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苕
山藥,種子呈扁卵圓形,與“蛋”相似。它可藥可食,深得人們喜愛,幾乎是許多地區(qū)老百姓餐桌上的常食。常吃山藥,能使人“越長越好看”,既包含老百姓對山藥的贊美之意,也包含有對它藥用價值的演繹。作為藥用,它也是藥譜上的熱鬧藥,在相當多的處方中當主角、跑龍?zhí)住2贿^,它并非一貫大紅大紫,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倒霉蛋”的經歷,有過多次改名更姓的屈辱:它原名“薯蕷”,在唐代碰上一位叫“李豫”的人做了皇帝(代宗),“蕷”與“豫”音同,為避諱皇帝的名字,只好公開改名為“薯藥”了。本想這一改終生太平,誰知天不長眼,到宋代又碰上了位叫“趙曙”的人當了皇帝(英宗),“薯”又與“曙”諧音,為了避“曙”,只好再次把姓名改成“山藥”了。在中國長期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皇權至上的年代,不要說人有遭遇文字獄的危險,就是植物也要受到牽連的。
山藥有許多別名,諸如山芋、諸薯、玉延、修脆、兒草、野山豆、九黃姜、白蒜子等,有籍可考的至少也有20 多個。這些名字,從山藥的產地、形態(tài)、性味等眾多元素出發(fā),是各地習慣上的不同稱呼,也說明了山藥分布地區(qū)之廣、被運用效率之高。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西、陜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省都有它的種族生活,而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一帶所產的為質量最佳。因這一地區(qū)古稱“懷慶府”,故又稱“懷山藥”,與當地出產的菊花、地黃、牛膝等并稱為“四大懷藥”,一直是河南人的驕傲。
山藥作食,采來可用;山藥入藥,需要經過一定程序的加工,有生山藥、炒山藥之分。“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藥品化義》)從上走下,通貫肺、脾、腎之經,有補肺、健脾、固腎、益精之功,用于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諸疾的治療。如《圣濟總錄》用山藥、白術、人參之藥為丸,以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的,稱“山芋丸”;《瀕湖經驗方》用山藥、蒼術做成飯丸服用,以治療濕熱虛泄的;《百一選方》用山藥炒黃為粉,米酒調下,以治療噤口痢的;《本草綱目》用山藥、山茱萸、五味子、人參浸酒煮飲,以治療諸風眩暈、脾胃不健、精髓不固的,稱為“山藥酒”。
現代研究認為,山藥的主要成分是黏液質、膽堿、淀粉酶、糖蛋白、自由氨基酸、維生素C 等,均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中黏液質在體內分解為具有滋養(yǎng)作用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淀粉酶有水解淀粉為葡萄糖的作用,是機體所需能量的來源之一。
常吃山藥使人“越長越好看”之說,實非妄說,古人發(fā)現并運用山藥這一功能的大有人在:《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有“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之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說:“皮膚干燥,以此物(山藥)潤之。”《本草綱目》說,山藥“潤皮膚”?!端幤坊x》說,山藥“溫養(yǎng)肌膚”?!侗静萸笳妗分赋觯鼭櫰つw的機理在于能“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看來,山藥的美容作用在于內功,是通過滋陰而間接達到養(yǎng)顏的,是一種治本之法,與各類化妝品把皮膚遮蓋起來、浸泡起來的治表之法有質的區(qū)別。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地區(qū)把以食用功能為主的土豆也稱作“山藥蛋”,二者并非一物。土豆,學名馬鈴薯,為舶來之品,原產秘魯,18 世紀才從東南亞和歐洲傳入我國,然后由華南到華北、西北種植開來,19 世紀才開始在東北種植。由于它易種、易保存、易運輸,非常適合我國國情,所以很快風靡全國,成為人民生活中主要的菜蔬之一。
土豆在國外身價不凡,有“地下蘋果”“地梨”“第二面包”“十全十美的食物”等稱譽。它可作為主食,也可作為副食,各種營養(yǎng)素含量都比較豐富。其中含蛋白質2.2%、糖14.6%、脂肪0.62%、粗纖維0.7%,還同時含有較多的鈣、磷、鐵、維生素C、胡蘿卜素、維生素B 族等。美國一家農業(yè)研究機構的專家認為,土豆作為主食比米、面有更多的優(yōu)點,每餐只吃土豆和全脂牛奶,可得到人體需要的全部食物元素。我國習俗,主要是把土豆當成蔬菜食用的,作為主食的吃法不多。
土豆入藥,在國外已有之,主要用于對頭痛、風濕病、骨折和消化不良的治療。中醫(yī)學則認為它味甘性平,具有調中和胃、健脾益氣之功,適用于胃痛、腹痛、便秘、皮膚濕疹的治療。從功能上比較,這種“洋山藥蛋”與我國的傳統(tǒng)山藥蛋有異曲同工之處,合理食用土豆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