化,是文物修復保護分析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真實數據,不僅決定石刻修復保護的手段、技術方法,也為石刻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但目前搜集到的資料中幾乎沒有相關的石刻監(jiān)測材料;再例如石刻修復保護調查資料來自田野調查工作第一線,具有原始性和真實性,是必須搜集的主要對象,提供了調查人員的全部工作情況,基本記錄了調查時間、經過和主要方法,是文物認定、登記不可或缺的輔助資料,但已搜集的資料中只包含幾張簡單的歷史調查表;保護修復技術方法、保護修復病害分析材料也因為沒有相對應的類別無法歸類立卷。因此,在對石刻保護檔案進行規(guī)范整理、分類之前,必須考慮到檔案信息搜集的全面性,盡可能將與之相關的各類資料搜集齊全。
1. 分類問題
從廣義的檔案分類學來看,我國目前已經開展的文物檔案工作可劃分為可移動文物檔案、不可移動文物檔案、專門檔案。石刻保護檔案屬專門檔案,是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價值并按照專門的管理辦法整理歸檔的各種載體形態(tài)的歷史記錄。針對目前搜集到的石刻保護檔案,按照現有檔案分類方法應歸類“四有檔案記錄資料、石刻修復保護工程”相關案卷,但此兩類案卷的定義及收錄內容標準已無法滿足當前石刻保護文獻所涵蓋的范圍,目前搜集到的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文獻資料,按照現有檔案分類方法只有小部分資料可以歸類在“四有檔案”?!八挠小笔怯形奈锉Wo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的統(tǒng)稱。其中“記錄檔案”是指記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現狀及相關資料的文本和電子載體,也是文物自身及其保護、管理活動的真實反映。但是,目前所搜集的石刻保護文獻所涵蓋的范圍,與該案卷的定義及收錄內容標準無法對應。隨著石刻保護現代科技研究的快速發(fā)展,保護研究領域擴展到氣象、水文、地質、建筑、病害檢測儀、本體機理分析評估、石刻本體加固修復研究等,相關資料不僅數量龐大且彌足珍貴,是文物本體保護修復歷程的實體見證。而現有分類方法因為缺乏全面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分類歸檔受限,繼而檔案資料電子化、檢索利用也無從談起。
針對石刻文物保護工程中形成的相關檔案,保護工程資料卷應包括保護工程方案設計報告、施工方案、竣工報告、驗收報告及相關圖紙、照片等。由于以前對此類資料認識不足,導致留存的大多數保護檔案均為簡單的修繕或修復報吿。近幾年來隨著保護工程項目管理的規(guī)范化與精細化,修繕及修復報告內容日趨完備。此類檔案也將按照保護工程所涉及的內容與性質分類。
2. 分類原則
明代功臣墓石刻修復保護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檔案分類原則應既兼顧長期以來行業(yè)人士對石刻保護的普遍共識,又能有序整理、科學分類、歸檔入卷,同時滿足社會各類群體查閱利用的需求。在長期的石刻文物保護實踐過程中,筆者逐漸摸索出一套相對科學、全面、實用的分類原則。
參照國家發(fā)布的相關行業(yè)標準,包括文物保護國家標準中針對古石刻的相關信息項,《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有關立項、勘察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檔案整理規(guī)范,《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不可移動石質文物和保護工程勘察工作中測繪、調查、勘探、取樣、測試分析及報告編制等工作的技術要求,《館藏磚石文物保護修復記錄規(guī)范》中的保護修復前狀況、檢測分析和保護修復后狀況、保護修復中的歸檔和保存要求,《文物建筑磚石結構加固與維修技術規(guī)范》《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guī)程——石質文物》中的工程勘察、安全性評估、維修與加固、驗收等明確規(guī)定,《館藏磚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石質文物病害的類別和與之相對應的標識符號及相關術語,同時,結合文物保護工程實際調研中的情況,筆者擬按照“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綜述、石刻巖體加固保護、石刻巖體科技檢測與分析、石刻環(huán)境保護、保護工程與建筑研究、檔案數字化保護”等六大類進行分類,并在這六大類基礎上再細分子目錄。當然這種分類仍存在篇目交叉,如保護工程與建筑研究也涉及石刻環(huán)境保護,針對這種情況在不同分目下分別列出,不計重復。以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歷史作為縱坐標,以上述六大類分類原則作為橫坐標,可將所有保護檔案全部歸納串聯起來。
3. 六大分類
(1) 石刻保護綜述
內容包括石刻保護定義,涵括石刻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行政條款、技術性規(guī)范標準;石刻保護工作中形成的各類總結性論述;明代中山王徐達墓園和岐陽王李文忠墓園等14位功臣墓園相關的保護管理日志及信息簡訊;明代功臣墓石刻管理科學研究和保護的相關文獻等。
(2) 石刻巖體加固保護
主要收集“石刻加固材料與工藝技術”兩大項,并按照加固方法、加固材料以及加固部位進行細分。例如按照加固方法、加固部位的不同,又可細分為石刻表面體抗風化、裂隙灌漿處理,石刻單體錨固等分項。
(3) 石刻巖體的科技檢測與分析
石刻巖體保護所涉及的內容較多,本分類中“科技檢測與分析”可細分為“石刻現狀調查、石質檢測與機理分析、石刻病害檢測分析、石刻修補材料實驗分析研究、石刻保護修復工藝研究”等。在細分項下還可將相關內容再次細分,如針對“石刻病害檢測分析研究”,可對風化、鹽析、裂隙、微生物等單一病害問題的檔案進行合并處理。
(4) 石刻環(huán)境保護
環(huán)境研究是一個廣闊、多領域且復雜的多元學科,隨著對石刻保護的深入研究和科技發(fā)展,本類檔案已從原有單一的“氣象學數據監(jiān)測”材料拓展到當今的“氣候環(huán)境研究、地質環(huán)境研究、人文環(huán)境研究以及病害環(huán)境治理”等材料,本類中的細分項目類也據此確定。
(5) 石刻保護工程與建筑研究
南京地區(qū)明代功臣墓石刻大多以石刻群或墓園區(qū)域的規(guī)制保存下來。在此區(qū)域內還含有數量較多的古建筑,石刻與建筑是南京地區(qū)明代功臣墓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文物建筑的材質類型,現存較多的為木結構建筑和磚石結構,因此與之相關的歷次文物建筑修繕報告、保護規(guī)劃、保護工程方案、保護工程記錄、竣工報告等檔案也是其細分項目的重要內容。
(6) 檔案數字化保護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文物保護關注度的不斷提升,運用數字化技術參與文物保護研究逐漸成為文保發(fā)展的重要趨勢。明代功臣墓石刻修復保護檔案數字化可細分三大類別,即數字化監(jiān)測、數字化復古復原、數字化應用研究。數字化監(jiān)測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儀器對石刻巖體進行各類影響因素和病害的實時監(jiān)測,對監(jiān)測數據進行分析、整合;數字化復古復原是文物虛擬修復和數字化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數字化應用研究包括文物本體信息的數字化存儲、三維數字技術、數字化虛擬修復等。
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數據庫建設不僅是對石刻保護資料信息的整合,解決可持續(xù)利用的問題,更是將信息資源整合的服務對象從“文物保護管理者”向“社會利用者”延伸,通過科學化、規(guī)范化渠道,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和條件實現檔案信息的共享。建立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的準備條件。包括數字圖像數據準備和檔案控制數據準備兩部分。數字圖像數據準備,關鍵在于數字化設備的配置及相關保護技術標準的借鑒與實施,較檔案控制數據的準備而言易于實現。檔案控制數據的準備包涵了明代功臣墓的所有信息,應以數據的原始性、真實性和唯一性為原則,將石刻修復保護工作中所涉及的各方面數據進行收錄、整理,如石刻保護環(huán)境監(jiān)測、石刻巖體科技檢測與分析、石刻修復手段等,不僅需要對文物保護學、化學、歷史學、檔案學等多門學科相關知識加以綜合運用,同時還要把深刻揭示石刻檔案保護信息重要意義作為實現檔案控制數據準備的基本前提。
其次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的建設路徑。一是數據庫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建置,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有賴于信息數據的搜集、預測和分析。數據庫的規(guī)劃、構筑、運行和管理決定著其成敗。對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而言,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文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因此,石刻修復保護檔案數據庫必須形成具有自身特點、模式,且可行、實用的管理系統(tǒng)。二是應按照“總體規(guī)劃、統(tǒng)一管理”的層級管理模式進行整合,使零散的、龐雜無序的石刻保護檔案信息系統(tǒng)化、有序化、優(yōu)質化。借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的成功經驗,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更適宜分布式管理,即系統(tǒng)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管理機制。主要的、共享的資源由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主管系統(tǒng)行政機構集中管理,14個明代功臣墓的設備、信息數據與文檔資源以及操作人員權限等則由相關的部門分散管理,形成數據庫信息系統(tǒng)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模式。
最后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護檔案數據庫結構設計。一要遵循實用性原則,系統(tǒng)必須滿足用戶管理上的要求,圍繞石刻保護文獻信息資源的效用性、全面性、權威性、可操作性的需求特征,既保證系統(tǒng)功能的正確性又方便實用。二要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作為14個明代功臣墓綜合信息管理的軟件系統(tǒng),應符合軟件工程規(guī)范的原則,必須注重軟件表現工具的運用、文檔資料的整理、階段性評審,以及重視項目管理。三是應遵循明代功臣墓的區(qū)域文化特色,與一般石刻檔案數據庫相區(qū)別,通過信息檢索、知識導航、資源索引和研究拓展等結構設計,實現較一般性數據庫更易于揭示石刻檔案文化內涵的高級功能。四是數據庫系統(tǒng)的功能及設備配置方案要考慮日后的擴充和可兼容程度,運行軟件應合理整合、管理、互聯、互補,避免重復建設、無效工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