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飛,李祿,唐建政,付垚,于峰
(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1)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對地下空間的開發(fā)利用程度不斷提高,廣大軟土地區(qū)的基坑工程也逐漸向著更大更深的方向發(fā)展[1,2]。軟土一般具有高含水率、高壓縮性、低透水性、承載力與抗剪強度低等特點,為解決軟土地區(qū)基坑支護結構變形過大、坑外地面沉降過大、坑內土體隆起等問題,灌注樁+內支撐支護體系在軟土地區(qū)基坑工程中的應用日益增多[3~6]。但由于內支撐體系存在施工復雜、影響土方開挖、增加施工工期與造價等問題,因此在保證基坑安全的前提下,樁錨支護體系既方便施工縮短工期,又能大幅降低施工造價,仍為軟土地區(qū)基坑支護的主要支護形式之一[7]。
煙臺某商業(yè)綜合體基坑工程位于沿海深厚軟土地區(qū),通過采用灌注樁聯合預應力旋噴錨索支護體系,并結合坑內被動區(qū)土體加固措施,將支護結構位移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保證了基坑邊坡的安全穩(wěn)定,同時大大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造價,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本工程位于煙臺市福山區(qū),距離海岸線僅 2.8 km,擬建項目總建筑面積約32.14萬平方米,包括8棟高層住宅樓(26~33F)及1棟大商業(yè)綜合體項目,設整體地下一層車庫,局部地下二層,采用框架結構,樁筏基礎。基坑平面形狀近似菱形,東西方向長度約 264 m,南北方向長度約 276 m,場地地面整平標高約 5.5 m,地下一層基底標高約 -1.00 m,地下二層基底標高約 -4.00 m,基坑開挖深度約 6.5 m~9.5 m。
本工程所處地塊四周均為市政道路,交通流量較大,車庫外墻線距離四周市政道路紅線最近約 7.0 m~13.2 m;基坑西北側為已建成幼兒園,車庫外墻線距離幼兒園外墻最近約 28.9 m;此外在擬建場區(qū)周邊存在電力、電信、給排水、燃氣等多種市政管線,埋深介于 0.37 m~2.82 m,距離車庫外墻線最近約 22.1 m?;又苓叚h(huán)境及支護平面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周邊環(huán)境及支護平面簡圖
擬建場區(qū)地貌單元屬于濱海平原,距離海岸線僅 2.8 km,場地總體較平坦,現狀地面標高 4.46 m~6.20 m,高差約 1.74 m,整平標高按 5.5 m考慮。場地內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潛水,以大氣降水入滲為主要補給來源,地下水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 2.40 m~3.77 m,相應標高為 1.45 m~3.21 m。
典型工程地質剖面圖如圖2所示,基坑支護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
圖2 典型工程地質剖面圖
各巖土層計算參數 表1
綜合考慮場地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基坑周邊環(huán)境及基坑開挖深度,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按二級考慮。方案設計之初,根據建設單位要求,將內支撐體系、重力式水泥土墻支護體系及樁錨支護體系分別從工程造價、技術要求、工期等多方面進行了經濟技術比選。其中內支撐體系安全性高,變形小,但施工要求高,土方開挖不便進而影響工期,且施工造價最高;重力式水泥土墻施工工藝簡單,造價較低,但承載能力及抗剪能力一般,特別是在淤泥質土中水泥土強度提升所需時間較長;樁錨支護體系工藝成熟,能在保證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節(jié)省施工空間與工期,且造價適中,此外,本地塊周邊均為市政道路,最大長度錨索基本位于市政道路下方,對臨近地塊后期建設活動影響較小。因此最終采用了灌注樁聯合預應力旋噴錨索支護體系,并結合坑內被動區(qū)土體加固措施,保證基坑邊坡的安全穩(wěn)定。
地下一層區(qū)域基坑開挖深度 6.5 m,支護樁樁徑 800 mm,間距 1.3 m,樁長 16.5 m,主筋11C18,箍筋A8@150,加強筋B14@2000,樁間掛網噴砼,面層鋼筋網按φ8@200×200布置,厚度 80 mm;設置2道預應力旋噴錨索,桿體材料采用2As15.2鋼絞線,水平間距 1.3 m,豎向間距 2.0 m,自由段長度 8.0 m,錨固段長度 12.0 m~15.0 m,錨固體直徑 500 mm,采用旋噴錨索一次成錨工藝,使用高壓噴射注漿設備生成錨固體,水泥漿水灰比宜取0.50,自由段每米水泥用量 20 kg,錨固段每米水泥用量不少于 150 kg,為保證第二道錨索錨固段能夠進入第⑤層粉質黏土,錨索傾角調整為35°;腰梁采用2[22a雙拼槽鋼。
為減小支護樁樁頂位移,防止坑內土體隆起,對坑內被動區(qū)土體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處理,樁徑 700 mm,樁間距 600 mm,固化材料采用P.O 42.5普通硅酸鹽水泥,單位水泥摻入量不小于原狀土重量的16%,水灰比0.50,水泥土齡期28天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應大于 0.8 MPa,加固寬度為 4 m,加固深度從基底下至第⑤層粉質黏土,如圖3所示。施工完成后經第三方檢測,旋噴錨索與被動區(qū)加固措施均達到預期效果。
圖3 地下一層區(qū)域典型支護剖面
地下二層區(qū)域基坑開挖深度9.5 m,上部 3 m采用1∶1放坡,中部設置寬 1.0 m的平臺,下部支護樁樁徑 800 mm,間距 1.3 m,樁長 16.5 m,主筋18C22,箍筋A8@150,加強筋B14@2000,坡面及樁間掛網噴砼;設置3道預應力旋噴錨索,錨索入射角30°~35°(間隔施打),水平間距 1.3 m,豎向間距 2.5 m,自由段長度 7.0 m~10.0 m,錨固段長度 23.0 m~32.0 m,其余要求同前。支護剖面圖如圖4所示。
圖4 地下二層區(qū)域典型支護剖面
場區(qū)內地下水埋深較淺,地下水較豐富,為減少基坑降水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在基坑開挖和基礎施工過程中,采用了全封閉式止水帷幕,并結合基坑內疏干、輔以明排盲溝等方案進行地下水控制。
止水帷幕采用雙軸水泥土攪拌樁,單樁直徑 700 mm,相鄰樁搭接寬度 200 mm;帷幕頂標高控制在自然地面以下 2 m,底標高控制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2.0 m,且進入淤泥質土層不小于 2.0 m。
基坑內部布置疏干井,井間距約 25 m;井口從自然地表算起,井底進入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1.0 m,且進入淤泥質土層不小于 1.0 m,共計114眼;為避免降水對周邊地下水位造成不良影響,在止水帷幕外側布置9眼回灌井,井間距約 130 m,井底控制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1.0 m;
考慮到淤泥質粉質黏土透水性較差,在基坑底部設置雙向排水盲溝,盲溝間距 25 m,斷面尺寸 500 mm×500 mm,以0.3%坡度向疏干井找坡,溝內回填粒徑 10 mm~20 mm的碎石(如圖5所示),隨挖隨填,盲溝與坑內疏干井相連,形成整體降排水系統(tǒng),保證了土方開挖與基礎施工的順利進行。
圖5 基坑內部排水盲溝構造圖
(1)基坑監(jiān)測方案
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 120-2012)及《建筑基坑工程監(jiān)測技術標準》(GB50497-2019),基坑監(jiān)測包含日常巡視檢查與儀器監(jiān)測兩方面,其中日常巡視檢查應每天進行,以目測為主,并輔以錘、釬、量尺、放大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巡視檢查內容針對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施四個方面。
儀器監(jiān)測內容包含樁(坡)頂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深層水平位移、錨索內力、地下管線及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監(jiān)測。為使基坑監(jiān)測更具有針對性,根據不同開挖深度、不同支護形式分別設置不同的監(jiān)測預警值,如表2所示。
基坑監(jiān)測預警值 表2
(2)基坑監(jiān)測結果
本項目共布置樁(坡)頂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jiān)測點83個、錨索內力監(jiān)測點29個、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點4個、周邊地表豎向位移監(jiān)測點26個、地下水位監(jiān)測點10個,此處以最為直觀的坡頂水平位移監(jiān)測數據為例進行分析?;幽蟼?、西側代表性樁頂位移監(jiān)測點監(jiān)測曲線如圖6所示,基坑支護效果及基礎施工現場如圖7所示。
圖6 樁頂位移監(jiān)測曲線
圖7 基坑支護效果及基礎施工現場
從監(jiān)測曲線可以看出,基坑開挖期間樁頂最大位移均控制在 50 mm以內。此外,根據現場日常巡視檢查與儀器監(jiān)測結果顯示,基坑周邊支護結構最大變形均在 30 mm~50 mm之間,周邊市政道路及市政管線無明顯沉降變形,場地內臨近基坑的鋼筋加工區(qū)附近局部出現平行于基坑邊緣的裂縫,最大寬度約 10 mm,轉移鋼筋堆載后裂縫穩(wěn)定未繼續(xù)發(fā)展。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基坑邊坡安全穩(wěn)定,為地下結構的順利施工提供了必要條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樁錨支護體系為土方開挖與基礎施工提供了極大便利,節(jié)省了工期與造價,該項目現已竣工投入運營。
(1)樁錨支護體系在深厚軟土地區(qū)基坑工程是可行且有效的,錨索必須保證穿透軟土層錨固于相對較好的土層內,相對于內支撐支護體系,樁錨支護體系能大幅度縮短工期,降低造價。
(2)軟土地區(qū)基坑采用被動區(qū)土體加固措施可有效減小支護結構變形,增加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
(3)軟土透水性較差,僅采用管井井點降水方案效果一般,必須配合坑底盲溝排水方能有效控制地下水,為基礎施工提供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