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遙,鄭忠立,甘信利,郭幸沛,訾 豪,菅志遠,任學群,曾憲濤
1.河南大學循證醫(yī)學與臨床轉化研究院(河南開封 475000)
2.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循證與轉化醫(yī)學中心(武漢 430071)
3.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普通外科(河南三門峽 472000)
4.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廣西桂林 541001)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步發(fā)生改變,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是受到生活節(jié)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在逐年升高[1]。作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胃腸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據報道,消化道疾病是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病因的第三位[2],大學生住院的首要原因[3-4]。消化道疾病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消化道疾病多為炎癥、潰瘍,如胃炎、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常見消化道惡性疾病有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等。目前尚沒有研究報告我國消化道疾病的疾病負擔。本研究利用全球疾病負擔2017(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7,GBD 2017)中國部分的數(shù)據,通過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及其導致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早死損失壽命年(year of life lost,YLL)和傷殘損失壽命年(year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等指標,對比分析1990年與2017年疾病負擔狀況[5],以期為我國消化道疾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華盛頓大學IHME團隊評估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疾病負擔研究。其中GBD 2017采用發(fā)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等指標綜合評估了1990年至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的359種疾病或傷害以及84種危險因素所致的疾病負擔。本研究采用GBD 2017中國部分的數(shù)據,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the 9th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9)和第十版(ICD-10)編碼選擇8種消化道疾病進行對比分析,包括胃炎和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病、闌尾炎、炎癥性腸病和腸梗阻5種良性消化道疾病及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3種消化道惡性腫瘤。
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ICD-9編碼包括535-535.9,ICD-10編碼包括K29-K29.91。消化性潰瘍病的ICD-9編碼包括531-534.91,ICD-10編碼包括K25-K28.9。闌尾炎的ICD-9編碼包括 540-542.9,ICD-10編 碼 包 括 K35-K37.9。炎癥性腸病的ICD-9編碼包括555-556.9、558-558.9、564.1、569.5,ICD-10編碼包括K50-K52.9、K58。腸梗阻的ICD-9編碼包括560-560.39、560.8-560.9、569.87,ICD-10編碼包括K56-K56.9。胃癌的ICD-9編碼包括151-151.9、209.23、V10.04,ICD-10編碼包括 C16-C16.9、Z12.0、Z85.02-Z85.028。結直腸癌的ICD-9編碼包括 153-154.9、209.1-209.17、V10.05-V10.06、V76.41、V76.5-V76.52,ICD-10編碼包括C18-C19.0、C20、C21-C21.8、Z12.1-Z12.13、Z85.03-Z85.048、Z86.010。食管癌的ICD-9編碼包括150-150.9,ICD-10編碼包括C15-C15.9、Z85.01。
本研究采用發(fā)病率、死亡率、YLL、YLD和DALY評價1990年與2017年我國8種消化道疾病的疾病負擔的差異及其變化趨勢。并對比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之間發(fā)病率、死亡率和DALY的差異及變化趨勢。
DALY的計算分為兩個部分,首先通過死亡率和死亡年齡計算YLL,再利用傷殘權重、患病率、疾病病程計算YLD,二者之和得到DALY[6]。
1990年和2017年我國8種消化道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情況見表1。與1990年相比,2017年我國消化道惡性疾病的發(fā)病例數(shù)和死亡例數(shù)均顯著升高。其中結直腸癌的發(fā)病例數(shù)由10.7萬例升高至43.2萬例,升高了約303.55%。由結直腸癌導致的死亡例數(shù)由7.59萬例升高至18.71萬例,升高約146.56%。胃癌和食管癌的發(fā)病例數(shù)分別升高了89.93%和42.65%,死亡例數(shù)分別升高了24.79%和26.20%。經標化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由1990年的12.18/10萬升高至2017年的22.42/10萬,升高了84.10%;死亡率由9.33/10萬升高至10.10/10萬,升高了8.20%。而經標化后,與1990年相比,2017年食管癌和胃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食管癌標化發(fā)病率由1990年的19.38/10萬下降至2017年的12.23/10萬,降低了36.89%;死亡率由20.53/10萬下降至11.25/10萬,降低了45.21%。胃癌標化發(fā)病率由1990年的34.06/10萬下降至2017年的28.97/10萬,降低了14.94%;死亡率由34.19/10萬下降至18.83/10萬,降低了44.92%。
表1 1990年和2017年中國消化道疾病發(fā)病和死亡情況分析Table 1.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17
與1990年相比,本研究中所涉及的5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例數(shù)均增多,其中胃炎和十二直腸炎的發(fā)病例數(shù)由1990年的1 635.26萬例增多至2 762.87萬例,增加了1 127.61萬例。經標化后,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標化發(fā)病率由1990年的1 506.69/10萬升高至1 560.58/10萬,增長了3.58%,炎癥性腸病的標化發(fā)病率由55.69/10萬升高至60.37/10萬,增長了8.42%。對于5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的死亡情況,除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死亡例數(shù)增多0.79萬例外,其他4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的死亡例數(shù)均減少。經標化后,5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的標化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闌尾炎的標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0.50/10萬下降至0.12/10萬,下降了76.67%。
與1990年相比,2017年消化道疾病的YLL/YLD,標化DALY率和標化YLL率均有所下降(表2a、表2b)。2017年,胃癌的DALY數(shù)遠高于食管癌和結直腸癌。與1990年相比,2017年3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的DALY數(shù)均升高,其中結直腸癌DALY數(shù)增長幅度最大,達100.36%。經標化后,3種惡性腫瘤的DALY率均下降,其中胃癌和食管癌下降明顯,均超50%,但結直腸癌僅下降1.91%。3種消化道惡性腫瘤標化YLL率變化與標化DALY率相似,但標化YLD率卻有所不同。結直腸癌標化YLD率明顯升高,由4.99/10萬上升至10.96/10萬,升高了119.67%。胃癌標化YLD率上升了0.96%,達到8.47/10萬。食管癌標化YLD則由4.79/10萬降至3.28/10萬,下降了31.50%。
表2a 1990年和2017年中國消化道疾病DALY、YLL和YLD分析Table 2a.DALY,YLL and YLD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17
表2b 1990年和2017年中國消化道疾病DALY、YLL和YLD分析Table 2b.DALY,YLL and YLD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17
與消化道惡性腫瘤相同, 2017年炎癥性腸病以及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DALY數(shù)均較1990年明顯升高,增幅均超過40%。而消化性潰瘍、腸梗阻以及闌尾炎的DALY數(shù)則有所下降。經標化后,2017年胃炎和十二指腸炎DALY率最高,達到120.97/10萬,且與其他4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相比,較1990年下降幅度最小,僅降低了16.30%,而闌尾炎標化DALY率降幅高達76.96%。5種良性消化道疾病的標化YLL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降幅在41.44%至82.28%不等。而標化YLD率變化差異較大,除炎癥性腸病標化YLD率由15.06/10萬上升至20.37/10萬,其他4種良性消化道疾病標化YLD率均有降低。
在4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率均有所增加。闌尾炎在8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遠高于80歲以下人群。整體來看,女性消化道疾病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胃炎和十二指腸炎,但男性群體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消化性潰瘍及腸梗阻的發(fā)病率則高于女性(圖1)。
圖1 2017年中國不同年齡、性別人群消化道疾病發(fā)病率Figure 1.The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y age and gender in 2017
無論良性或惡性消化道疾病,在40歲以上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道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均有明顯增加(圖2)。從性別角度看,男性消化道疾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從疾病的種類看,3種消化道惡性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胃癌導致的死亡率居首位。
圖2 2017年中國不同年齡、性別人群消化道疾病死亡率Figure 2.The mortality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y age and gender in 2017
對于消化道疾病導致的DALY率,在40歲以上人群中,DALY率隨著年齡的增長總體呈升高趨勢,僅在80歲以上男性人群中,DALY率略有下降。從性別角度看,男性消化道疾病的DALY率均高于女性。對疾病種類而言,消化道惡性疾病導致的DALY率遠高于良性消化道疾病,胃癌導致的DALY率仍占首位,在上述5種消化道良性疾病中,胃炎和十二指腸炎導致的DALY率最高(圖3)。
圖3 2017年中國不同年齡、性別人群消化道疾病DALY率Figure 3.The DALY rates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 by age and gender in 20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是消化道疾病中的主要疾病負擔。美國研究顯示,消化道疾病中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三種疾病是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肝癌,且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在最近幾年有年輕化的趨勢[7],與本研究中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和死亡率升高相似。另有研究顯示美國老年人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持續(xù)下降,這可能與早篩查、早治療有關[8]。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處于普及階段,故一定時間內可能會導致發(fā)病率的升高[9-10]。此外,我國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患病率增加但死亡率降低,此結果與印度相似[11]。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與1990年相比,2017年胃癌和食管癌標化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結直腸癌卻呈上升趨勢。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性別、年齡、飲酒、吸煙等[12]。我國結直腸癌的標化發(fā)病率有明顯的提升,可能與結直腸癌篩查的普及以及診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關系,越來越多的結直腸癌患者被診斷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結直腸癌的標化死亡率并沒有降低,這表明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仍需進一步推廣和提高。
胃炎和十二指腸炎是消化道疾病中另一種標化發(fā)病率升高的疾病,其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多表現(xiàn)為上腹痛、惡心、嘔吐等,是一種上消化道良性疾病。該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服用藥物、飲酒等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炎和十二指腸炎最常見的因素[13]。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也會導致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發(fā)生[14]。隨著社會迅速發(fā)展,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精神因素也可能引起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發(fā)生[15]。此外,炎癥性腸病的標化發(fā)病率也有所升高。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腸道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反應相關,同時受到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有研究報道,炎癥性腸病可能會引起幽門螺桿菌陰性的胃炎和十二指腸炎[16],但其機理尚不明確,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也應同時注意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的發(fā)生。
本研究對消化道疾病的YLL和YLD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與1990年相比,2017年YLL/YLD和標化YLL率均下降,標化YLD率有不同程度改變,表明消化道疾病導致早死的病例減少。據統(tǒng)計,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的死亡率亦呈下降趨勢[17],可能與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有關。本研究中結直腸癌標化DALY率、標化YLL率、YLL/YLD之比均有所下降,但標化YLD率提高,表明我國結直腸癌的標化死亡率降低,因早死導致的疾病負擔有所減少,但是結直腸癌因傷殘導致疾病負擔的升高值得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個器官機能的衰退,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隨之增加[18]。女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發(fā)病率高,男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消化道疾病死亡率與 DALY 率均高于女性[19]。對疾病種類而言,消化道惡性疾病導致的DALY率遠高于良性消化道疾病。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僅從GBD 2017中獲取中國總體的數(shù)據,無法對中國各個省份或地區(qū)進行分析。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qū)之間環(huán)境、飲食結構、經濟水平、醫(yī)療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對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和導致的死亡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各地區(qū)應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進行政策的制定。
綜上所述,與1990年相比,2017年我國消化道疾病負擔雖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消化道惡性腫瘤導致的疾病負擔占據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負擔逐漸增加。此外,與女性相比,男性的消化道疾病總體發(fā)病率低,但死亡率和DALY率均較高。未來的研究中應繼續(xù)深入研究消化道疾病在不同性別、年齡的人群中的特點,探索病因相關的因素并及早預防,提高疾病的診斷水平,推動消化道疾病的早診早治,進一步降低我國消化道疾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