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出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的人學視野》《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青年獎、明遠教育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3項)。
有教育必有教師,教師是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他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可以稱為“老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師”作為一個稱呼,多是尊稱,指那些值得學習的人。日常生活中被尊稱為“老師”的,沒有嚴格的標準規(guī)定。但學校教育中對教師的標準有要求,且隨著國家對教師的重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程度提高,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的專業(yè)要求,既與對教育的認識有關,也與國家特定時期的教育發(fā)展有關。
回顧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能力。之所以對教師提出知識的要求,在理念上認為,教育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因此,教師必須有知識,才能勝任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對教師的要求主要是知識,尤其是所教學科的知識。知識本位的教師出現的一個原因,是因教師數量不足,彼時只要能夠滿足教書的要求,就可以做教師了。隨著教師數量匱乏問題的解決,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教什么”的知識,還必須具有“怎么教”的能力,教師的能力正在從“教授”轉向“指導”。正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指出的:“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表現在傳遞現成的結論,而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激勵學生思考上;教師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①。正是這種認識,教師更加關注“怎么教”的教育學知識和教育能力,教育見習、實習和微格教學在教師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視。
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注重教師知識與教學能力的發(fā)展,但它也使教學淪為“沒有人”參與的技術化行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因此走上了技術型專業(yè)化的路徑。它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高效地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效能。但從根本上說,知識和能力并不能最終促成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因為教育不是技術,教師職業(yè)也不是技術型職業(yè),技術化不足以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據,無法支撐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伴隨著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已經不局限于掌握學科知識和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而在于真正具備從事教育的素質,這就是教師的人格。人格化的教師,既是教育本真的要求,也是時代對教師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教育本真的反映。教育不等于教學,更不等于知識傳授。教育面向人的精神世界,以提升精神境界為目的。因而,教育在本質上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是充滿人文性的活動,不是技術化的操作活動。作為育人活動,要影響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就需要教師擁有境界高尚、內涵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對于教師從事教育工作而言,理念比技術重要,人格比知識重要。人格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標志。沒有人格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殘缺的、缺少靈魂的。教師的人格不只是道德層面對教育事業(yè)的愛,更是教師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生命自覺,對教育的摯愛。
第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在多個場合都強調教師人格的重要性。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他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雹?2014年教師節(jié),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他要求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②。
第三,人格化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職業(yè)的堅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運用,改變了教育的方式,拓展了學習空間。有人擔心學校會消失,教師職業(yè)會消亡。我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取代教師對知識的講解等一些重復性腦力勞動,但人工智能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情感的交流。因為智能機器不具備社會屬性,不具備心理屬性。人工智能帶給教師的要求不是掌握智能技術,而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因為智能化學習,缺少情感交流,必然帶來情感缺失。這時,教師作為情感交流者和人格影響者,其作用會更加明顯。人工智能時代,情感性師生關系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
人格化不是否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對教師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和能力上,應該更加需要重視教師的人格,把涵養(yǎng)人格放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首位,像重視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一樣,重視教師人格的培育。
編輯 _ 李剛剛? ? ? ?配圖 _ 陳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