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芳
幼兒戶外體驗場游戲活動是我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兒戶外體驗場活動是指幼兒依據(jù)自己的興趣、經(jīng)驗和需要,在與戶外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下自主產(chǎn)生的活動。它與室內游戲活動不同,戶外體驗場活動的空間更大,幼兒在活動中更積極、更快樂。在幼兒戶外體驗場活動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求、經(jīng)驗基礎、個體差異、特定環(huán)境等因素,尋找幼兒戶外體驗場游戲活動的來源,了解幼兒戶外體驗場游戲活動的特點,探索適宜有效的回應策略。本文以案例列舉法,談談如何針對幼兒戶外體驗場活動的特點,運用不同的回應策略,支持戶外體驗場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所有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創(chuàng)造?!笨梢?,興趣是孩子積極參與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挖掘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鼓勵、支持幼兒自主探索,采取幼兒在先、教師尾隨“順藤摸瓜”的策略。
案例一:摘石榴
幼兒園的石榴成熟了,一個個沉甸甸地掛在樹枝上。孩子們從樹下經(jīng)過都會仰頭望著,討論說:“石榴很好吃的!”“我媽媽也買過石榴!”“石榴剝開來是一粒粒像紅寶石一樣的!”……
一天,有個幼兒終于忍不住問:“老師,這個石榴可以摘嗎?”
教師說:“可以??!”
幼兒又問:“可是石榴樹那么高,我們那么矮,怎么摘呢?”
對此,孩子們進行了一番討論。“我可以爬樹!”宇瑞小朋友第一個想出摘石榴的方法。他嘗試爬到了粗粗的樹干上,樹下觀望的孩子們不停地對他喊著加油??墒鞘耠x他太遠了,站在樹干上的他用手還是夠不著。
“我們可以爬到鉆籠上去試一試!”鉆籠玩具從石榴樹下穿過,玥玥發(fā)現(xiàn)了鉆籠玩具很高,如果站在籠子上,或許可以摘到石榴。“好吧,那就去試一試吧!”琪琪、航航很快爬到了籠子的頂端,站起來伸手去摘石榴。但是他們的手臂太短了,還是摘不到。琪琪說:“要不跳一跳吧。”但是彎著身體在籠子里怎么也跳不起來?!斑@可怎么辦呢?”孩子們思考著。一次次的嘗試都沒有成功,但孩子們并沒有氣餒,反而更加感興趣了。琪琪說:“必須要找一些工具!”“那找什么工具呢?”教師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孩子們開始熱烈地討論了起來:“需要準備什么工具?”“可能需要準備一根棍子!”“或許鉤子可以!”教師說:“當然,你們也可以回家請教爸爸媽媽,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制作你們的工具?!?/p>
第二天,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武器”,有小棒、鉤子、網(wǎng)兜等。首先,孩子們嘗試用小棒打石榴,但不僅沒有把石榴打下來,還把葉子打爛了一地;其次,孩子們嘗試用鉤子鉤石榴,雖然石榴掉下來了,但是掉到地上全摔爛了;最后,孩子們決定用網(wǎng)兜試一下,石榴被網(wǎng)兜鉤了下來,并穩(wěn)穩(wěn)地落在了網(wǎng)兜里。瑞瑞小朋友還想到了更厲害的辦法,他建議琪琪先鉤下樹枝,然后他再用手拽住樹枝,用手一擰,就能摘到石榴了。這個合作的辦法真好用。“我們摘到啦!”“我也摘到啦!”……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摘了滿滿一籃子石榴。
可見,對于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給予引導關注和支持,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望。
幼兒的經(jīng)驗基礎不同或經(jīng)驗的缺乏,會激發(fā)幼兒對新事物或某種未知現(xiàn)象的求知欲。教師在活動中要關注幼兒的經(jīng)驗基礎和發(fā)展水平,理解幼兒的行為,分析、判斷幼兒行為背后的經(jīng)驗支撐點,運用“順其自然”的策略,追隨幼兒,攜手同行,以確保幼兒戶外體驗場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
案例二:“手機掃一掃”
在戶外體驗場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在進行“買賣游戲”時,會使用準備好的“錢幣”進行交易。一天,教師發(fā)現(xiàn)心心在買飲料時并沒有去銀行取錢,他只是用右手手背對著收銀員身上碰了一下,并且嘴里發(fā)出“嘀”的聲音。收銀員琪琪也沒有質疑,直接把飲料給了心心。后來,在后面排隊的胡天奕、航航小朋友也做了同樣的動作。
游戲結束后,教師請心心與大家分享買東西的過程。原來,孩子們是在用手機二維碼掃一掃付款。在孩子們的要求下,教師為每一個收銀處都準備了付款的二維碼。孩子們又提出需要藍色和綠色兩個二維碼的需求,藍色的二維碼是支付寶掃一掃,而綠色的二維碼是微信掃一掃。
在接下來的游戲活動中,孩子們在區(qū)域里設計并制作了五花八門的手機。有橡皮泥捏的手機、紙板畫的手機、紙盒做的手機,孩子們充分發(fā)揮著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一款款獨一無二的手機誕生了。接著,教師帶領幼兒們了解了手機的用處,并布置了孩子的課后作業(yè),如回家采訪父母生活中不能缺少手機的原因等。教師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開展了富有時代特點的學習活動,如“我設計的手機”“手機的用處”等。
可見,教師只有追隨幼兒的興趣,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順其自然,才能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師幼只有共同創(chuàng)造課程,才能讓學習更加靈活多變,更能與時代接軌,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
幼兒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其感受性和表現(xiàn)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幼兒活動的內容、形式和呈現(xiàn)方式都會有所不同。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運用“求同存異”的策略,在確定共同目標的基礎上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要。
案例三:“不一樣的爐子”
在進行戶外主題活動“快樂野餐”時,每一個“家庭”都需要自己準備一個可以做飯的爐子。有的幼兒說家里是用鍋炒菜的,于是他們帶來了平底鍋,并且在周圍找了磚塊,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煤氣灶。還有的幼兒說喜歡吃燒烤,想要搭建一個燒烤爐。于是他們找來了兩個廢舊的奶粉罐,在上面架了鐵絲網(wǎng),燒烤爐就做好了。還有的幼兒沒有帶來現(xiàn)成的炒鍋,也沒有鍋鏟,而是想搭建一個土灶頭。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收集了不同的材料,搭建了不同的做飯工具。
孩子們在不同的探索過程中,共同學會了觀察事物、收集信息,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樂趣。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個體差異,將共同愛好與個別需求相互融合,采取“求同存異”的有效策略。
特定環(huán)境或突發(fā)事件的刺激常常會發(fā)展成不同的游戲活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戶外環(huán)境中或突發(fā)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提供創(chuàng)造游戲的機會,支持幼兒探索,促進戶外體驗場活動的開展。
案例四:“好吃的串串”
在戶外野餐游戲時,孩子們搭建了一些燒烤爐,可是烤什么呢?一開始,孩子們帶來了一些螃蟹殼、貝殼,可是孩子們并沒有滿足只烤這些東西。野餐的地上有很多落葉,孩子們提議要去烤樹葉。這片樹葉是一條小魚,那片樹葉是一只大蝦……孩子們用地上的樹葉創(chuàng)造了新的游戲。這時,馮一茹小朋友撿來一根樹枝,她把落葉一片片串到小樹枝上,說自己正在串羊肉串呢!陽陽也撿了紅色的落葉串起來,說自己做的是一串大蝦!瑞瑞將一片綠樹葉、一片黃樹葉間隔著串起來,說自己正在串水果辣椒……
孩子們在與特定環(huán)境的互動中,圍繞著“我和樹葉做游戲”的主題,引發(fā)了“好吃的串串”這個有趣的戶外活動。
可見,要想實現(xiàn)教師回應與戶外體驗場游戲的有效結合,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戶外體驗場的活動特點,并積極采用及時有效的回應策略。教師應擁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就能善于觀察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捕捉有價值的活動;擁有一顆熱情的心,就愿意投入和付出更多,愿意支持和幫助孩子;擁有一個機智的頭腦,就能分析游戲的問題、解讀孩子的行為、巧妙地回應活動,這樣方能將戶外環(huán)境和幼兒游戲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重點資助課題“戶外體驗場游戲中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支持性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a/2020/02/74)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成大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