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自1906年創(chuàng)作第一首詩《順慶府中學(xué)堂留別》,到1976年最后完成《喜讀主席詞二首》,創(chuàng)作歷史長達(dá)70年,留下了數(shù)百首詩詞。其中,僅詠蘭詩詞就多達(dá)40余首,數(shù)量之多,在近現(xiàn)代史上可謂屈指可數(shù)。他通過蘭花詩詞,既抒發(fā)了對蘭花的喜愛之情,又表達(dá)了對蘭花高潔品質(zhì)的贊美,既有訪蘭、采蘭與種蘭的記錄,又有與蘭友之間的唱和對答,從中可以看出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追求和寬廣革命情懷。
從早年起,朱德就喜歡蘭花。女兒朱敏回憶說,朱德“喜好蘭花可有了歷史”。在戰(zhàn)爭年代,朱德帶領(lǐng)部隊轉(zhuǎn)戰(zhàn)深山老林時就不忘采集蘭花,并把它們種在各種便于攜帶的簡易花具中。朱敏說:“他20歲左右,從軍云南時,非常喜愛一種開著白色花朵的野蘭花。每到春夏之際,這種野蘭花漫山遍野,清風(fēng)過來,陣陣芳香襲人,特別招人喜愛。因為經(jīng)常作戰(zhàn),流動大,不能種花,他就用瓶子養(yǎng)著采來的野花。再后來,他提升當(dāng)官了,就一邊行軍作戰(zhàn),一邊在山里采集野蘭花,移植到他各種簡易可以攜帶的‘花盤中。時間一長,他認(rèn)識了許多蘭花,能夠準(zhǔn)確地辨別它們的品種。”可以說,朱德戎馬倥傯的一生,也是與蘭花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一生。無論是在血雨腥風(fēng)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設(shè)時期,他與蘭花一直保持著難以割舍的情緣。尤其到了晚年,朱德對蘭花的喜愛之情更加濃厚,一走進花棚,就會榮辱皆忘,陶醉于幽蘭之國,樂而忘返,幾乎達(dá)到了愛蘭成癡的程度。這時,沉浸在萬花叢中,是他最為舒心的時刻。而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也能從養(yǎng)蘭、賞蘭中獲得最大的安慰。朱敏回憶說:“爹爹心情不好的時候,更加癡迷養(yǎng)花,和蘭花作伴,才能獲得心靈的釋放?!?/p>
閑暇之余,觀賞蘭花是他最喜歡的休閑方式,有時守在蘭花前,一看就是半天。他曾在詩中記載自己觀賞蘭花的情形。1963年3月,他來到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祠,對園里蘭亭中的蘭花流連忘返,多次前往欣賞,沉浸在物我兩忘的精神享受之中。欣喜之下,他連作《草堂春興》詩十一首,在第六首中說:
幾次參觀五福村,
愛蘭卻自數(shù)登門。
飲茶一杯花中坐,
看花不覺到黃昏。
幾次參觀,數(shù)次登門,不覺到黃昏,一連串的詞語,把他對蘭花的喜愛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朱德在詩詞中,也記錄了他在野外尋蘭、采蘭的經(jīng)歷。1961年9月,他在江西廬山,依靠山上小道人的幫助,采獲了幾棵新奇的蘭花品種?!断扇硕床商m》一詩,記錄下了當(dāng)時的情景:
仙人洞下產(chǎn)蘭花,
覓得還依小道家。
采上新品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紅霞。
手捧心愛的幽蘭,坐在仙人洞前,一邊看著漫天的晚霞一邊歇息,此樂何及?
1963年3月,聽說四川彭縣山中有野生蘭花,朱德不顧年事已高,約上幾位蘭友,在當(dāng)?shù)卮迕竦膸ьI(lǐng)下,翻山越嶺,爬坡越坎,去尋找新奇的蘭花品種?!芭G斬棘樂訪君,那顧得風(fēng)和雨”,經(jīng)過四天的連續(xù)奮戰(zhàn),終如愿以償,滿載而歸?!扒蠹逊N奮戰(zhàn)四天,果然滿載歸去。聞捷報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處?!?/p>
1963年4月,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豐樂鄉(xiāng),得知該地楊村盛產(chǎn)蘭花,朱德不顧山高林密,高高興興地爬到山上尋訪空谷幽蘭。
確信芝蘭產(chǎn)納溪,
樂登公社后山西。
楊村上下竹林內(nèi),
生在高峰第幾梯?
在這里,既可以看出朱德對新奇蘭花的癡迷,也可以看到他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的執(zhí)著精神和堅韌品格。
每年春天,同家人朋友一起栽種蘭花,也是一件非??鞓返氖虑?。1962年2月,他在《杭州雜詠》中曾吟五絕一首, 記下了同身邊人員一起栽種春蘭的趣事:
春日學(xué)栽蘭,
大家都喜歡。
諸君親動手,
每人栽三盤。
大家紛紛動手、你爭我搶的快樂種蘭場面,躍然紙上。
朱德在長期的種蘭、養(yǎng)蘭過程中,也掌握了豐富的蘭花栽培養(yǎng)護知識。遇到蘭花,只要上眼一看,便知養(yǎng)護得好不好、品種如何、花開得怎么樣?!跋萝嚳从奶m,開花還很少,新葉嫩如油,看葉知花好”,對于這些養(yǎng)蘭知識,他從來不保守,總是樂于同各地蘭圃園藝師及養(yǎng)蘭愛好者進行交流,無私地向他們傳授。同時,他尤其喜歡蘭花的淑惠淡雅、玉骨冰姿,不禁對其心生愛憐,經(jīng)常不厭其煩地提醒人們要珍惜愛惜蘭花,精心呵護蘭花,讓它們盡情地綻放美麗,默默地釋放幽香。
楊柳欠伸意已醒,
喜春先我到蘭亭。
展覽名花千萬種,
必須愛護屢叮嚀。
在這里,朱德惜蘭如寶、愛蘭近癡的雅好躍然紙上。他仿佛一位慈祥的護花使者,反復(fù)叮嚀人們要看護好這些蘭花。生為蘭花,能遇到這樣一位慈愛的看護者,是何等幸運??!
在朱德的詩詞中,有一首是專門詠井岡蘭的。在這首詩的背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佳話。井岡山既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也是蘭花的盛產(chǎn)地。這里的蘭花不僅品種繁多、名品紛呈,而且綽約多姿、色彩美麗。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時,曾在山上看到過野蘭花,雖然非常喜愛,但當(dāng)時條件極其艱苦,不允許挖來種植,只好默默地記住蘭花的主要生長地,希望有一天再回來尋找它們。
1962年3月,在開國上將陳奇涵的陪同下,朱德再次來到井岡山。陳奇涵與朱老總是在1927年南昌起義前就一起共事的革命戰(zhàn)友,兩人不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蘭花的愛好者。第二天下午,兩位老人驅(qū)車來到山間林草茂密的地方,采到了幽香清雅的井岡蘭,將花移植到瓦盆里帶下山,完成了30多年前的一樁心愿。高興之余,也都感慨萬千。為此,陳奇涵寫了一首《詠蘭》送給朱德:
祖香隱長在深幽,
清香吐芳自風(fēng)流。
三三幸會逢知遇,
淑人君子美勝收。
朱德讀罷,心潮澎湃,揮筆寫下《和陳奇涵同志<詠蘭>》:
井岡山上產(chǎn)幽蘭,
喬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尋芳萬里幾回看。
回京后, 朱德特地給陳奇涵送去以竹碗代花盆栽插的一枝井岡蘭。陳奇涵十分珍惜這盆蘭花, 花謝葉枯后仍舍不得扔掉, 將其制成標(biāo)本, 襯以宣紙, 手書“莫道花殘葉雖無, 心地芝蘭有異香”, 并用玻璃框鑲成條屏,懸掛在書房內(nèi), 伴隨他度過了人生的最后幾個春秋。至今,在北京西四北頭條的陳奇涵將軍故居內(nèi),這幅條屏依然懸掛在那里,把共和國一帥一將兩位革命蘭友的純潔友誼化為永恒。
以蘭花為媒,朱德結(jié)交了很多國內(nèi)外知名人士。朱德曾留下兩首詩,見證了他與京城藝菊大師劉文嘉之間的密切交往。劉文嘉,號?園,是一位愛國人士,酷愛菊花,有“當(dāng)代陶淵明”的美譽,人稱“菊花劉”。他早年留學(xué)日本,后曾在中東鐵路任職,九一八事變后,不甘做亡國奴,舉家遷居北平,購屋辟園,蒔花藝菊。新中國成立后,他弄植不輟,用科學(xué)方法培植出了深紅大朵的“東方紅”、雪白帶毛的“白毛女”等許多新菊種,整個菊園更加奇容異顏、琳瑯滿目,成了北京最有名氣的賞菊之處。菊花盛開時,許多革命先輩和社會名流同廣大市民紛紛前來賞菊。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小平、徐特立、郭沫若、何香凝、沈鈞儒、老舍、齊白石等,以及越南共產(chǎn)黨前主席胡志明、日本前首相片山哲等國際友人,都曾前來賞菊,有的還留下了詩作、題詞和書畫作品。
朱德也是這里的常客。據(jù)劉?園先生的兒子劉逢舉回憶,從1949年到1961年,朱德幾乎每年都會抽時間來園觀賞,兩人之間也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1955年11月,朱德如約光臨?園,欣賞著園中千姿百態(tài)的菊花,與劉老先生交談甚歡,并乘興賦詩一首,書贈主人:
奇花獨立樹枝頭,
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盼和平共處日,
愿將菊酒解前仇。
1961年11月,劉?園先生藝菊展30周年紀(jì)念期間,朱德再次親臨菊展,并贈給劉老先生兩盆秋蘭,還寫下了詩作以記之:
劉老?園助國光,
卅年種菊永留香。
精研善養(yǎng)奇葩好,
承舊啟新世澤長。
全力栽培傳代久,
不辭辛苦為人忙。
京都老少欣來賞,
敬贈幽蘭配北堂。
古人把梅蘭竹菊譽為花中“四君子”。朱德栽種的蘭花,與劉文嘉培植的菊花,同處一室,相互輝映,暗喻了兩人之間的君子之交。
此外,朱德在詠蘭詩詞中,還濃墨重彩地贊美了蘭之幽香,如“初放紅英珠落墜,香盈十步出庭來”“唯有蘭桂留香久,可使芬芳遍國間”“淺淡梳妝原國色,清芳誰得勝蘭花”“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幽蘭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贊國香”“縱使無人見欣賞, 依然得地自含芳”,等等。讀著這些詩句,仿佛置身于蘭花盛開的雅靜之室,浸潤在幽蘭古香之中,淡香清遠(yuǎn),馥郁襲衣,隨風(fēng)暗送,沁人心脾,同時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朱德為何終生酷愛蘭花、反復(fù)吟誦蘭花了。
朱德一生酷愛蘭花,多年不辭勞苦地搜尋培植蘭花新品種,精心栽種了6000多盆,可以說是蔚為大觀。但他并不獨擅其美,而是樂于與他人分享,經(jīng)常把新奇品種贈送各地公園和同志友人。晚年,他將幾千盆蘭花毫無保留地全部贈送給北京中山公園,供廣大人民群眾參觀欣賞。去世后,在他骨灰盒旁,只放著夫人康克清送來的一盆蘭花,默默地陪伴著他的英靈。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在詩詞中所說的“若得供獻作國香,不朽芳名留處處”的境界和追求,表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崇高品質(zhì)。
【責(zé)任編輯】 陳昌平
作者簡介:
鄭立心,1966年生,山東濟南人,哲學(xué)博士。曾長期在科研機構(gòu)和高校從事研究和教學(xué)工作?,F(xiàn)供職于中央國家機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