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婷 李昕 何壽仁
摘要 本文針對南豐縣代表點的南豐蜜橘黃龍病的發(fā)生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使用Excel圖表、線性氣候傾向率、相關分析等方法分析南豐縣氣候條件對黃龍病發(fā)生的影響,由此確定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的有利氣候條件指標。從風險基本理論出發(fā),建立了包括氣候條件出現概率和柑橘木虱占種植面積比兩個環(huán)境因子的氣候風險模型,并劃分了高、中、低風險,基于GIS對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進行了區(qū)劃。區(qū)劃結果表明:南豐縣琴城鎮(zhèn)、萊溪鄉(xiāng)、洽灣鎮(zhèn)、太源鄉(xiāng)為低風險地區(qū),市山鎮(zhèn)、桑田鎮(zhèn)、太和鎮(zhèn)、三溪鄉(xiāng)、付坊鄉(xiāng)、紫霄鎮(zhèn)、白舍鎮(zhèn)東部為中風險地區(qū),而白舍鎮(zhèn)西部靠近紫霄鎮(zhèn)小部分地區(qū)為高風險區(qū)。
關鍵詞 南豐縣;蜜橘黃龍病;柑橘木虱;氣候風險區(qū)劃
中圖分類號:S4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4–0003–04
柑橘黃龍病又稱“黃枯病”“黃梢病”,最先發(fā)生于我國廣東地區(qū),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柑橘黃龍病隨之也出現“北擴”現象。自2014年以來,南豐縣蜜橘黃龍病開始發(fā)生流行,至2018年黃龍病全面暴發(fā),截至2020年黃龍病病株全部清除完畢,南豐蜜橘黃龍病已成為造成南豐蜜橘生產上發(fā)病損失最重的病害。黃龍病病源為類立克次體細菌,該病源主要通過帶病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傳播,而黃龍病的唯一傳播蟲介為柑橘木虱,防控黃龍病的關鍵是防治柑橘木虱。南豐縣的地理位置、氣候環(huán)境有利于柑橘木虱的繁殖。何壽仁等[1]通過研究發(fā)現南豐縣柑橘木虱的發(fā)生流行在有利氣候條件下比不利氣候條件下大,其中以氣溫影響最大;其次,南豐縣特有的環(huán)境因素也加劇了柑橘黃龍病的流行,南豐縣暖冬易造成黃龍病的廣泛流行。
據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4年南豐縣初步發(fā)現柑橘黃龍病,2018年達高峰期,到2019年采取相應防治黃龍病措施后,全縣柑橘黃龍病病樹全部清除成功。本文對柑橘黃龍病病害進行風險辨識,大體可認為病害的致災因子是柑橘木虱,承災體是南豐蜜橘,孕災環(huán)境主要包括天氣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本文開展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區(qū)劃研究,旨在客觀地揭示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的地域差異,受氣候因素及柑橘木虱情況等影響的可能性,為在以后的南豐蜜橘生產中進行黃龍病分區(qū)預報,以此提高預報預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在綜合防治方面做到區(qū)別對待、分類指導,針對性地為南豐蜜橘黃龍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氣象要素資料:南豐國家氣象觀測一級站1958—2019年大氣探測資料,南豐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近10 a探測資料。包括了1月極端最低氣溫、日最低氣溫小于0℃累計日數、日最低氣溫小于-2.0℃累計日數、5月降水日數、9月降水日數、年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大風日數、日照等氣候資料。南豐蜜橘黃龍病病株資料主要來源于南豐縣蜜橘產業(yè)局,南豐蜜橘總種植面積資料主要來源于南豐縣統(tǒng)計局。
2 南豐蜜橘黃龍病與氣候條件關系分析
2.1 黃龍病病菌滋生、蔓延的氣候條件
根據農業(yè)農村局及蜜橘產業(yè)局的近年黃龍病普查數據及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區(qū)劃研究課題小組成員觀測顯示,南豐蜜橘黃龍病的發(fā)生與氣象條件有著密切關系,氣候的變化是影響其發(fā)生、發(fā)展蔓延的重要因素[1-2]。黃龍病病菌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能夠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孢子在適宜的溫度下能夠萌發(fā)。黃龍病病菌菌絲生長的最適宜溫度在20℃以上,卵形分生孢子萌發(fā)的適宜溫度為15℃~25℃。宗德華等[3]提出5月以后突然出現27℃的高溫有利于黃龍病真菌滋生;且當5月日平均氣溫≥25℃時,黃龍病病源就開始存在,同時滿足相對濕度≥80%時,最有利于黃龍病的發(fā)生和傳播。
2.2 柑橘木虱發(fā)生流行的氣候條件
柑橘木虱是黃龍病病原的唯一傳播媒介,有柑橘木虱的區(qū)域就有柑橘黃龍病,防治木虱也是防治黃龍病的關鍵。從柑橘木虱角度出發(fā),研究柑橘木虱發(fā)生的氣候條件,推算出黃龍病發(fā)生的氣象指標。柑橘木虱是喜溫性昆蟲,木虱在8℃以下時靜止不動,14℃時能飛會跳。冬季低溫是限制柑橘木虱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其種群數量變動的關鍵因子之一。周啟明等[4]在室內的測定結果表明:在連續(xù)7 d的-2℃~0℃低溫條件下,柑橘木虱成蟲死亡率達55.3%,連續(xù)10 d的-2℃~0℃低溫條件下柑橘木虱成蟲全部死亡。白先進等[5]調查結果表明:日平均溫度2℃以下連續(xù)13 d以上,連續(xù)4 d最低溫度低于0℃以下,使柑橘木虱成蟲全部死亡,死亡率達100%。柑橘木虱死亡原因,除持續(xù)長時間低溫冰凍被直接凍死外,還因木虱長時間不能取食,體內貯藏能量又逐漸消耗而死亡。在自然條件下,連續(xù)低溫冰凍天氣對柑橘木虱越冬成蟲具有致命打擊,平均死亡率超過99.9%,但是仍有殘存的柑橘木虱活蟲,殘存的柑橘木虱繁殖能力更強,當年就可以將種群數量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即便是柑橘木虱100%死亡的寄生植物,種群數量在次年也能得到恢復。冬季氣溫越高的地區(qū),越冬成蟲越多,并且柑橘木虱喜歡陽光充足的地方,光照強度大,光照時間長,木虱成蟲存活率高,繁殖量大,發(fā)生嚴重[6]。強度為11 000 lx以下、每天光照時間在18 h以內,光照強度越大,光照時間越長,柑橘木虱雌成蟲的產卵前期越短,產卵量越大,死亡率越低。柑橘木虱在陽光充足,綠葉層稀疏,通透性良好的橘園中發(fā)生活動頻繁,發(fā)生嚴重[7]。柑橘木虱在南豐縣發(fā)生7代左右,據2018—2019年兩年的觀測:夏梢(第三代)和秋梢(第七代)2個梢期蟲口密度最大。5月份降水日的增多有利于夏梢抽發(fā)且不利于病蟲害防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黃龍病的發(fā)生概率,9月份后因防治病蟲害的次數減少,帶病毒的木虱易吸食晚秋梢傳播黃龍病,另一方面,9月降水日會直接影響柑橘晚秋梢生長數量[8]。晚秋梢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成蟲產卵率,且幼蟲主要在晚秋梢上取食,晚秋梢量少造成幼蟲食量不夠,減少了幼蟲量。而木虱又以幼蟲和蛹越冬,9月降水日數間接影響了木虱越冬數量。此外,木虱還具有遷飛性,大風有利于病菌的傳播,特別是近地面的大風還會幫助害蟲遷飛傳播,柑橘木虱借助大風會傳播到周圍下風方的果園[9-10]。
2.3 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條件等級劃分
據調查,截至2019年,南豐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場)均發(fā)現柑橘木虱、黃龍病,2020年已全部按流程清除完畢,重點發(fā)生的鄉(xiāng)鎮(zhèn)(場)主要有白舍、三溪、紫霄、傅坊等,并且呈從南向北遞減分布趨勢,且靠南的橘園蟲株率高、蟲口密度大。將南豐縣黃龍病病株6年的普查數據與冬季日最低氣溫≤0℃累積日數、冬季日最低氣溫≤-2℃累積日數、1月極端最低氣溫、春季平均空氣相對濕度、5月氣溫≥25℃累積日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再結合各個氣象因子年際變化趨勢及相關系數(表1)。
結合柑橘黃龍病病菌孢子萌發(fā)生理氣象指標、柑橘木虱越冬氣象指標,對南豐縣2014—2019年柑橘黃龍病病株樹、增長率的氣候背景進行分析(表2)。在2014年至2019年,病株數及病株增長率總體呈上升水平,僅有2017年呈負增長,其余年份都為正增長水平,尤以2018年增長明顯,比上年度增加178倍,與上一年度柑橘木虱越冬數,及本年度春季氣候條件有著緊密關系,加之柑橘黃龍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早期田間癥狀不明顯,所以2018年柑橘黃龍病病株數量劇增。柑橘黃龍病病菌滋生、蔓延期間,2014年至2019年空氣濕度均≥75%,≥80%的年份有4年,病田率增長量超過50%的年份中有3年相對濕度在80%以上。5月日平均氣溫≥25℃且日最高氣溫≥30℃累積日數多數年份在5 d以上。病田率增長量超過50%的年份中有1年大于15 d。1月極端最低氣溫僅有1年>0℃,3年<-2℃,-2℃<2年<0℃。冬季日最低氣溫≤0℃累積日數僅有1年為20 d,4年>5 d,2年<2 d。冬季日最低氣溫≤-2℃累積日數3年為5 d,兩年為2 d。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月極端氣溫0.6℃,冬季日最低氣溫≤0℃累積日數0 d,大大的增加了2018年柑橘木虱越冬基數。2018年春季平均相對濕度75%,5月氣溫≥25℃且日最高氣溫≥30℃累積日數高達17 d,大大的增加了2018年柑橘黃龍病病株數量。
同時,通過對各個氣象因子與年際變化關系(表2),可以看到冬季日最低氣溫≤0℃累積日數、冬季日最低氣溫≤-2℃累積日數、1月極端最低氣溫、春季平均空氣相對濕度都達極顯著負相關關系,其中冬季日最低氣溫≤0℃累積日數、冬季日最低氣溫≤-2℃累積日數、1月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均有利于柑橘黃龍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流行。與春季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說明其不利于柑橘黃龍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流行。由此看來,黃龍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流行與上一年度的越冬氣溫條件和春季的濕度條件、5月氣溫條件相關密切,越冬期的溫度變化與對柑橘木虱的越冬基數作用明顯,而又因南豐縣整體來說最低氣溫小于-2℃的時間占少數,且差異不明顯,較難體現對黃龍病發(fā)生的影響,反而小于0℃的累計日數較多,且差異明顯,更能體現對黃龍病發(fā)生的影響。春季的濕度條件、5月的氣溫條件對黃龍病病菌的滋生蔓延則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南豐縣多年氣候背景情況、參考相關文獻及咨詢相關專家,本文大體可以確定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發(fā)展、流行的氣候條件等級指標(表3)。
3 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模型的建立及風險等級劃分
3.1 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模型的建立
從農業(yè)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理論出發(fā),農業(yè)氣象災害的發(fā)生條件包含致災因子、承災體、孕災環(huán)境。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經過風險辨識、資料分析對比、專家咨詢等得出結論:黃龍病致災因子為柑橘木虱、黃龍病病菌,承災體南豐蜜橘,孕災環(huán)境主要為天氣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根據自然災害風險計算公式,建立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風險指數(F)計算模型:F=S×T;S=(a1×H1+a2×H2)×100;T=b×E。式中:F為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風險度;H1、H2為某鄉(xiāng)鎮(zhèn)2010—2019年出現適宜、次適宜于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條件的頻率;E為2010—2019南豐縣某鄉(xiāng)鎮(zhèn)蜜橘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百分比的平均值,a1、a2、b為各因子權重系數。
利用HAP法對3個因子的權重系數進行確定,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風險性為第一層次,發(fā)生的氣候條件及蜜橘種植面積比作為第二層次,而發(fā)生條件的適宜性與次適宜性為第二層次氣候條件中的第三層次。
通過對比分析歷年資料及采取專家咨詢的方法,確定氣候條件占主導地位,結合層次分析法中的判斷矩陣標度及含義表來構成其判斷矩陣(表4)。
即構成的矩陣為:
氣候條件=。對第二層次的相對權重系數進行計算和一致性檢驗。計算的結果是氣候條件的權重系數為0.8,小麥種植面積為0.2,且該結果通過了一致性檢驗。
相對第一層次,第三層次中適宜發(fā)生的氣候條件比次適宜氣候條件稍重要,構成判斷矩陣(表5)。
即構成的矩陣為:
氣候條件=。對第三層次次的相對權重系數進行計算和一致性檢驗。計算的結果是適宜氣候條件的權重系數為0.75,次適宜氣候條件為0.25,且該結果也通過了一致性檢驗。因此,對小麥條銹病冬繁農業(yè)氣候風險計算模型中的3個因子所賦予的權重系數分別是:a1=0.8×0.75=0.6,a2=0.8×0.25=0.2,b=0.2。
3.2 風險等級的劃分
利用南豐蜜橘發(fā)生氣候風險模型,計算南豐縣各鄉(xiāng)鎮(zhèn)南豐蜜橘發(fā)生的氣候風險度值。結果表明,風險度值處于0~5.47之間,其中大部分地方風險值處于中間值。
為了消除不同量綱對評價風險指標影響,利用極差正規(guī)化的方法將各鄉(xiāng)鎮(zhèn)南豐蜜橘發(fā)生氣候風險度值>0的數據進行處理,以達到對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的目的,即:X=Xi-Xmin /Xmax-Xmin,式中:X為第i項氣象災害指標的量化值,0≤X≤1;Xi為某點風險度值,Xmin為風險度值序列內最小值,Xmax為風險度值序列內最大值。
經處理后的數值序列范圍皆為0~1,然后對數據按0~0.3、0.3~0.6、0.6~1作為劃分各風險值低、中和高的界限值,同時也得到了劃分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等級數值范圍(表6)。
4 基于GIS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區(qū)劃
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塊中的克里金插值(Kriging)法,結合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等級指標對南豐蜜橘氣候風險度進行區(qū)劃(圖1)。
如圖1所示,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等級分為3個區(qū):(1)低風險區(qū):南豐縣低風險區(qū)主要為琴城鎮(zhèn)、萊溪鄉(xiāng)、太源鄉(xiāng)、洽灣鎮(zhèn)。南豐縣東北地區(qū):含琴城鎮(zhèn)、萊溪鄉(xiāng)、洽灣鎮(zhèn)、太源鄉(xiāng)。該區(qū)的1月極端氣溫低,氣候較為干燥,空氣相對濕度較低,12月次年2月最低氣溫小于0℃累積日數多,且該區(qū)蜜橘種植比例較低,均低于10%,使得出現南豐蜜橘黃龍病適宜氣候條件出現頻率低于10%,次適宜于條件也低于40%。因此,該區(qū)也成為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低風險區(qū)。其中,需要強調的是琴城鎮(zhèn)內有河流穿過,灌溉條件較好,果園有良好的土壤濕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沿河地帶發(fā)生黃龍病的風險度。(2)中風險區(qū):南豐縣絕大部分地區(qū)。南豐縣市山鎮(zhèn)、桑田鎮(zhèn)、太和鎮(zhèn)、三溪鄉(xiāng)、付坊鄉(xiāng)、紫霄鎮(zhèn)、白舍鎮(zhèn)東部。此6個鄉(xiāng)鎮(zhèn)絕大部分處于南豐中部地區(qū),1月極端最低氣溫水平較低,12月至次年2月小于0℃累積日數較多,濕度條件好,5月平均氣溫≥25℃、最高氣溫>30℃累計日數水平較高,次適宜條件頻率在40%~70%,整體氣候條件較有利于黃龍病病菌滋生和柑橘木虱繁殖蔓延。其中,有5個鄉(xiāng)鎮(zhèn)(桑田鎮(zhèn)、太和鎮(zhèn)、三溪鄉(xiāng)、付坊鄉(xiāng)、紫霄鎮(zhèn))的蜜橘種植比例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市山鎮(zhèn)為南豐縣蜜橘種植面積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但該地整體適宜蜜橘黃龍病產生的氣候條件頻率為0,造成該地發(fā)生黃龍病的氣候風險為中等,另外三溪鄉(xiāng)地處軍峰山角,氣溫水平條件較低,且蜜橘種植面積比例較低,但是該地5月氣候條件好,高溫高濕日數較多,鄰近有包坊水庫引水灌溉,濕度條件好,適合黃龍病病菌滋生和木虱繁殖蔓延,處于山腳,病蟲害防治難度高,從而造成適宜蜜橘黃龍病產生的風險處于中等水平。(3)高風險區(qū):南豐縣白舍鎮(zhèn)西部及紫霄鎮(zhèn)小部分地區(qū)該鎮(zhèn)1月極端最低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水分條件好,5月高溫高濕累積日數多,出現適宜黃龍病發(fā)生的氣候條件頻率為30%~50%,次適宜條件頻率在40%~70%之間,整體氣候條件利于柑橘黃龍病的發(fā)生。同時,該鎮(zhèn)西部是南豐蜜橘主要種植區(qū)域之一。因而,該區(qū)是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最高區(qū)域。另外,該區(qū)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南豐縣南端。因此,該區(qū)常年有較多的柑橘木虱繁殖,從而成為南豐蜜橘黃龍病發(fā)生氣候風險最高區(qū)域。
參考文獻
[1] 何壽仁,黃丹萍,張志清.江西南豐縣氣候變化對柑桔木虱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31):157-159.
[2] 申振波.防治柑橘木虱是防控柑橘黃龍病的關鍵[J].新農村:黑龍江,2013(22): 196-197.
[3] 宗德華,池再香.貴州從江椪柑黃龍病的發(fā)生及氣象條件分析[J].貴州氣象, 2010,34(2):26-28.
[4] 周啟明,邱柱石,全金城.柑橘木虱(Dia Pnorina Citri kuwayama)耐寒力測定[J].廣西園藝,1990(2):12-13.
[5] 白先進,鄧崇嶺,陸保國,等.柑橘木虱耐寒性調查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 2008(6):22-24.
[6] 陳貴峰,鄧明學,唐明麗,等.連續(xù)低溫冰凍天氣對柑橘木虱種群數量動態(tài)的影響[J].中國南方果樹,2010,39(3):21-22.
[7] 楊余兵.光、溫濕度對柑橘木虱發(fā)育、繁殖與存活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 1989(4): 15-18.
[8] 賴劍鋒,楊清華.贛南柑桔木虱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研究[J].生物災害科學,1991 (3):67-74.
[9] 余繼華,黃振東,張敏榮,等.亞洲柑橘木虱的生物學研究進展及防治[J].植物檢疫,2018,32(5):8-13.
[10] 姚廷山,周彥,周常勇.亞洲柑橘木虱的發(fā)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果樹學報, 2018,35(11):107-115.
[11] 陳麗芬,徐昭煥,王建國.柑橘木虱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6,44(6): 42-47.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