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城 徐路路
【摘要】同義連文是古代漢語中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在先秦時期,這種現(xiàn)象極為普遍。《尚書》作為先秦重要的語言材料,其書中存在著大量的同義連文用例。本文將對《尚書》中的同義連用現(xiàn)象做共時的分析,并以此為例,探討同義連文現(xiàn)象在漢語研究中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尚書》;同義連文;作用
一、關(guān)于“同義連文”
同義連文是古代漢語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所謂同義連文是指同義詞重復,重復后,意義仍與單義詞相同。對于這一語言現(xiàn)象,古代的學者就已經(jīng)有所關(guān)注。在西漢時期,毛亨對《詩經(jīng)·揚之水》“慨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一句作傳時說:“艱亦難也。”[1]在唐代,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中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多的解釋,他還提到同義連文的相關(guān)術(shù)語,如“復語”、“連言”、“重言”?!睹娬x》:“致王業(yè)之艱難也。正義曰:‘艱’亦‘難’也,但古人之語字重耳。[1]到了清代,這一現(xiàn)象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guān)注。清初的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重言”條下說:“‘古經(jīng)亦有重言之者。’《書》:‘不遑暇食?!亍础尽??!对姟罚骸疅o已太康’?!选础疤币病!蹲髠鳌罚骸晟歇q有臭?!小础q’也?!盵2]清代的高郵王氏父子在其專著中多有討論。王念孫《讀書雜志》連語條:“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盵3]而且非常詳細地分析了遠姚、何遽、理順、夷易、投石、庶幾、妬媢等同義連用的例子,并且指出了“流貤”、“貨賄”、“勞倈”、“陵夷”、“驚鄂”等均為同義連用的用例,最后還說明:“凡若此者,皆取同義之字,而強為區(qū)別,求之愈深,失之愈遠,所謂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中有“經(jīng)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條。他說:“古人訓詁不避重復,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義者。解者分為二義,反失其指?!盵4]他還舉了《尚書》、《毛詩》、《周禮》、《左傳》、《國語》中共計62條屬于同義連用而被誤解的例子。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也列舉古代典籍中的同義連文現(xiàn)象。其中的“語詞復用例”與“兩字一義而誤解例”就是對古籍中同義連文的錯誤進行的解釋。他說:“古人用助語詞,有兩字同義而復用者。古書中兩字一義者,往往有之?!盵5]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中有“兩字并列為表象之詞而后人望文生訓之例”,[6]指出了《詩經(jīng)》、《大戴禮記》等典籍中被后人所誤解的“兩字并列為表象之詞”的用例?,F(xiàn)代學者郭在貽在《訓詁學》教材中也對同義連文現(xiàn)象做了相關(guān)的論述,他認為同義連文即同義并列復合詞(簡稱同義復詞),其書中有“同義字復用”、“連文”對古書中的同一連文現(xiàn)象做的解釋。
關(guān)于同義連文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很多學者的關(guān)注。就目前來看,有對專著中同義連文進行研究的,也有對某一個時期同義連文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但是,對于《尚書》中的同義連文現(xiàn)象,目前還沒有有學者對其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只是一些專著中對其有所引用,目前也僅有兩篇論文中提到了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基于以上同義連文研究的相關(guān)成果,本文將對《尚書》中的同義連文進行窮盡式整理研究,并以此來探討同義連文在語言研究中的作用。
二、《尚書》中的同義連文
《尚書》中的同義連文共有34個,其中形容詞性的同義連用15個、動詞性的同義連用14個、名詞性的同義連用4個、虛詞性同義連用1個。
(一)形容性的同義連用
眾庶:《尚書·湯誓》:“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闭x曰:“庶”亦“眾”也,古人有此重言,猶云“艱難”也。[2]《詩經(jīng)·小雅》:“念我獨兮,我事孔庶。”鄭玄箋:“庶,眾也?!薄氨姟?、“庶”同義,構(gòu)成同義連用,義為眾人,群眾。[1]《韓非子·問田》:“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盵7]《國語·吳語》:“裕其眾庶,其民殷眾?!盵8]《說文》:“庶,屋下眾也?!盵9]《爾雅·釋詁》:“庶,眾也?!盵10]段注曰:“庶,眾也?!盵11]按:庶,眾多。
困窮,《尚書·太甲》:“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盵2]《廣雅》:“困,窮也?!盵12]《論語·堯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盵8]
蕃蕪,《尚書·洪范》:“各以其敘,庶草蕃廡?!盵2]《說文》:“蕃,草茂也。”[11]《爾雅·釋詁》:“廡,豐茂也?!盵12]《集韻》:“蕃廡,草木盛貌。”[13]
咸和:《尚書·無逸》:“用咸和萬民?!闭x曰:政事雖多,皆是為民,故言“咸”?!跋獭庇柦砸?。[2]俞樾指出:咸、和,一義也?!跋獭弊x為“諴”?!墩f文》:“諴,和也?!毕毯图粗P和也。[6]其丕能諴于小民。《尚書·召誥》:“其丕能諴于小民?!眰鳎骸昂陀谛∶??!盵2]按:咸亦和也。
幼沖,《尚書·洪范》三曰康寧。延哄惟我幼沖人。[2]《說文》:“幼,小也?!盵11]《經(jīng)義述聞》:“幼亦沖也?!盵5]
洪大,《尚書·康誥》:“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盵2]《說文解字注》:“洪,洚水也。堯典、咎繇謨皆言洪水。釋詁曰:洪、大也。引伸之義也?!盵13]《爾雅·釋詁》:“洪,大也?!盵12]《廣韻》:“大,小大也?!盵14]
昭明,《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眰髟唬骸罢岩嗝饕?。”正義曰:《釋詁》以“昭”為光,光、明義同,經(jīng)已有“明”,故云“昭亦明也?!盵2]《詩經(jīng)·大雅》:“君子萬年,介爾昭明?!备吆嘧ⅲ骸罢衙?,光明也?!薄多嵐{》:“昭,光也?!薄墩f文》:“昭,日明也?!盵11]《說文解字注》:“昭,日明也。引申為凡明之稱也。《廣雅》:“昭,明也?!?/p>
協(xié)和,《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眰髟唬骸昂弦?。”正義曰:《釋詁》以“協(xié)”為和,和、合義同,故訓“協(xié)”為和也。[2]《說文》:“協(xié),眾之同和也?!盵11]《尚書·洪范》:“協(xié)用五紀?!眰髟唬骸皡f(xié),和也?!盵2]《爾雅·釋詁》:“協(xié),和也?!盵12]61
遐逖,《尚書·多士》:“移爾遐逖,比事成我宗?!闭x曰“遐、逖”俱訓為遠?!渡袝ぬ住罚骸叭糈戾?,必自邇。”傳曰:“遐,遠也?!盵2]《說文》:“遐,遠也。”[11]《說文新附》:“遐,遠也。”《說文》:“逖,遠也。”[11]《爾雅·釋詁》:“遠,遐也?!盵12](37)
艱難,《尚書·洪范》:“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2]《爾雅·釋詁》:“艱,難也?!盵12]《說文》:“艱,土難治也?!盵11]《說文解字注》:“艱,引申之凡難理皆曰艱?!盵13]
遑暇,《尚書·無逸》:“不遑暇食?!卑矗哄匾嘞疽玻臻e,閑暇也。正義曰:‘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2]《玉篇》:“遑,暇也。”[15]
康寧,《尚書·蔡仲之命》:“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盵2]按:康亦寧也?!墩f文》:“寍(寧),安也。”[11]《爾雅·釋詁》:“康、寧,安也。”[12]100
勤勞,《尚書·金縢》:“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盵2]《釋詁·爾雅》:“勞,勤也?!盵12]
安定,《尚書·盤庚中》:“今予將試以汝遷,安定厥邦?!盵2]《釋詁·爾雅》:“安,定也?!盵12]
嚴恭寅,《尚書·無逸》:“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盵2]《爾雅·釋詁》:“儼、恭、寅,敬也?!盵12]按:“嚴恭寅”為同義連文。
(二)名詞性的同義連用
宮室,“惟宮室、臺榭、陂池?!闭x曰:《爾雅·釋宮》云:“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崩钛苍唬骸八怨沤裢ㄕZ,明實同而兩名?!盵2]《說文》:“宮,室也?!薄稜栄裴寣m》:“宮謂之室,室謂之宮?!薄妒酚浳宓郾炯o》:“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睆埵毓?jié)正義:“宮即室也?!盵16]
深淵,《尚書·湯誥》:“慄慄危懼,若將隕于深淵。”[2]《說文》:“深,深水也?!盵11]《說文》:“淵,回水也。”“淵”由“回水”引申為“深水”。[11]《小爾雅》:“淵,深也?!盵17]《集韻》:“淵,亦深也。”[15]
賢材(才),《尚書·一德》:“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盵2]《說文》:“賢,多才也。”[11]《論語》:“舉賢才?!盵8]按:賢亦材也。
垣墻,《尚書·廢誓》:“無敢寇攘,逾垣墻?!盵2]《說文》:“垣,墻也?!盵11]《說文》:“墻,垣蔽也?!盵11]《說文解字注》:“垣,墻也。此云垣,墻也?!盵13]
(三)動詞性同義連用
啟迪,《尚書·太甲》:“旁求俊彥,啟迪后人?!盵2]《說文》:“啟,開也?!盵11]《說文》:“迪,道也?!盵11]
殺戮,《尚書·泰誓》:“作威,殺戮?!盵2]《說文》:“殺,戮也。”《說文》:“戮,殺也。”《說文解字注》:“殺,戮也。戮、殺也。”[13]
播種,《尚書·呂刑》:“稷降播種,農(nóng)殖嘉谷?!盵2]《說文》:“播,種也?!盵11]《詩經(jīng)·周頌》:“播厥百谷,實函斯活?!编嵐{:“播,猶種也。”
夾介,《尚書·多方篇》:“爾易不夾介又我周王?!盵2]俞樾曰:“夾、介、一義也?!兑磺薪?jīng)音義》引《倉領(lǐng)》曰:夾,輔也?!稜栄裴屧b》曰:介,助也。夾介,猶言輔助,《枚傳》以為‘近大見治于我周王,則不辭矣?!庇帧⒂肿x若艾,《爾雅·釋話》:“相也”。夾、介、又三字同義,《枚傳》不知“夾介又”為同義連文,所以解釋錯了。[6]
哀矜,《尚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2]按:哀矜,哀憐、憐憫、憐惜也?!缎栄拧罚骸榜妫б?。”《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見人之厄則矜之?!盵18]注:“矜,閔也?!薄墩f文》:“哀,閔也?!盵11]《方言》:“憮,矜,悼,憐,哀也。齊魯之間曰矜,陳楚之間曰悼,自楚之北郊曰憮,秦晉之間或曰矜,或曰悼?!盵19]《說文解字約注》:”哀,閔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閔?!薄墩撜Z·子張》:“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注曰:哀矜,哀憐、憐憫也。[8]
涂塈,《尚書·梓材》:“既勤垣墉,惟其涂塈。傳曰:塈,《說文》云:“仰涂也?!薄稄V雅》云:“涂也?!闭x曰:其室言“涂塈”,塈亦涂也,總是以物涂之。[2]
威侮,《尚書·甘誓》:“有氏威侮五行?!盵2]《經(jīng)義述聞》:“威侮為蔑侮。蔑亦侮也,皆為輕慢也?!盵5]
陳修,《尚書·梓材》:“惟其陳修,為厥疆畎?!盵2]《經(jīng)義述聞》:“解者訓‘陳’為‘列’,不知‘陳’、‘修’,皆治也?!盵5]按:陳修為同義連文。
弱孤,《尚書·盤庚》:“無弱孤有幼?!盵2]《經(jīng)義述聞》:“解者以孤有幼連讀。猶言弱寡,皆輕忽之義也?!盵5]
暝眩,《尚書·說命上》:“若藥弗暝眩,厥疾弗?!盵2]暝亦眩也?!斗窖浴罚骸胺诧嬎幎緰|齊海岱之間或謂之暝,或謂之眩?!盵23]
肆矜,《尚書·多士》:“予惟率肆矜爾。”[2]肆亦矜也。《經(jīng)義述聞》:“肆,緩也。緩爾之罪,矜爾之愚。義相近也?!盵5]
違怨,《尚書·無逸》:“民否則厥心違怨?!盵2]《經(jīng)義述聞》:“違亦怨也?!盵5]
昏棄,《尚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盵2]《經(jīng)義述聞》:“解者訓昏為亂。不知昏棄者。泯棄也。泯棄者蔑棄也。泯與棄義相近也?!盵5]
厎綏,《尚書·盤庚上》:“厎綏四方?!盵2]厎綏,平定,安定也。厎亦綏也?!稄V雅》:“綏,舒也?!蓖跄顚O《廣雅疏證》:“綏者,安之舒也?!盵20]
(四)虛詞連用
《尚書·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盵2]克亦堪也。
三、同義連文的作用
同義連文作為古代漢語中的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它對語言文字的研究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首先,利用同義連文有助于正確地訓釋詞義。詞有古義、今義、引申義等,人們在訓釋時往往有所混淆,常常望文生訓,因而造成了訓詁上的謬誤。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專著中都論述古人因不知同義連文而造成的訓釋錯誤。如《尚書·無逸》:“用咸和萬民。”正義曰:政事雖多,皆是為民,故言“咸”?!跋獭庇柦砸?。俞樾指出:咸、和,一義也?!跋獭弊x為“諴”?!墩f文》:“諴,和也?!毕毯图粗P和。[6]
其次,利用同義連文有助于正確認識古書中的句讀。古人在標注古書句讀時往往有訛誤,通過同義連文可以改正古書句讀的錯誤。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四“語詞復用例”中有“《禮記·曾子問篇》:‘以此若義也?!编嵕x‘以此’為句,‘若義也’為句。”鄭君不懂此若”為同義連文,因而“失其讀”。[6]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一云:“以,猶謂也?!本矶衷疲骸盀?,曰也”。又“家大人曰:`為,猶謂也?!盵21]“曰以為”是三字同義連文,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是一個詞,不可拆開。
最后,利用同義連文有助于文獻的??薄9诺湮墨I中常有錯字和衍字,在??睍r,可以運用同義連文加以改正?!盾髯印と逍А罚骸按巳袅x信乎人矣?!庇衢兄^:今本“若”用作“君”,誤?!按巳簟笔峭x連文,“若”寫作“君”,乃“不達古書用助語”所致也。[6[4]
從以上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同義連文對于閱讀、???、訓釋古書都有著重要作用。
四、結(jié)語
終上所述,我們從同義連文的性質(zhì)、類型、作用等方面對《尚書》中的同義連文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同義連文是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語言現(xiàn)象,《尚書》中的同義連文則體現(xiàn)了漢語字、詞發(fā)展的重要特點?!渡袝纷鳛槲覈钤绲囊徊繗v史文獻匯編,研究其同義連文現(xiàn)象,也為學者研究之后古籍中的同義連文提供重要的參考。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同義連用現(xiàn)象,對于漢語的詞匯、訓詁及語言發(fā)展特點的研究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學勤.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顧炎武.日知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王念孫.讀書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4]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5]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7]陳奇酞校注.韓非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韋昭注.國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管錫華譯注.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張揖.廣雅[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4]陳彭年.宋本廣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15]顧野王.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6]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2
[17]胡承珙.小爾雅義證[M].黃山書社,2011
[18]黃銘.春秋公羊傳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9]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0]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1]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2]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9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