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本文以研究中美戰(zhàn)略博弈長期持續(xù)且美國和西方國家把控全球輿論場議程設置和話語權的背景下,如何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傳播力建設為研究目的。[方法/過程]本文以戰(zhàn)略傳播和國家及公共組織形象品牌傳播理論為依據(jù),并充分結合《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學刊的創(chuàng)刊思想和實踐進行論述。[結果/結論]本文從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從“策源地”影響和塑造國際輿論以及快速提升智庫國際影響力三個方面論證了構建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構建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的四個維度,即戰(zhàn)略傳播運營力、品牌傳播塑造力、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和傳播生態(tài)治理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國際傳播力? ? 國際影響力? ? 《當代中國與世界》
分類號:G20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01
1? 研究背景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guī)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1]。2015年12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會議召開,首批25家機構成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經(jīng)過5年的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初具形態(tài),數(shù)量迅速增長,在國家治理中開始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新型智庫國際影響力不強、國際傳播力建設欠缺及對國際輿論影響力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要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2]。新形勢下的國際傳播工作應配合國家戰(zhàn)略全局提出新的要求,研究新型智庫在這一總體思路下的國際傳播力建設顯得更為迫切。
當前,面對中美戰(zhàn)略博弈將長期存在且世界輿論場不斷掀起美國及其西方國家盟友針對中國的輿論戰(zhàn)的態(tài)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亟須擔負起引導輿論、議程設置、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等功能,充分發(fā)揮智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發(fā)出代表中國利益和立場的理性聲音,影響和扭轉世界輿論場的不利態(tài)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2]。智庫作為理論發(fā)聲的主體,理應承擔起中國話語構建和傳播的歷史使命。因此,應著力加快新型智庫對外傳播力建設。本文力求將戰(zhàn)略傳播和國家及公共組織品形象牌傳播的前沿理論應用到新型智庫對外傳播力的研究中,并結合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學刊的實例分析,提出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構建的必要性和四個維度。
2?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的必要性
2.1? 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的需要
《意見》中明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推動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發(fā)出中國聲音,迫切需要發(fā)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鑒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意見》還指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具有“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1]。因此,關于新型智庫的定位決定了其應當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全局和對外傳播的需要,提升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關于中國議題和全球性議題的話語權、議程設置能力和輿論影響力等。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兩個大局”之下,中國已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新的發(fā)展格局和新的發(fā)展理念催生著系統(tǒng)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中國需要智庫對當下和未來提供新的、更有力的闡釋框架和思想動力[3],也更加需要及時向世界闡釋好中國道路和中國智慧,講好新發(fā)展階段的“學理性”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2]。當前,講好中國“學理性”故事面臨較大的話語“短缺”,一方面,中國理論和學術對國際傳播的“學理支撐”尚顯不足,對外話語轉化也面臨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建設問題;另一方面,中國學界和智庫界還未充分地將輿論引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等視為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內(nèi)涵,缺乏對外傳播的經(jīng)驗與途徑,缺失對外傳播力的建設。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是國家外宣高端智庫,也是搭建智庫對外發(fā)聲的國家級平臺(當代中國與世界論壇已具備國家級高端論壇的品牌效應),基于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的工作定位,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決定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學刊,學刊以搭建中外智庫和思想界交流平臺為基本形式,深度探索和引導智庫界如何從學術和理論層面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增強國際輿論場關于中國的理性和正面聲量,同時,不斷探索中國特色學術和理論對外話語體系轉化的重大課題。
2.2? 從“策源地”影響和塑造國際輿論的需要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中國一直面臨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高壓輿論態(tài)勢,從“甩鍋”“污名化”“陰謀論”到散布“政治病毒”、假新聞、制造“新疆棉”等政治議題,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輿論場出現(xiàn)不利于中國的“一邊倒”趨勢。據(jù)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0年8月公布的一項民調(diào)結果顯示,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發(fā)達國家,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的受訪者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和評價大幅度下降,或者說發(fā)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4]。究其根本原因,中美戰(zhàn)略博弈、全球經(jīng)濟政治格局“東升西降”“南升北降”,促使美國加大了對華輿論的斗爭;美國及其盟友把控全球絕大多數(shù)英語媒介資源,并長期操控涉華輿論等不可控因素;除此之外,我國對外傳播主體缺乏從戰(zhàn)略傳播的“高度”和國家形象品牌傳播的“銳度”主動塑造輿論的意識,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從智庫來說,我國缺乏對中國特色理論和學術體系進行傳播的頂層設計。輿論學的相關研究認為,在全球社交網(wǎng)絡新聞生態(tài)中,新聞議題戰(zhàn)、輿情戰(zhàn)和心理戰(zhàn)日趨激烈,在看似多元化和混雜融合的輿論場中,事實上,社會精英階層仍然是議程設置的主導者,西方主流媒體是其代言工具,同時,也是全球信息分發(fā)和共享的來源[5]。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精英階層把控國際輿論場議程設置和議題制造的話語強權之下,針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精英階層的精準傳播成為影響和扭轉全球輿論格局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定向影響和改變其觀點進行有利于己方的輿論塑造至關重要。西方智庫多學習美國智庫模式設有“旋轉門”機制,且受到各類基金的支持,是政界、學界、商界和媒介精英匯集的社會組織,智庫在西方甚至有“第五種權力”之稱,其塑造輿論、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非常大[6]。因此,以智庫交流影響智庫界人士是主動塑造輿論的重要方向。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當將圍繞軟實力提升和輿論塑造力提升,以及將戰(zhàn)略傳播思想融入智庫發(fā)展的頂層設計中,充分發(fā)揮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功能,加強與全球智庫的交流合作,力求定向精準地影響和轉變美國和西方國家精英階層對中國的觀點。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基于對國際輿情(包括智庫輿情等)的長期專業(yè)研究,認為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擔負著根據(jù)全球輿情變化及時通過智庫學者發(fā)聲、回應關于中國問題的國際關切、通過智庫交流、定向影響特定人群的責任。把“戰(zhàn)略性”作為刊物定位之一,其目的在于發(fā)揮戰(zhàn)略傳播思想對輿論的塑造力。
2.3? 快速提升新型智庫國際影響力的需要
國際影響力是新型智庫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維度。在全球智庫領域,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成長和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受到一定的關注,在有影響力的國際智庫評價體系和排名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顯像度和排名有所上升。例如,2021年1月,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項目“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編寫的《2020年度全球智庫報告》中,中國共有包括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8家智庫進入全球智庫的百強榜單。從該報告的其他單項榜單來看,排名入百強或居前的中國新型智庫數(shù)量較為有限,且主要集中在高端智庫。該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庫數(shù)量大幅增長,比2019年增加了906家,以1,413家位居全球智庫數(shù)量第二,美國仍以2,203家位居全球第一。顯然,中國智庫的數(shù)量增長與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遠不成正比。據(jù)研究預測,中國新型智庫特別是高校智庫和社會智庫的數(shù)量增長在一定時間內(nèi)仍將持續(xù)。隨著智庫數(shù)量規(guī)模的增長,整體上快速提升其國際影響力,使其與數(shù)量增長相匹配非常重要。
現(xiàn)代傳播學和新媒體的相關研究認為,在媒介環(huán)境復雜融合、傳播破碎化以及受眾小眾、微眾化的趨勢中,一個現(xiàn)代組織的影響力幾乎等于其傳播力,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其對媒介環(huán)境的融合能力、支配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7]。因此,快速提升新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的根本在于其國際傳播力的建設。借用傳播力分析的現(xiàn)有維度,可分為傳播能力與傳播效力。傳播能力主要是指傳播的意識、內(nèi)涵和內(nèi)容等相關建設;傳播效力主要是指傳播渠道和技能建設[8]。
從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學刊的前期調(diào)研來看,當前智庫對外發(fā)聲的內(nèi)涵建設,即能力提升, 更加迫切、也更為根本,話語缺失和“短缺”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學者對外發(fā)聲局限于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領導人講話的直譯照搬,缺乏“學理”層面的解釋,同時,學術原創(chuàng)仍然不足[3]。但從講好“深度”中國故事來看,這往往才是國際社會和思想智庫界亟需了解和容易認同的方面。從實際調(diào)研來看,對于中國實踐和中國奇跡,國際思想界充滿了研究和了解的興趣。另一方面,基于中國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尚在建設之中。目前,我國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和學術話語的能力水平,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稱[9]。在此前提下,對外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也尚在基礎構建的探索之中[10]。因此,刊物力求加強智庫對外傳播的內(nèi)涵建設,以長期外宣和輿情研究的優(yōu)勢,研判外部世界急需的中國學術話語的供給“短缺”,從外部對中國學術話語的需求角度推動智庫的話語供給與話語儲備,回應“世界之問”,同時,通過辦刊的長期積累,以議程設置為導向,推出既反映中國立場又為國際學術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學術命題、學術范疇和標識性概念[9]。
3?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的四個維度
從新型智庫對外傳播的定位、歷史使命和快速提升其國際傳播力的迫切性來看,可以借鑒戰(zhàn)略傳播、國家及公共組織形象品牌傳播及管理學等前沿理論,構建其傳播能力和效力的若干維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要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2]。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國際傳播應當以戰(zhàn)略傳播思想進行頂層設計,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全局。
戰(zhàn)略傳播,是指以軟實力為基礎,以形象塑造、身份構建、態(tài)度轉變和價值認同為戰(zhàn)略目標,整合公共外交機制、功能、策略、資源等,以達到提升國家影響力的對外政策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戰(zhàn)略傳播是一種以國家戰(zhàn)略和對外政策為核心,整合多種資源進行立體化傳播的傳播思想和理論。國家形象美譽度是檢驗戰(zhàn)略傳播實施效度的坐標,軟實力可借助戰(zhàn)略傳播來構建國家形象[11]。
國家及公共組織形象品牌傳播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英國學者丹尼(Keith Dinnie),其提出了“國家品牌化”的重要理論,后又構建了“ICON”(偶像)理論,并提出國家及公共組織形象品牌傳播的四項原則,即整合(integrated)、語境化(contextualized)、有機(organic)和創(chuàng)新(new)[12]。這一理論模型為國家和公共組織在日趨復雜的國際局勢和數(shù)字化傳播生態(tài)中塑造形象和外部輿論、為構建傳播生態(tài)、達成傳播目標提供了路徑?!癐CON”(偶像)理論為構建智庫品牌國際傳播生態(tài)、達成傳播目標提供了借鑒?!罢稀笔侵缸鳛閭鞑ソM織應當整合組織內(nèi)外資源協(xié)同服務于傳播目標,特別是對國際傳播資源的整合力,需要智庫具有建立國際人脈和國際交往的能力和經(jīng)驗;“語境化”是指傳播應當營造讓語義得到準確和有效傳播的多維度“語境”,包括智庫在對外傳播時應烘托友好氛圍,豐富傳播資料和手段,進行立體化傳播,讓受眾“身臨其境”等;“有機”是指傳播的有機化和生態(tài)化,只有構建“有機”的傳播生態(tài)才能讓傳播力得到釋放和增長,下文將在第四個維度中進行詳細闡釋;“創(chuàng)新”則指智庫對概念、范疇、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與轉化的能力,下文將在第三個維度中進行闡釋。
兩種理論都具有前沿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性,能夠從傳播力構建的能力和效力兩個維度提供借鑒。本文認為從當前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的現(xiàn)狀出發(fā),可從四個維度進行傳播力構建。
3.1? 戰(zhàn)略傳播運營力
戰(zhàn)略傳播運營力,是指將戰(zhàn)略傳播的宗旨和目標納入新型智庫組織運營頂層設計,并在日常運營管理中應用的能力?,F(xiàn)代公共組織的管理思想往往是借鑒企業(yè)管理的前沿理論,認為一個組織應當圍繞其戰(zhàn)略目標進行整體運營和管理[13]。智庫應當將戰(zhàn)略傳播作為其組織的戰(zhàn)略目標之一,將其有機整合到組織的運營管理中。在傳播和闡釋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理論,塑造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影響國際輿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整體戰(zhàn)略傳播的思想指導下,應根據(jù)智庫自身定位,確定戰(zhàn)略傳播的宗旨、內(nèi)涵、內(nèi)容、受眾和路徑等,并研究智庫內(nèi)外部資源情況和整合能力,制定組織對外傳播力的指標維度、目標計劃、實施步驟、效果評估以及反饋機制等系統(tǒng)方案。
根據(jù)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前期調(diào)研,當前,國內(nèi)有一定權威度的智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上都涵蓋了“國際影響力”這一重要維度,如細化為國際會議、國際合作、國際媒體、外文成果、國際化網(wǎng)絡、外語應用等具體指標[14]。然而,如果從戰(zhàn)略傳播視角來看,國際影響力的概念更注重“效果”,而戰(zhàn)略傳播力的概念更注重對傳播行為的導向性和能力建設。從智庫自身建設出發(fā),站在戰(zhàn)略傳播的高度上構建傳播能力體系和效力體系,才能更好地達成智庫評估體系中“國際影響力”效果評估的若干指標。而將戰(zhàn)略傳播力寓于組織的整體運營中,才能將智庫塑造成為一種帶有傳播意識和自主傳播能力的現(xiàn)代公共組織。
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宗旨是將戰(zhàn)略傳播思想通過辦刊傳遞給新型智庫,并進行新型智庫戰(zhàn)略傳播和運營力構建的初步探索。
3.2? 品牌傳播塑造力
品牌傳播塑造力應成為新型智庫構建國際傳播力的重要維度。借助品牌傳播的概念和系統(tǒng)理論進行公共組織對外傳播,已經(jīng)成為公共組織快速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等方面的廣泛嘗試。
品牌從一個商業(yè)范疇的概念借用于國家和組織形象傳播,這是由于品牌傳播和運營的理論較為系統(tǒng)性,且高度適應于當前傳播場域多元融合、傳播主體和行為快速變化的數(shù)字時代。在當前媒介環(huán)境下,品牌傳播理論憑借內(nèi)涵和文化塑造的力量以及整合傳播的優(yōu)勢,成為快速提升識別度、認知度、知名度和影響力,保持關注度并與受眾形成共識的一種重要傳播理念和方法[15]。當前,新型智庫整體還未將公共形象塑造和品牌化傳播作為智庫建設的重點,其主要原因是智庫建設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趨同化較為嚴重,定位不清的問題廣泛存在。因此,智庫品牌塑造的關鍵在于找準智庫定位,確定智庫的功能和發(fā)展方向,在此基礎上著力構建智庫品牌系統(tǒng),包括品牌內(nèi)涵、品牌文化、品牌產(chǎn)品、品牌活動、品牌人物、品牌視覺識別系統(tǒng)等要素。
其中,智庫品牌內(nèi)涵和品牌文化的塑造是構建品牌傳播力的核心。智庫作為政策“策源地”和知識生產(chǎn)、理論創(chuàng)新的組織,其理念、思想和文化的魅力是其影響力的主要內(nèi)涵。一方面,智庫品牌內(nèi)涵和品牌文化是新型智庫“中國特色”的提煉,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以及中國氣派的學術精神和理性力量。新型智庫品牌文化的形成基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形成,是智庫品牌文化走向成熟的標志和自信的體現(xiàn)?!爸腥A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16]?!蓖诰蚝退茉熘袊急婧屠硇跃竦奈幕攘?,這是讓中國智庫具有鮮明特色,并以其文化魅力影響國際智庫的根本。另一方面,智庫品牌內(nèi)涵和品牌文化是智庫國際化共性的融合,是能夠引發(fā)國際共鳴并具有引領性和先進性的價值理念、思想觀念以及人文情懷的創(chuàng)造和提煉。智庫本身就具備國際化的屬性,從服務于政策咨詢到知識生產(chǎn),變化中的國際環(huán)境都是其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背景和變量。因此,智庫的組織行為本身就是國際化的,智庫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7]。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程度取決于思想、理念和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力。目前,中國已具備成體系地為全球發(fā)展提供理論和方案的能力,智庫傳播的關鍵是通過理論闡釋,使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及意義得到國際共鳴和認同,讓中國思想和智慧具有的人類價值成為全球財富。這需要智庫站在人類關懷和全球視角的高度增強闡釋力和創(chuàng)新力。以上兩點應作為智庫品牌內(nèi)涵和文化塑造的核心。
3.3? 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
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是指智庫通過對包括概念、范疇、理論等在內(nèi)的話語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引起國際社會共鳴,增強話語權的能力。智庫基于其公共外交和輿論引導的使命,應當將話語創(chuàng)新力作為其國際傳播力的主要構建維度。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應當基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相關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要體現(xiàn)出繼承性、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和時代性,“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16]。
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要構建在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 話語體系的構建基礎上。一方面,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16]智庫的重要責任是實現(xiàn)中國理論與國際學術體系的話語融通,這需要對國際學術話語的把握能力和對中國理論的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同時具有對國際學術界的理論貢獻、理論創(chuàng)新和在議題中的引領能力。特別是需要在“全面闡釋我國的發(fā)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2]等重要議題上發(fā)力。
新型智庫的對外傳播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是其對外傳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創(chuàng)刊的前期調(diào)研來看,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應當基于對國際輿論的研究和輿論引導的目標,《當代中國與世界》在創(chuàng)辦過程中認為,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話語創(chuàng)新力應包含以下幾個維度:一是應當提高國際輿論中中國議題的學術議程設置能力和回應能力,做到配合外交外宣議程,系統(tǒng)性、長程地規(guī)劃一定時間內(nèi)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的學術議程;二是主動引領全球性議題的議程設置,中國在減貧、氣候變化、綠色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等全球治理領域已具備設置議程的能力,應當有組織地推出原創(chuàng)性、成體系的學術成果,以這些領域的“中國學派”引領全球治理的相關研究;三是基于中國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提煉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夠為全球知識和理念創(chuàng)新帶來貢獻的標識性概念,并圍繞這些概念進行范疇和理論的構建以及對外話語轉化,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四是圍繞對外話語轉化創(chuàng)造中國理論的“語境化”國際傳播,豐富理論話語闡釋維度,活化理論傳播話語空間,增強與國外理論體系的相互參照和借鑒。
3.4? 傳播生態(tài)治理力
新型智庫的對外傳播受眾較為多元化,包含了國外智庫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黨派精英、意見領袖、媒體和工商業(yè)人士、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等,這些主體構成了智庫對外傳播所需要面對的復雜系統(tǒng)?!癐CON”(偶像)理論的“有機”(organik)原則揭示了現(xiàn)代傳播的社群性和社交性,人及其社交網(wǎng)絡在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傳播系統(tǒng)是“有機”的,也是“生態(tài)”的,具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征。若要進行有效傳播,則應當適應傳播系統(tǒng)的有機性和生態(tài)性,將傳播行為“有機”化,即構建人性化和社交化,具有共同價值、共同關懷和情感共鳴的社會網(wǎng)絡和傳播方式。智庫作為傳播主體,不只是進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多向度”傳播,而應當融入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人性化和社交化使傳播效果更加精準和具有深度,并發(fā)揮持久效力,通過交流頻度的增加,從而有可能互相增益,并較為深層次地影響對方[7]。
傳播的有機性和生態(tài)性概念,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智庫全球治理層面。智庫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智庫在全球化趨勢中,增強交流與合作,并基于知識分享和創(chuàng)新而進行的機制化或非機制化的安排。“治理”的相關理論認為,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物的各種方法的總和。達成治理的底層邏輯應當是多元主體的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最大公約數(shù)”和治理理念及方式[18]。目前,全球智庫治理方興未艾,各國智庫希望推進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和理念層面的共享與互鑒,期待治理理念和公共產(chǎn)品的創(chuàng)造與供給,以共同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各種全球化問題。智庫交流以人際化、社交化和具有深度為主要特點,因此,智庫交流具有有機性和生態(tài)性的特征。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負有戰(zhàn)略傳播的使命,為推動知識領域的全球共享互鑒,應當在全球智庫治理層面進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借用“有機”和“生態(tài)”理念,創(chuàng)新智庫交流的理念與機制,涵養(yǎng)知識共享與創(chuàng)新的智庫“生態(tài)”,力求在智庫治理領域爭取話語權,為全球智庫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4? 結語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經(jīng)過5年的建設,其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但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軟實力和爭取國際輿論話語權的歷史使命還有較大的差距。本文從創(chuàng)辦《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學刊的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在中美長期戰(zhàn)略博弈和國際輿論斗爭激烈的背景下,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應從講好“學理性”中國故事,從“策源地”影響和塑造國際輿論以及快速提升新型智庫國際影響力的需要出發(fā),構建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應用戰(zhàn)略傳播理論和國家及公共組織形象品牌傳播理論,本文提出了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構建的四個維度,即戰(zhàn)略傳播運營力、品牌傳播塑造力、話語傳播創(chuàng)新力和傳播生態(tài)治理力。本文相對偏向于基于創(chuàng)刊論證和經(jīng)驗的實例分析,相關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的運用仍不完備,對戰(zhàn)略傳播思想和理論體系的運用不夠充分。未來通過對《當代中國與世界》的辦刊經(jīng)驗總結,筆者提出的新型智庫國際傳播力四個維度的研究和論證將更加充分。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 (2015-01-20)[2021-05-18].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 習近平.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 (2021-06-02)[2021-06-03]. 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1/2021/0602/c1024-32119745.html.
[3] 黃蕙.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歷史新方位和新使命: 專訪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袁鵬[J]. 當代中國與世界, 2021(1): 62-68.
[4] 程曼麗. 西方國家對中國形象認知變化的辯證分析[J]. 對外傳播, 2021(3): 4-7.
[5] 李希光. 全球社交網(wǎng)絡的新聞生態(tài)與國際輿論引導[J]. 學術前沿, 2020(8): 72-78.
[6] 任曉. 第五種權力[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1-8.
[7] 馬丁·李斯特. 新媒體批判導論(第二版)[M]. 吳煒華, 付曉光, 譯.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 85-100.
[8] 史安斌, 劉長宇. 效力拓展與能力升級: 中國國際輿論傳播力提升路徑研究[J]. 新聞戰(zhàn)線, 2020(22): 33-37.
[9] 謝伏瞻. 譜寫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新篇章[EB/OL]. (2021-05-20)[2021-05-20]. http://www.wenming.cn/ll_pd/llzx/202105/t20210520_6054077.shtml.
[10] 何毅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建構[N]. 學習時報, 2020-10-28(1).
[11] 于朝暉. 戰(zhàn)略傳播管理: 冷戰(zhàn)后美國國際形象構建研究[M]. 北京: 時事出版社, 2012: 2-18.
[12] 史安斌, 劉長宇. 新形勢下的國家形象傳播: 破解困局與開創(chuàng)新局[J]. 對外傳播, 2021(3): 8-12.
[13] 汪大海. 公共管理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1-12.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 AMI中國智庫綜合評價研究報告(2018)[M]. 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 25-27.
[15] 林升梁. 整合品牌傳播: 戰(zhàn)略與方法[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8: 26-88.
[16]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5-18)[2021-05-2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4.html.
[17] 柯銀斌, 呂曉莉. 智庫是怎樣煉成的: 國外智庫國際化案例研究[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6: 6-23.
[18] 于軍. 全球治理[M]. 北京: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4: 28-79.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nk Tank Journal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orld
Huang Hui
Academy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 Studies,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ng-term strategic ga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est controlling the agenda setting and discourse power of global public opinion field.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image brand communication, and fully combined with the founding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the think tank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orld.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from three aspects: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of “academic rationality”, influencing and shap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from “origin” and rapidly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new think tanks, and puts forward four dimensions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that is,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brand communication shaping,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Keywords: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 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