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妙
摘要:隨著2016年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顯然我國各地對于家庭暴力案件的關注度又得到一個質(zhì)的提升。而后,江蘇、山東、貴州等地區(qū)也相繼出臺了有關反家庭暴力的條例,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救濟途徑。本文檢索選取了“北大法寶”兩個經(jīng)典案例,擬通過案例分析司法實踐中有關家庭暴力案件所遇到家庭暴力主體范圍以及家庭暴力舉證難、認定難等疑難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家庭暴力 認定標準 主體范圍
一、案情簡要
案例一:朱某等家庭暴力案
圓圓是一個10歲的女孩,長期同父親朱某和繼母徐某生活在一起。朱、徐二人以“教育”為由,經(jīng)常借助木棍、戒尺、數(shù)據(jù)線等物理工具對圓圓進行毆打。由于長期受到朱、徐二人毆打,圓圓身體各處新傷舊傷不斷,心理也常處于恐懼狀態(tài)。當?shù)貐^(qū)婦聯(lián)在得知這一事實后,立即向法院提交相關走訪調(diào)查資料、傷害照片等家庭暴力證據(jù)將圓圓的父母朱、徐二人送上法庭。
案例二:陸某與蘇某離婚糾紛上訴案
陸某與蘇某自由戀愛并結婚,婚后生子小蘇(12歲)。小蘇出生后陸某便辭職轉(zhuǎn)為家庭主婦,照顧小蘇直到10歲才重新工作。蘇某系劇組服裝主管,在工作投資拍戲失敗后便沉迷于酗酒,酒后經(jīng)常打罵陸某,有時也打小蘇。蘇某對其家庭暴力行為并不否認,但他認為是工作壓力原因所致,對妻子的感情并未改變,故不愿離婚。蘇某認為若陸某堅持離婚,由于自己年過四十,只有小蘇一個兒子,若將兒子小蘇的撫養(yǎng)權判決給陸某,自己將面臨斷香火的局面。因此蘇某與陸某離婚的條件是陸某必須放棄對小蘇的撫養(yǎng)權,且不需要陸某支付撫養(yǎng)費。
二、評釋
(一)問題的提出
以上兩個案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家庭暴力主要存在于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現(xiàn)為父母對兒童的暴力、夫妻之間的暴力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婚姻解除與兒童撫養(yǎng)權等問題??梢钥闯黾彝ケ┝κ鞘苤袊鴤鹘y(tǒng)法律有關尊、長者對卑、幼者控制與被控制的立法思想慫恿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惡習,這種惡習往往導致卑、幼者成為家庭暴力的主要對象。中國的歷史上,由于“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重男輕女等傳統(tǒng)文化理念,通常把丈夫打妻子,家長打孩子視為理所當然。反之,妻子打丈夫,兒童打長輩則被視為違背天理,通常以重罪處置之。如今受家庭、社會、教育等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施暴者的特征主要有失業(yè)、酗酒、文化水平低等特點。施暴者一般都是原生家庭中存在家暴現(xiàn)象,或者就是長期處于某種工作或?qū)W習壓力之中,久而久之對其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且大多數(shù)家庭暴力事件多發(fā)于農(nóng)村,由此可以看出施暴者文化水平都不高。
現(xiàn)實生活中家庭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除了受歷史上尊卑有序、男尊女卑等封建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其實很多家庭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從小接觸的家庭、社會、教育等有關。由于長期接受不良教育因素,施暴者的行為很多屬于一種心理疾病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家庭暴力的認定標準
1.確定家庭暴力的概念及主體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的頒行,是響應依法治國的重大舉措,更是依法治家的應有之義,為保護個人在私人生活領域的尊嚴、安全提供了有力武器。要正確理解和實施這部法律,最基本的問題是正確界定家庭暴力的概念與主體范圍。
首先,家庭暴力是指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實施侵害受害人的身體權、健康權、性權利等人身權利的行為。因此,將家庭暴力理解為家庭成員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非家庭成員之間實施的身體、精神等方面的侵害行為才更為全面合理。此處的“共同生活”應作廣義理解,既包括像夫妻、父母與子女等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同居共處生活,也包括像同事、同學、朋友、情侶等短時性或者臨時性合租、同居生活在一起沒有血緣關系的非家庭成員。其次,《反家暴法》將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確定為“家庭成員”和“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也就是說家庭暴力的主體不僅僅限于以往法律規(guī)定的家庭成員,還有其他共同生活的人。有學者認為即使是婚外同居等非法同居共同生活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暴力,依法也應適用《反家暴法》,及時制止其暴力、防范暴力。對于家庭暴力主體范圍的確定不在于是否具有親密關系,也不在于是否具有家庭成員關系,更不在于是否存在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最后,從《反家暴法》對于家庭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 并沒有將家庭成員之間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精神、性或者財產(chǎn)的行為全部納入家庭暴力范圍。因此,對于家庭暴力的認定除了解決實行暴力的主體范圍外,還應擴大理解家庭暴力的內(nèi)容。
2.擴大理解家庭暴力的內(nèi)容
實踐中對于家庭暴力的認定除了確定主體范圍,還應對不同的家庭暴力種類加以區(qū)分,根據(jù)暴力程度的不同判斷施暴者罪行輕重,以及對受害人的賠償、補救措施?!斗醇冶┓ā逢P于家庭暴力的種類在第二條采用例示方式明確列出家庭暴力主要有侵害身體、精神等暴力形態(tài)。生活中除了常見的身體、精神、性三個方面暴力,還存在財產(chǎn)暴力。因此,對于家庭暴力的認定還應擴大理解其內(nèi)容。第一,身體暴力作為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家庭暴力形態(tài)。常表現(xiàn)為施暴者對受害人拳打腳踢或者借助其他物理工具攻擊受害人軀體,使之遭受身體上的疼痛甚至造成其肢體殘疾、死亡的悲劇。第二,精神暴力,即心理虐待,主要實施言語恐嚇或以非言語的威脅迫使對方心生恐懼以達到控制受害人目的之行為。為威脅、控制對方的目的而侵害財產(chǎn)權的行為也應歸為精神暴力,而非家庭暴力之“財產(chǎn)暴力”。第三,性暴力。主要包括配偶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同居者之間的性暴力。施暴者常以性虐待、猥褻、撫摸性器官或者強行發(fā)生性行為、強迫觀看與性相關的圖片、影像等違背受害人意愿的行為,從而滿足其畸形的性需求或者其他刺激。其作為是一種難以察覺、難以取證的特殊暴力形式,使得司法實踐中以“性權利”為訴訟請求的案件屢見不鮮。第四,財產(chǎn)控制。一般發(fā)生在沒有收入或者收入較低難以維持生活的婦女、老人或者殘障人士群體中。通常表現(xiàn)為對受害人進行經(jīng)濟制裁,不給基本生活費用或者以給予一定生活費強制受害人從事違背自己意愿的行為。
3.解決家庭暴力的舉證難問題
司法實踐中,對于家庭暴力案件的處理一般遵循“不告不理”原則。一方面,家庭暴力具有隱蔽、多樣、復雜等特征。一般發(fā)生于私人住所內(nèi)的像父母與兒童、夫妻等家庭成員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像戀人等非家庭成員之間,受害人遭受暴力如果自己忍氣吞聲或者無法反抗,是很難被外界所知曉的,即使有街坊鄰居發(fā)現(xiàn),大多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即使受害人跨出“家丑不可外揚”這一步,選擇向有關部門或者司法機關求救。受害人對于遭受家庭暴力及其面臨的現(xiàn)實性危險的舉證一般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然而,當前《反家暴法》對于證據(jù)的鑒定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很多受害人沒有取證、存證意識,在受到暴力傷害后不敢去醫(yī)院做傷情鑒定,即使做了相關鑒定也沒有妥善保管,最終法院是很難僅憑受害人陳述認定存在家庭暴力行為。最后,在暴力程度的認定問題上,由于立法沒有明確具體標準,很多施暴者就會鉆法律空隙,認為其實施的暴力程度為輕微傷,不足以受到法律制裁。因此毫無畏懼之心,對受害人頻繁施暴。顯然這對受害人及其整個家庭必然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也是隱患。
因此,要解決家庭暴力舉證難問題必須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一,增強家庭成員的法律維權意識。可以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媒介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有關家庭暴力的法律宣傳。尤其提高家庭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或者婦女成員的法律意識。第二,擴大認定家庭暴力的舉證范圍。證人證言、通話錄音、保證書、懺悔書、承諾書、相關照片、視頻錄像資料、出警記錄、醫(yī)院診療記錄、向區(qū)婦聯(lián)投訴記錄或調(diào)解記錄、向工作單位、居委會或者是村委會等有關機構的求助記錄等等的都可以作為證據(jù)。另外,由于此類案件的特殊性所在,立法應具體規(guī)定對于家庭暴力行為認定的舉證標準,對實施暴力行為次數(shù)、程度以及施暴人主觀過錯等綜合因素對危險性進行 評估。
三、結語
案例一中圓圓的父母對其實施毆打、體罰等家庭暴力行為,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給其童年留下暴力的陰影。法院經(jīng)審理最終認定朱、徐二人的行為構成家庭暴力,并積極采取人身保護令進行保護,同時請心理醫(yī)生對圓圓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督促當?shù)叵嚓P部門督促朱、徐二人履行今后的監(jiān)護職責,為圓圓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案例二中主要圍繞對被告的家庭暴力行為認定問題以及家庭暴力對于離婚后子女撫養(yǎng)問題進行案例裁判。法院綜合考慮家庭暴力對于婦女與兒童身心影響極大,且家暴行為的存在不利于兒童今后成長環(huán)境塑造。最終以保護婦女、兒童最大利益為目的,將子女撫養(yǎng)權判給了原告,被告承擔支付子女撫育費義務。通過以上兩個有關家庭暴力的經(jīng)典案例背后的法理分析,只有真正認識了家庭暴力的形式、危害,了解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法律,受害人從內(nèi)心中認清家庭暴力的本質(zhì),才能更好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
基金項目:2020年度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學生科研項目法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工作站課題(審判方向) “家庭暴力認定問題案例研究”(課題編號:2020SZC01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夏吟蘭.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構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王立民.中國當今家暴的傳統(tǒng)法律原因[J].政治與法律,2017(12).
[3]蔣月.我國反家庭暴力法適用效果評析——以2016—2018年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為樣本[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9,31(03).
[4]楊立新,蔣曉華.對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規(guī)定離婚冷靜期的立法評估[J].河南社會科學,2019,27(06).
[5]戴怡雯.我國家庭暴力問題研究——以“姚榮香殺夫案”為切入點[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