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奇
1.迷茫古蜀
世間萬物,皆有三態(tài)。當下形態(tài)叫“現(xiàn)在”,過去形態(tài)名“歷史”,未來狀態(tài)為“夢幻”。一個朝代之消亡,并非真正逝去,而是以睡眠形態(tài)存在著。
浩瀚如煙的史籍記載,諸多考古遺址發(fā)掘文物,如同一根根引線,你扯動它們,那些時代就會從睡夢里醒來。
華夏五千年煌煌歷史文化彪炳日月,冠耀世界民族之林。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創(chuàng)基業(yè),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皆由歷史古籍文獻、諸多考古遺址文物為線,我們逐一牽線,就能將它們一一復原重生,展現(xiàn)于世。
然以史書記載,華夏文明之孕育升華,多以黃河流域為主,然后漸向淮河長江流域擴散。那么,除卻中原文化,其他地方是否還有同樣的文明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左思《蜀都賦》曰:“夫蜀都者,蓋兆基于上世,開國于中古。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豐蔚所盛,茂八區(qū)而庵藹焉?!薄?/p>
古代詩人中,涉及古蜀的似乎不多。最著名的當屬土生土長的李白,在其《蜀道難》詩中嘆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然而李白之《蜀道難》,既是賞贊蠶叢、魚鳧的開蜀之功,描繪天險蜀道的奇崛難行,更是表達對古蜀何時成國、國都何處的一種茫然吧?
李白的茫然可以理解。只因關于古蜀國的傳說,多是古籍記載與神話,考古界卻長期缺乏有力佐證。司馬遷就曾對《山海經(jīng)》對于古蜀國的描繪予以否定:“書中所言,皆為荒謬,不足以引為證據(jù)。”因此他著《史記》,多采用《尚書》之記述。雖有史家學者,對司馬遷妄斷有異議,但緣于缺乏物證,長期無人敢下定論。
但爍金閃耀,積塵難掩。公元1929年春,一個名叫燕道誠的農(nóng)民在挖水渠時,挖到四百余件熠熠生輝的玉器。消息不脛而走,1931年驚動居蜀英國傳教士董宜篤,他立即請求駐軍協(xié)助,將玉器收繳華西大學博物館。1933年,該博物館館長葛維漢與學者林名均,開始考察發(fā)現(xiàn)地,發(fā)掘大量珍貴文物。葛維漢將成果刊物發(fā)表,獲得旅日的郭沫若盛贊。遺憾的是一年后抗戰(zhàn)爆發(fā),此次發(fā)掘被迫中斷。
直至1986年,四川大學與四川考古所重啟對三星堆的大規(guī)??脊?,發(fā)現(xiàn)大片房屋遺跡、密度極大的陶、玉殘片和青銅器、黃金權杖等貴重文物,尤其先后發(fā)現(xiàn)的兩個祭祀坑,竟發(fā)掘出陶器、玉器、青銅、冶金制品等珍貴文物數(shù)千件。
值此,那個一直記載于相關古籍和流傳于民間傳說,并被塵封兩千多年的古蜀國以及都城相貌,才得以露出端倪,重見天日,再現(xiàn)于世人面前。
2.三星伴月
帶著和李白同樣的茫然,經(jīng)由《蜀道難》中的蜀道,輾轉來到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有一個漂亮的名字:“三星伴月”。這個名字太有想象力和詩情畫意了,猛一聽,似是描繪宇宙天象的絢圖妙景。查證方知,卻是考古工作者和當?shù)乩习傩?,給這座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蜀國都城起的雅名。
進入博物館演播廳,一面巨幅電視熒屏迎面橫陳。演播廳燈光很暗,熒屏展現(xiàn)著三星堆發(fā)掘前的地貌圖像。一位身著古蜀服飾的美女,正在口吐蓮花,講解著三星堆的往世今生。聆聽著古蜀美女的婉轉麗音,目光隨熒屏鼠標移動,來回巡脧三星堆原貌畫面,心內(nèi)頓生無盡的感慨:勤勞聰慧的古蜀人,是如何找到這片風水寶地的?
三星堆北依沱江支流湔江,又稱鴨子河,南鄰古城廣漢市。遺址沒被發(fā)掘前,是一片莊稼地,唯有靠近江邊,有一月牙形高臺地。臺地南面幾百米,有三個大土堆遙遙相對。人們給那塊月牙形臺地,起了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月亮灣”;將南面三個大土堆,形象稱作“三星堆”。兩者隔牧馬河呼應相望,故名“三星伴月”。清代《漢州志》記曰:“治西十五里,三星伴月堆”“其東則涌泉萬斛,其西則伴月三星”……
正于清韻麗音中陶醉,畫面變幻為古蜀都城輪廓:三星堆遺址規(guī)模宏大,方圓達12平方公里。其中矩形都城面積,達4平方公里。大城里面,還分西北、西南和東南三個小城。分別是宮殿區(qū)、祭祀?yún)^(qū)與商業(yè)作坊區(qū),其余概為居民區(qū)。月亮灣那個高臺地,就居于西北小城宮殿區(qū)。此座高臺,是否當年國王舉行慶典或檢閱軍隊的指揮臺呢?至于三個大土堆,后來證明是挖掘兩個祭祀坑時形成的大土丘……
心跟著蜀女清音轉動,還沒有緩過勁兒來,熒屏畫面又變了,幻化為色彩炫目的動畫界面。這是一幅經(jīng)過藝術復原的古蜀國都城:整個都城北窄南寬,東西相對,城墻高矗,旌幟飛揚。北城墻外,鴨子河水面寬展,碧浪翻卷,幾桅雪白帆影,影影綽綽,飄飛而過。古都城內(nèi),街路交互穿插,人群熙攘流動。一條牧馬河縱橫穿越,經(jīng)由西南、西北兩座小城,朝廣漢古城方向逶迤而去。都城東西南三個方向,城外翠柳成排,綠植遍野,人耕牛哞,一幅農(nóng)耕時代天地祥和的絕美圖畫……
然而,古蜀國緣何發(fā)展而來?何人何時在三星堆建立的都城?
講解員的聲音清麗婉轉,給我們介紹著古蜀國之來龍去脈——
古蜀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中原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的生發(fā)、擴展脈絡,大致相近相通。中原地區(qū)上古有三皇五帝。古蜀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五世帝王。據(jù)漢代揚雄《蜀王本紀》記載:他們分別是蠶叢、柏灌、魚鳧、蒲澤與開明。五世之中,蠶叢、柏灌是原始氏族部落王,魚鳧、浦澤、開明為奴隸制君主國之王。每個朝代數(shù)百年不等。前四個朝代傳世多少,尚無確論;最后一世國王開明帝,已查明傳世十二代之多……
古籍記載,五世蜀王都有自己的都城:蠶叢都城在雙流牧馬山之瞿上城,柏灌都城尚無準確地點,魚鳧都城應在三星堆。《蜀工本紀》曰:“(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于湔。”古蜀原始部落分有羌族與冉族,分由青康高原和岷江流域,逐漸向淺山、平原遷移繁衍,至魚鳧朝代,到達湔江流域之廣漢平原。三星堆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都廣平原最大的古遺址。因此可以確定,此處即為魚鳧王朝的都城。
三星堆的發(fā)掘,尤其兩個祭祀坑的文物,顯示跨度為距今4800年至2600年之間,前后延續(xù)兩千多年,并以三星堆為軸,輻射四川、鄂西及陜南地區(qū)。
至于魚鳧之后的浦澤、開明兩朝,因后世王位下傳甚多,內(nèi)部以及與商、周戰(zhàn)亂不斷,都城可能多次遷移,史籍有郫縣說、彭縣說、金沙說等等。
三星堆的發(fā)掘,顛覆了歷史??脊湃藢⑵溆傻叵掳嵴褂谑?,“三星伴月”的名字,又將其由地面捧升云端,讓其日月般光芒,照徹古蜀,輝映天地。
3.五世壯歌
離開演播廳,進入展覽廳。在琳瑯滿目的圖文世界循序覽行,猶如穿越數(shù)千年歷史,潛入云遮霧罩的古蜀部落,窺見蜀人祖先于崇山峻嶺茹毛飲血,苦辛求生,并向淺山、平原漸次轉移,以難以想象之卓絕,匯成一曲蕩人魂魄的悲壯長歌。
初世部落王蠶叢,傳為黃帝后裔?!妒辣尽份d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際?!薄度A陽國志·蜀志》則曰:“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史記》亦說,蜀人出自黃帝后裔。此處蠶叢,非某人姓名,應是幾代部落王之號。
站在蠶叢王像前久久凝視,恍然看見他從畫像中飛騰而出,帶領他的羌族部落,從青康高原輾轉而來,初始于岷江流域狩獵為生。蠶叢王縱目雙瞳,居石穴中。他發(fā)明并教會全族依山養(yǎng)蠶,繅絲織錦,得到族民擁戴,尊為蠶叢。該部落圖騰為蠶,亦有說蛇。據(jù)查古蜀之“蜀”,甲骨文就是蠶之形狀。后來蠶叢王率部族沿江而下,看中牧馬山下淺山坡地,遂于此建都治蜀,取名“瞿上”。蠶叢王死,族民做石棺、石槨葬之,名曰“石棺槨”,亦即巖棺。此后族民歿亡,亦以巖棺殮葬,以此追念蠶叢。據(jù)悉今川西山區(qū),仍有巖棺存在,恐與紀念蠶叢有綿厚淵源。都廣平原周邊不少古墓發(fā)掘文物,還有三星堆出土陶器,許多上面刻有蠶、蛇花紋;而且青銅器中,有縱目長耳人頭造像。這些文物,皆是古蜀蠶叢部落存在之重要證據(jù)。
蠶叢王之后,是二世部落王柏灌。蠶叢后期,因反抗商朝侵控,與商發(fā)生戰(zhàn)爭,被商擊敗殺死。透過煙塵彌漫的歷史,仿佛看見亂局之中,柏灌站了出來,糾集部落余眾,流落彭州一帶韜光養(yǎng)晦。彭州土質(zhì)亦做陶土,并有豐富的金、銅、玉礦,柏灌不僅教會族民種植莊稼,還帶領他們煉金冶銅,鑿石剖玉,極大改善了部族生活。被族民擁戴為王,取名柏灌。部落圖騰為祥鳥。其勢力范圍很快擴展,迅速涵蓋今彭州、什邡、郫縣一帶。其都城亦應建在這些地方。廣漢盆地發(fā)掘的古墓,以及三星堆的大量陶器、青銅器,上面所刻的飛鳥圖騰花紋,都是柏灌王朝存在的有力證明。
第三世古蜀王為魚鳧。魚鳧部落冉族,祖先為汶川、茂縣一帶,后經(jīng)岷江南下,進入都廣平原,打敗已現(xiàn)式微疲態(tài)的柏灌,成為古蜀新霸。魚鳧將羌族余眾與冉族融聚一起,教會他們?nèi)鼍W(wǎng)打魚,又多一種生活技能。族民感恩戴德,推其為王。王號魚鳧。圖騰魚鷹?!度A陽國志·蜀志》曰:“魚鳧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p>
當時岷江下游之成都盆地旱澇不均,時有災害。于是魚鳧越過此地,于水勢較緩、災害較少的湔江岸邊建立都城,開始拓疆擴域。
透過三星堆遺址方圓12平方公里的規(guī)模,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魚鳧時期古蜀國的繁盛程度,完全可以想象到當時的魚鳧國王,是怎樣的躊躇滿志,儀態(tài)萬方,衣袂飄飄矗立于月亮灣巡檢臺之上,揮手叱咤風云,口出忽雷閃電,指揮士兵族民,夜以繼日,夯土砌磚,建造都城。三星堆出土的陶、銅、玉器、象牙等考古文物,比比皆是鷹鳥雕飾、圖案,無不炫耀著古蜀魚鳧王朝的強盛與繁榮。
魚鳧王歿亡,四世蒲卑王即位。浦卑本名杜宇。史籍有說杜宇是外地人,武力奪取了魚鳧的王位。揚雄《蜀王本紀》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俗粤槭裢酰栐煌?。”從天墜,即空降之意;止朱提,即云南昭通人。杜宇取代魚鳧,成了新的古蜀國王,疆域迅猛擴展至郫縣、彭州、犀浦、花園、德源一帶。同時大力改善族民生活,族民擁其為王。王號蒲卑。將國都遷移至成都金沙。后來,杜宇帶領蜀軍加入周朝滅商戰(zhàn)爭?!度A陽國志·蜀志》曰:“武王伐紂,蜀與焉?!薄爸芪渫醴ゼq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史記·周本紀》引《尚書·牧誓》之語,也提及周武王牧野之誓,有庸、蜀、羌勁旅參與。
時空蒼茫,煙云彌蓋。透過凌亂橫生的歷史云霧,我們看到古蜀四世國王杜宇,帶領驍勇善戰(zhàn)的蜀兵,在武王伐紂戰(zhàn)爭中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終于攻滅商紂,建立周朝。當然杜宇也得到豐厚回報:古蜀被封為諸侯國,本人被封為王。古蜀國疆域此時達到極致?!度A陽國志·蜀志》記曰:“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薄断臅芬嘣唬骸澳艘园睘榍伴T,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嵋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古蜀從此由氏族部落變?yōu)橹T侯國。
古蜀最后一世國王名開明。開明本名杜靈。關于杜靈的身世,史籍有多種傳說。公認的說法是:杜靈為楚人,因治水而亡,順水漂至蜀,化為鱉精,變成人形。時值岷、沱、湔江水災漫漶,成都盆地淪為汪洋。望帝杜宇聞之,便拜杜靈為相治水。《水經(jīng)注·江水》引《本蜀論》曰:“荊人鱉靈死, 其尸隨水上, 荊人求之不得也。靈至汶山下, 復生, 起見望帝……望帝立為相。”杜靈率民眾通巫山,疏玉壘,終將水患消除。望帝杜宇感激杜靈功績,遂將王位禪讓與他。
也有人認為:杜宇派杜靈治水,自己卻在王宮占有了杜靈美貌的妻子。杜靈聞聽大怒,遂昭告天下,奪了杜宇王位,并將其囚禁至死。大詩人杜甫《杜鵑行》,有“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之句。李商隱《錦瑟》有“望帝春心托杜鵑”之句。顧況《子規(guī)》全詩“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guī)?”。這些都涉有古蜀四世國王望帝杜宇退位身死,化為杜鵑泣血悲啼的故事。
還有人認為:杜宇就是大禹父親鯀,杜靈就是大禹。鯀治水用“堵”,禹治水用“疏”。結果鯀失敗了,而禹獲得了成功。因而受民擁戴,當了國王。
然而不管怎樣,是杜靈治理了大水,百姓安居樂業(yè),疆域空前闊大。后世百姓為紀念開疆、治水有功的杜宇和杜靈,于郫縣(今郫都區(qū))修建“望叢祠”,以紀念他們的不朽功績。
古蜀開明帝盛極一時,后因內(nèi)部權爭及周、巴、楚之攻擾,漸次衰弱下來。至十二代杜蘆王,秦為抄楚后路,派張儀、司馬錯取道滅蜀。置蜀郡,任蜀侯。
幽遠的古蜀國已經(jīng)逝亡。然其是一枚璀璨的月亮,永掛于歷史長空之中;是一顆璀璨耀眼的流星,雖劃過天際,轉瞬而逝,然其留存于天地之間的奪目光芒,將永世存留于蜀人以及整個華夏民族的記憶之中!
4.陶煌錦繡
三星堆是古蜀留給后人的一個魔盒。魔盒里裝著距今4800至2600年間的古蜀蒼茫歷史。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漫長發(fā)掘,考古人員終于將這魔盒打開,把古蜀四個時期文化變遷之歷程,清晰地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填補了古蜀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空白。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時間跨度約8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為蠶叢、柏灌時期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相對應;二、三期距今4000—3200年,時間跨度亦為800年,為三星堆文化之鼎盛期,應為魚鳧時期文化,相當于中原夏商時代;四期文化3200—2600年,時間跨度600年,與春秋初期與戰(zhàn)國時代相對應。此時,此地作為都城已經(jīng)衰敗,被杜宇王遷都至成都近旁之金沙。此有大量考古文物為證。
三星堆一期文化的主要證物是陶器。此與當時的氏族部落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有關。在琳瑯滿目的古陶展廳里蹀躞瀏覽,站臺上擺滿了類別繁多的平底陶缸、甕、盆、罐、壇、碗、盤、杯、勺,以及尖底的陶鍋、坩堝、三足火鍋等陶器,它們大小不等,樣式各異,許多上面還刻有各類花紋,顯示出精良的制作工藝,與中原河洛二里頭之夏朝宮殿文物十分相似。但有些特殊陶器,比如最早的油燈陶高柄豆,最初的火鍋陶器三足鍋,精巧剔透的雙耳環(huán)陶杯,雕刻成鷹鳥頭頸的陶鳥頭勺把兒,尤其是那些小巧玲瓏、惟妙惟肖的陶虎、陶豬、陶狗、陶羊、陶猴、陶鳥、陶蟾蜍、陶貓頭鷹等動物陶件,更是風格獨異,匠心獨運,某種意義上,超越了中原龍山文化藝術范疇。
與三星堆陶器制作藝術相伴的,還有絲織與漆器。絲織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古蜀人的服飾上。三星堆文物中,雖無發(fā)現(xiàn)像良渚文化那般的絲綢實物,但從青銅人造像群多彩多姿、風格各異的衣著服飾看,其一期文化時期已具備了相當高超的絲織絲繡藝術。這些青銅人像的服飾上,多處繡有龍紋、蠶紋、云雷圖紋,帽冠、裙裾繡有各色各樣的精美飾紋,足以證明當時古蜀絲織業(yè)之發(fā)達。
古蜀絲織源遠流長,最早應起源蠶叢時期。絲織后來發(fā)展為絲繡,至漢代已成全國四大名繡之首。西漢文學家揚雄《蜀都賦》有“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揮肱織錦”“展帛刺繡”之句,另有《繡補》詩中,對蜀繡技藝表達了高度贊譽。《后漢書》有蜀地“女工之業(yè),覆衣天下”之述?!度A陽國志》更將蜀繡與金銀珠玉并行同列。
除卻絲織,還有漆器。漆器淵源概與古蜀絲織相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漆器顧名思義,就是從漆樹上割取生漆,利用其中的漆酚、漆酶、樹膠外加朱砂,調(diào)配出色彩鮮艷的色漆,在竹編及木器表面,勾畫出絢麗多彩的圖畫,以防腐防濕。三星堆出土有雕花漆器,內(nèi)胎鏤空,外涂土漆,圖案精美,色彩鮮亮。至于近代川蜀漆器之編織雕繪,更是技藝高超,不勝枚舉。成都有多處漆器博物館,可另外領略。
史載,古蜀國乃華夏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樞紐,西南方向經(jīng)云南,可達緬甸、越南及整個東南亞;東南方向經(jīng)貴州,可達海運埠口廣州市。中原以及當?shù)刎S富的陶、絲、漆、茶等物品,正是經(jīng)此地分發(fā)運至廣州及東南亞,換回象牙、海產(chǎn)等珍貴物品及必需品。商貿(mào)拉動古蜀財帛積聚,豐富當?shù)鼐用裆睿瑸槠浜笫s埋下伏筆。
5.玉鏤靈韻
玉作為一種文化,早已深植華夏民族之心?!坝瘛弊肿钤绯霈F(xiàn)于甲骨文中。新華字典里有五百多個“玉字旁”漢字。以玉組成的漢語詞組更是不勝枚舉。所有用漢字標名的奇寶珍玩,和形容人之美德、美好事物的褒詞,大都離不開一個“玉”字。
華夏古稱“玉石之邦”。玉器制作已有七千多年歷史?!墩f文解字》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薄盾髯印駥W》亦曰“玉在山而草木潤?!敝袊拇竺瘢盒陆吞镉?、陜西藍田玉、南陽獨山玉、遼寧岫玉譽滿天下。
古蜀作為西南盆地,亦有玉產(chǎn)和玉器制作悠久歷史?!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曰:“岷山,江水出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薄度A陽國志·蜀志》則曰:“地稱天府,原曰華陽……其寶,則有璧玉……”與中原名玉各領風騷,相輔相成。
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涵蓋歷史跨度很長,應為新舊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玉器作為珍玩瑰寶,與陶器、青銅器、金飾面具、國王金杖等珍貴文物分廳列展,競相爭輝。
在博物館的玉器展臺上擺放的器物種類繁多,風韻各異,讓人眼花繚亂。計有串、管、珠、針、鐲、環(huán)、錛、鑿、斤、斧、鏟、劍、矛、戈、壺、碗、杯、璧、琮、圭、璋、琥、璜等上百種,有的適于生產(chǎn),有的制作兵器,有的用于生活,有的用作裝飾,有的象征身份,有的用于禮儀。其中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特用于宮廷禮儀與祭祀,因此選材制作非常嚴格,被稱為古典玉器精髓。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大宗伯》還有“六瑞”之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笨梢娪衿髯鳛閷m廷禮儀信物,等級規(guī)定何其講究。
出土玉器中,以“六器”的制作工藝最為精細,而“六器”之中,又以璧、璋最為講究。玉璧多以圓形,柔軟滑潤,玲瓏剔透,有的刻有各類花紋以及魚、鳥圖案,在玉器族中獨顯風騷。玉璋則更為精妙雅致,上面不僅刻有紋圖,有的還在兩邊雕出鳥翅、魚翅,有的甚至直接雕成魚或鳥的形狀。最精妙的一件,整體就是一條魚的身子,但頂端的魚嘴里,卻立著一只鳥兒。設計精巧絕妙,雕工精細入毫,技法運用繁多,用巧奪天工來形容,覺得亦不為過。中國古有“弄璋”之說?!对娊?jīng)·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即寄望孩子,將來有玉璋一樣的品質(zhì)和品德。
出土玉器上雕刻的魚、鳥圖案,以及直接雕出的鳥翅、魚翅和魚嘴里立著一只鳥兒,無不印證著三星堆即是古蜀魚鳧時代王國之都城。
6.青銅魅影
青銅器是三星堆博物館中最具獨特風格并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類。這些青銅器主要發(fā)掘于一、二號祭祀坑中,在所有出土文物中數(shù)量最多,藝術最為稟異獨到。
如果說三星堆出土的陶制器物,與中原文化的新石器晚期及夏朝相對應,那么種類繁多、風格稟異的青銅器,就應該與商周時期文化相對應,并且相輔相成。這些青銅器展品,計有編鐘、方尊、立爵、鬲、罍、壺、璋、戈、劍、杖、盤、牌、瑗、璧、鈴,以及人頭像、立人像、祭祀壇等大型青銅器近千件。其中尊、鬲、爵、罍等大中型器,秉承中原商周青銅器制藝精細、雕刻繁綺之特點,但與其大呂洪鐘、凝重沉郁的風格又有不同,彰顯出獨具地域特色的飄逸雋永、清癯凌拔之異態(tài)。而且小型器物之壺、璋、戈、牌、盤、鈴,就更與偃師夏都的二里頭文化與安陽殷墟文化風格迥異,甚至在制藝之精秀、雕鐫之細微等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銅鈴一類,就有圓形、方形、扁形、長形、箕形、管形、喇叭形、鳥首形、魚頭形、海貝形、龜背形等數(shù)十種,上面還布滿花紋、回紋和鳥獸圖案,有些還鑲有鳥羽、魚翅、鳳尾、獸頭,還有些直接做成魚、鳥、禽、獸形狀,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充滿藝術夸張的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出古蜀人對動物尤其祥鳥的圖騰崇拜,令人驚訝嘆服,過目難忘。
青銅器中,最讓人吃驚的,還是銅面具、大立人與祭祀壇。
青銅人像展件種類繁雜,大小多樣,神態(tài)各異,制作技藝與雕刻手法亦精妙絕倫。此在中原夏商文化青銅器中尚不多見。青銅人像中,最奇特者當屬縱目面具和縱目戴冠面具??v目面具寬138厘米,高66厘米,五官端肅,口抿鼻方,唯眼球極度夸張地突出數(shù)寸,耳朵橫向扯長幾倍,人稱“千里眼”和“順風耳”。此種形態(tài),佐證了《華陽國志》中關于“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钡挠涊d??梢哉J為是蜀人對古蜀先王蠶叢頂禮膜拜之產(chǎn)物。另一縱目戴冠面具,高82.5厘米,寬78厘米,橫斷面呈U字形,眼、耳與前者同樣前凸外扯,用鑲嵌法鑄于頭冠之上,額間一個68厘米高的菱龍形冠飾直豎而起。設計風格雄奇華美,造型意象神秘莫測,具有難以想象的藝術震撼力。
大立人像則是三星堆所有青銅人像中最高最大者。青銅像底座高90厘米,身高175厘米,通高265厘米,總重180公斤,是全球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出土青銅立人像,被考古界譽為“世界銅像之王”。該青銅立人方面寬額,挺鼻抿嘴,深目巨耳,神情肅穆,頭戴鳳羽高冠,身穿內(nèi)外三層衣裝,身披長形格紋綬帶,通身繡滿龍、鳳、蠶、蛇圖案,前襟、衣袖、下擺綴有各類飾紋。其衣著之綺麗,繡飾之細微,在中國夏商周考古文物中獨一無二。其雙臂環(huán)狀虛抱胸前,兩手中空上下錯對;腳戴足鐲,赤足踏于方形怪獸之上。似乎端莊地握著重要器物,在煞有其事地進行某種儀式。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基于古蜀時代生產(chǎn)力落后,氏族圖騰崇拜及神巫祭祀普遍存在之現(xiàn)象,可否將其視為國王、神漢、巫師一類人物,即神權與王權的化身呢?
想到圖騰崇拜與神巫祭祀,就來到展示古蜀神巫祭祀的青銅祭壇。這座神巫祭壇造型奇特神異,祭祀內(nèi)涵高深莫測。整個祭壇共分三層:底層是一對首尾相向,渾身雕紋,頭部高昂,尾巴撐地,羽翅沖天,極具夸張的神獸;中層是一圓壇,上站四個頭戴人面高冠的立人,手持祭祀禮器與動物犧牲,正在進行祭祀活動。立人頭頂一個圓盤,圓盤周圍四面山峰;上層為一方形鏤空神殿。神殿四面各有一人面鳥身巨型造像。殿內(nèi)對外四個方向,各有五個使者手持禮器,躬身而立,似在舉行受祭儀式。神殿頂部四角,還有四只造型夸張的神鳥,在圍繞神殿盤旋飛翔。整個祭壇豎向垂直,展現(xiàn)三個時空間隔,給人以極其神秘的感覺。此壇在中國夏商時期文物中可謂唯一。
立于祭壇前注目凝視,恍惚透過茫茫時空,似乎窺見數(shù)千年前,古蜀人正在舉行盛大隆重神祭儀式。闊大的祭祀廣場上人山人海,旌幡飄揚,香霧繚繞,禮樂回鳴。場中央一座三層祭祀壇巍立高矗。一層排滿陶鼓、陶塤、陶管、骨笛、編鐘、編磬、銅鏞、銅鈴、大鐃、小鍤、古琴、古笙等樂隊,鼓聲鏗鏗,鐃鍤鏘鏘,笛管嗚咽,鐘磬和鳴,交替共奏著天地人神之樂;二層四角香案齊燃,煙霧繚繞,四面四排身穿祭服的祭司,面前擺滿牛羊豬禽等動物犧牲;三層之上旌幡四立,數(shù)位祭司手持祭器,分排朝外躬立。隨著一聲號炮響亮,一位身著長長祭服的巫師手持祭器,逶迤拾級而上,登臨高臺后敬天拜地。然后背誦祭文,宣布祭祀儀式開始。祭壇之上,祭司分割犧牲。整個廣場頓時人聲鼎沸,歌呼震天,鐘鼓齊鳴,鳳鳥飛旋……
7.金飾鐫爍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還有一類不得不提,此為箔金器物。此類器物的內(nèi)核,是青銅或木質(zhì),但卻裹貼一層鐫爍的金衣,讓其產(chǎn)生質(zhì)的升華,衍變?yōu)殍驳纳袷ブ铩?/p>
中國很早就有黃金冶制之記載。最古老的金礦在麗水周邊、云南橫斷山脈和西藏地區(qū)?!渡胶=?jīng)》中已有關于黃金與赤金之不同表述。中原文明的黃金冶煉,始于何代時間不詳,但漢代之前金器十分少見,至唐宋才逐漸興盛起來。古蜀的金器制作始于春秋時代,因為麗水當時屬于古蜀,再加岷江流域亦有金礦,三星堆出土的金飾器物,應與兩地豐富的金礦資源有關。
三星堆出土的金飾器物,主要有金面罩、金權杖、金虎飾、金璋飾及“竹葉”金箔等。金虎飾、金璋飾及“竹葉”金箔不再細說,在此僅介紹金飾面罩和金衣權杖。
博物館展出的人像金面罩共有四尊,另外還有兩個殘損折卷的面罩。四尊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天庭飽滿,五官端正,鼻挺嘴抿,神情莊嚴,高40—55厘米,寬20—25厘米;面罩縱徑14—18厘米,橫徑12—16厘米。整個面罩,除卻眼眉兩處鏤空,露于罩外,其余口、鼻、面頰、額頭及兩耳,俱用金箔嚴實包貼。遠近觀之,皆鐫爍燦亮,熠熠生輝,給人以神秘、尊貴與威嚴的感覺,讓人不由望而生畏。
查閱史料,中原夏商周出土文物中,似乎沒有出現(xiàn)過金面罩,這種金面罩唯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獨有,沒有之二。
三星堆館藏的金衣權杖,目前唯有一只。所謂金衣權杖,其實就是一個圓形空洞金皮,金皮內(nèi)的木質(zhì)早已碳化腐朽。該杖金衣總長142厘米,直徑2.4厘米,凈重達500克。整個金衣上面,緊挨著鐫有三組清晰的圖紋:上端部分為兩個戴冠的笑面人像,中、下部分俱為兩只羽箭,每只羽箭穿著兩只飛鳥和一條大魚。
那么,這只金杖誰人所有?這個問題似乎較好解答。因為金皮上端鐫刻的戴冠頭像,可以理解為國王的象征;而中、下部分羽箭穿插鳥、魚的圖案,則充分說明此乃魚鳧王朝時期的器物,意即魚鳧國王的權杖。中原夏商周文化,以厚重銅鼎為尊,代表王侯之權力。而習俗飄逸峻拔的古蜀文物少見銅鼎,他們則是棄大取小,避重就輕,選擇較輕的貴重器物,作為權力象征。
8.通天神樹
通天神樹亦屬青銅器物一族,然與其他青銅文物的不同之處,是將其藝術觸須伸得更遠,穿越“天地人三界”,達到了人神共通的境界。博物館展臺上的通天神樹,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神樹共有六棵,其中五棵已經(jīng)殘缺不全,僅剩底座或者樹干、枝丫。但有一棵保存相對完整的神樹,高約四米,由底座、樹干和馬頭龍三部分組成。底座由刻有日紋云紋、代表地界的三座山峰組成。另一棵較小的神樹,底座三個山峰下面,還各有一跪姿人像,雙手捧著一近似蠟燭樣的祭具;神樹主干連接于山峰正中。樹身有上、中、下三層樹枝,每層三枝,用圓盤連接。全樹共九個樹枝。每個樹枝結出三枚帶葉的仙果,其中兩枚朝下,一枚朝上。朝上的那枚仙果上,還立著一只神鳥。全樹總計二十七枚仙果,九只神鳥。樹身一面沒有樹枝,卻有一條馬面龍,自上而下倒掛于樹。其頭生一對曲彎犄角,身長兩根刀狀翅翼,前爪緊抓底座山峰,后爪蜷立,貼附于樹干之上。可惜的是,神樹的頂端斷折,不知上面還有多長,頂端還有什么?那條馬面龍亦非全部,沒有尾巴,只占了樹的下半部分。
如夢如癡站于神樹之下,猶如潛入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時代。仰望高大神樹和樹枝上的九只神鳥,還有那條蜿蜒而下的馬面蒼龍,心內(nèi)潮水般翻滾涌動:它們都象征什么?怎么去加以詮釋呢?
猛然想到中國神話關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還有古籍中有關“扶?!薄敖尽薄叭裟尽钡扔涊d,不由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一切都變得清晰起來。
《山海經(jīng)》曰:“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薄坝心荆錉钊缗?,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唤尽!薄痘茨献印嫷赜枴份d:“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薄秴问洗呵铩び惺肌吩唬骸鞍酌裰希局?,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绷碛小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載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薄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薄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薄按蠡闹?,有衡石山、九陰山……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名曰若木?!?/p>
以上引證,充分說明:古蜀人很早就認識到,大地宇宙是一很大空間。他們所居的都廣平原,是大地中心。此地有大樹名叫建木,樹上有皇帝與妻子羲和所生十個太陽。十個太陽乘著鳳鳥飛升降落。他們之中的九個,平時隱居于樹枝下面,只有一個飛升天空,照射大地。每天進行互相輪換。在大地最東邊,亦有一棵扶桑樹;在大地最西邊,還有一棵若木樹。它們也和地中心的建木一樣,樹上住著十個太陽,每天九只個休息,一個升起……古蜀人正是以遠古神話為依據(jù),將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神靈日月,借以通天神樹,體現(xiàn)心中的美好愿景吧!
如此推論下來,“通天神樹”上的三層樹枝,就可以理解為“天地人三界”;九個向上樹枝上的九只神鳥,就理解為九個乘鳥飛行的太陽。還有神話中的“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那是因為十個太陽不循規(guī)矩,都跑到天上去了,結果烤得大地莊稼焦枯,民不聊生??涓负秃篝鄡晌簧袷?,才勇而追日射日,射落九顆,剩下一顆,才保護部族百姓,最終過上風調(diào)雨順的正常生活。
至于神樹上那條馬面龍,也可以理解為:受了中原夏商周文化將龍作為祥瑞之物之影響,故將其附載于神樹之上,達到一種龍鳳呈祥的效果。
寫到這里,覺得有必要提一下“太陽神鳥”。其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金沙位居成都近旁,是古蜀望帝杜宇推翻魚鳧王朝后,遷都新建之都城。
這只“太陽神鳥”是一金飾圓盤。圓盤圖案分內(nèi)外兩層,上面鐫刻精巧絕妙的鏤空圖案。內(nèi)層為等距分布十二條旋轉的齒狀陽光圖形,象征每年的十二月份;外層由四只逆時針飛行的祥鳥組成,代表乘騎祥鳥飛行的太陽,一年經(jīng)歷四個季節(jié)。四鳥首足前后相接,同向飛行,卻與內(nèi)層旋狀陽光逆向而行。這里面有什么深奧的玄機?
該“太陽神鳥”圓盤,設計簡潔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動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色彩和想象空間。此繼三星堆“通天神樹”之后,再現(xiàn)了遠古人類“金鳥負日”之神話傳說,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太陽神鳥的無比崇拜。四只神鳥圍繞旋轉的太陽循序飛翔,周而復始,是古蜀人哲學思想,以及非凡藝術想象力與精湛工藝之完美結合。
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應該是三星堆“通天神樹”的傳承之物。如果假想,將兩者合二為一,即把“太陽神鳥”放在“通天神樹”頂端,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三星堆亦有象征太陽的青銅圓輪。它們是否原本就長在通天神樹的頂端上呢?
三星堆的“通天神樹”,不但傳承了金沙的“太陽神鳥”,而且還對此后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中國漢代及唐宋明清古墓發(fā)掘出的銅搖錢樹,其實就是三星堆“通天神樹”之變種,亦是古蜀人“神樹崇拜”情結之延續(xù)。
三星堆“通天神樹”的橫空出世,不僅凝聚了古蜀人的生命理念,對后世朝代也產(chǎn)生出無法估量的影響,具有石破天驚、震動寰宇的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