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溢瑋
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分享行為對幼兒的認知、個性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本文通過觀察中班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的分享行為,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
在幼兒園經(jīng)常會聽見“老師,他不給我玩”“老師,他搶我玩具”等諸如此類的告狀。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爭搶玩具的現(xiàn)象,最先拿到玩具的幼兒會認為“這是我先拿到的玩具,是屬于我的”,會把玩具當成私有物,不愿意與人分享。幼兒的年齡較小,身心發(fā)育還不夠成熟,缺乏分享意識,沒有掌握向同伴尋求玩具的正確方法。
(一)幼兒不愿與他人分享
今天的科學區(qū)十分熱鬧,教師在科學區(qū)里投放了新玩具。愷愷和皓皓在科學區(qū)玩游戲。愷愷看到了新奇的滾輪滑梯,迅速把這個玩具攬在懷中,準備開始自己的賽車游戲。這時,皓皓也看到了這個玩具,他也想玩。皓皓問愷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可以用我的玩具和你交換?!睈饜饏s說:“不可以,你去玩別的!”皓皓與愷愷開始爭奪玩具,但皓皓搶不過愷愷,他大哭了起來。
在這個案例中,皓皓希望能與愷愷一起玩玩具,而愷愷卻將玩具占為己有,不愿意分享,導致兩人爭搶玩具。沒搶到玩具的皓皓哭了起來,他認為可以用哭鬧的形式強制讓愷愷把玩具分享給他。家長往往認為孩子還小,不用刻意教導他們學會分享,所以當幼兒遇到需要分享的情況時,他們會對分享行為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情緒,而家長則會立刻去哄他們并停止對他們的教育,這不利于幼兒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同樣也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向幼兒灌輸分享的觀念,及時表揚幼兒的分享行為,讓幼兒感受到分享行為的樂趣和重要性。
(二)幼兒不懂得與他人分享
今天中四班美術(shù)區(qū)的小朋友都在畫菊花。妮妮突然哭了起來,老師看到后,詢問她的同伴:“莎莎,妮妮怎么突然哭了?”莎莎拿著手里的勾線筆說:“因為她的勾線筆沒有墨水了,她想搶我的,我沒給她。那妮妮怎樣才能不哭呢?”老師知道原因后認真地對莎莎說:“現(xiàn)在我們教室里沒有勾線筆,老師待會去拿。莎莎你畫完之后可以先把勾線筆借給妮妮嗎?”莎莎聽到后,將手中的勾線筆借給了妮妮,妮妮停止了哭泣。
該案例中,莎莎不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的勾線筆,看到同伴妮妮哭泣,不知道該怎么辦。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并不排斥分享自己的物品,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分享。當同伴搶奪幼兒獨自占有的物品時,幼兒會出現(xiàn)排斥抵觸的情緒和行為,認為同伴想要搶奪走自己的物品,但是當幼兒知道同伴只是想和自己一起分享時,他們便會同意分享。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首先要讓幼兒知道什么是分享,其次要讓幼兒意識到分享行為的重要性,最后再教授幼兒如何分享。
(一)教師的強制性教育方式
中二班的閱讀區(qū)里有小朋友們從家里帶來的很多圖畫書,其中有一本名為《汪汪隊立大功之水塔搶修大行動》的書,許多小朋友都喜歡這本書。今天宸宸和牛牛因為這本書吵了起來,兩人都不肯讓步,直到其他的小朋友告訴了教師。教師對此事表現(xiàn)得十分不耐煩,立馬用兇狠的眼神暗示他們停止爭吵。幼兒收到了教師傳遞的眼神信息,便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隨后,教師把幼兒爭搶的書收了起來,從圖書架隨便拿了兩本書分給了他們。他倆拿到書后乖乖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了起來。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雖然用眼神提醒幼兒停止爭搶行為,但教師是以權(quán)威者的身份控制幼兒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與幼兒交流,也沒有詢問幼兒爭搶的原因,只是命令性地要求他們停止爭搶。這時的幼兒停止了爭搶行為并不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分享,而只是順從教師的命令。從表面上看,教師好像解決了幼兒分享過程中的問題,但實際上教師只是用自己身份的權(quán)威強制幼兒停止了爭搶,并沒有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教育,幼兒還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因此,教師不應以控制的方式教導幼兒,應讓幼兒自身主動學會分享,讓幼兒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性,讓幼兒感受分享行為帶來的樂趣。
(二)教師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不夠深入
今天中三班美工區(qū)畫畫的主題是“美麗的小花兒”,孩子們都在開開心心地畫著,只有云云拿著油畫棒呆坐著。這時西西來到云云面前,想要借她的畫筆,但是被云云拒絕了。之后又來了好幾個小朋友想邀請她一起畫畫,她都不愿意參加。于是,教師坐到云云的旁邊對她說:“云云,你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畫畫呢?你可以把你的油畫棒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小花兒的顏色會更豐富哦!”云云聽后默不作聲。教師又說道:“你看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畫筆,你把畫筆分給其他小朋友一起用好嗎?”說著,教師拿著云云的畫筆準備分給其他小朋友,但云云立即大哭。教師為了安撫云云的情緒,只能將畫筆還給了云云,也沒有再要求她和別人分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云云一直拿著自己的畫筆默不作聲,也不參與畫畫,直到區(qū)域活動結(jié)束。
本案例中,教師在指導幼兒分享行為的過程中遭到了幼兒的抵觸。首先,教師在云云出現(xiàn)不愿意分享的行為時給予了引導,但該教師只是做了一般性的指導,并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其次,在云云對分享行為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后,該教師放棄了引導云云,失去了耐心,并沒有進一步了解云云哭的原因以及云云出現(xiàn)抵觸情緒的原因。
(三)教師的不作為態(tài)度
今天中五班建構(gòu)區(qū)的主題是“火箭”,幼兒之前對火箭有所了解,具有相關(guān)的知識經(jīng)驗。這次建構(gòu)區(qū)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運用多種材料搭建火箭?;ɑê途谝黄鹌粗约旱幕鸺灰粫?,花花就拼好了火箭,教師看到后及時給予了花花鼓勵?;ɑㄍ瓿纱罱ê笙胍獡寠Z君君手中的材料再搭一個,而君君認為這是屬于自己的材料,不想分享給花花,兩人爭吵了起來。此時,教師看到君君和花花在爭吵,并沒有及時干預、指導她們,而是選擇了不采取任何措施,繼續(xù)忙著自己的事情。
本案例中,教師對幼兒的爭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于不愿分享的幼兒,沒有采取任何的教育措施,放任幼兒爭搶,導致幼兒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養(yǎng)成分享行為習慣。教師是幼兒養(yǎng)成分享行為的指引者,對于不愿分享的幼兒應給予積極指導,變消極旁觀式指導為積極參與式指導。
總而言之,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重視并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及時更新補充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積極開展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活動。教師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指導能力,積極探討,把握住教育契機,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北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