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的選題,源于不久前我在某視頻網(wǎng)站看紀錄片時,被亂七八糟的彈幕給驚到后,腦子里萌生的疑問。
早年間看視頻時,我是很喜歡配合彈幕一起食用的,一是大家討論的氛圍很好,二是有些善意的科普起到了長知識的作用,三是有時候出現(xiàn)的抖機靈或者金句真的能讓人笑到頭掉。
但現(xiàn)如今,這個習慣改變了不少,多數(shù)時候我會有選擇地開,因為無意義刷屏的彈幕太多了,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很多帶有惡意的言論,實在影響觀看體驗。當然,最主要是因為,有些明明是常識性的東西,大家卻能在屏幕上吵得不可開交,讓人產(chǎn)生“這人說的明擺著是錯的,到底是哪來的勇氣覺得別人都是傻子呢”的困惑。
這就讓我聯(lián)想到了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David Dunning和他的同事Justin Kruger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越是在幽默感,邏輯能力,以及文字能力等方面上有所欠缺的人,越是會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唐寧一格魯克效應”,簡稱“達克效應”。
它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現(xiàn)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實際上錯誤的結論,當事人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的行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些能力欠缺者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yōu)勢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難以識別出別人的真正實力,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這種情況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遇見過,比如在視頻彈幕里,非專業(yè)人士駕駛著鍵盤去指導記錄片里的醫(yī)生應該怎么做;五線譜都看不明白的人覺得鋼琴大師彈的曲子非常一般,技法也就那樣;家里筆墨紙硯都沒有的人覺得古代某位大書法家的字不過如此。
就是越對某個領域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某些人,越有自信和勇氣去對別人指指點點。
不過呢,大家也別覺得這種迷之自信只存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離自己非常遙遠,說不定在某個無意識的瞬間,你也曾經(jīng)犯過。
比如說自己掌握了中英文以及方言三種語言,請問英語四六級過了嗎?雅思單項小分都上8了嗎?能熟練用家鄉(xiāng)方言來讀古詩嗎?在簡歷上寫自己精通PS、Word、Excel等等,其實只是擦過水印打過字拉個最基礎的表格。說自己會攝影會剪輯會彈鋼琴拉小提琴,結果來來回回也就一首入門級《小星星》。還有說自己的興趣愛好是潛水、馬術等等,其實也就是在海邊體驗過一回,以及有教練牽著馬在小場地里繞了一圈而已。
總之,無意冒犯,但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句,看到這里,大家的膝蓋可還好?
在Dunning的文章中,還提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美國脫口秀節(jié)目“Jimmy Kimmel Live”曾經(jīng)在音樂節(jié)現(xiàn)場做過一個惡作劇,他們隨機采訪路人對某個樂隊的看法,但實際上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是節(jié)目組瞎掰的。
主持人Jimmy認為,去參加音樂節(jié)的人都以知道音樂節(jié)的流程而驕傲,哪怕他們其實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內(nèi)容是什么。于是節(jié)目組編了個名叫Doctor Shlomo的樂隊,然后隨機問路人:“你們覺得這個樂隊怎么樣?”被采訪的人回答:“這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是的,今年超燃的。”
對此,Dunning這樣寫道:“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回答非常自信,因為的確有一些線索——就好像的確有一些事實,有一些記憶,或者一些直覺模糊地飄過,確保他們的回答是有道理的?!蓖ㄟ^一些心理上的線索,并結合一些提供的細節(jié),人們就可以把它們編織成一個像模像樣,好像真實存在的l網(wǎng)。
這就讓我聯(lián)想到了很早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類似的惡作劇。有人在某個網(wǎng)站上瞎編了一部電影,寫了故事梗概,演員表等等內(nèi)容,編得挺像那么回事兒的。
完了之后自己在下面又寫了篇似是而非,說了一大堆實際上完全不知道在講什么的意識流影評。
之后有趣的事情就來了,不久后,這人發(fā)現(xiàn),那部瞎編的電影下面又多了不少影評,有些人說看過,覺得很不錯,故事很有新意,就是邏輯不是很能自洽;有些人覺得新人演員的演技還不大行,只能算是及格分等等,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要不是知道是瞎編的電影,我都快信了。
也就是說,當有些人認為自己處在一個普通的談話中,或者在網(wǎng)絡這種虛擬的交流場合下,那些越是表現(xiàn)出對某個領域“精通”的受訪者,越會宣稱自己對那些虛構的事物十分熟悉和了解。
所以達克效應的范疇,有時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迷之自信,而是“世上就沒有我不知道的事兒,哪怕是瞎編的”。
就感覺很神奇,也很好笑,但笑過之后呢,也會忍不住提醒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萬別犯這樣的毛病。
不過呢,老實說,對于像我這樣的學渣來講,承認自己無能,從來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很早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看透了自己是個普通人的本質,躺平.jpg
最后,還有一句話想補充,當人們在讀這篇“告訴大家為什么越是無知的人越迷之自信”的文章時,下意識把它拿來比照身邊的人,卻不曾想過要帶入自己,這就是達克效應。
以上,就是今日份的心理學話題,祝您讀得開心,我是左一,下期再見。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