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淑琴
摘 要:為適應國家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新課程標準增加了技術與工程的內(nèi)容。做思融合是小學科學技術與工程教學的原點和歸宿。從分析在技術工程領域“做”與“思”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論述小學科學如何做到以思導做、以做促思、做思融合的有效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技術工程;以思導做;以做促思
在技術與工程的課堂中,做與思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做”體現(xiàn)的是科學探究中的實踐能力,“思”體現(xiàn)的是科學探究中的思維能力。而做思融合就是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既關注做的過程,又注重思的發(fā)展,實現(xiàn)做與思的有效融合,才能讓學生高效地學習有趣的科學知識,有效地發(fā)展科學思維,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一、現(xiàn)階段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輕“思”重“做”
在技術與工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集中精力于放手無序的“做”,而忽視了邏輯嚴密的“思”。很多教師將該課程上成制作課,大量的時間常常被安排用于學生的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也常常局限于操作過程中簡單的工藝、材料或工具的選擇,只關注實驗現(xiàn)象,缺少對實驗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的探究和實驗后的思考總結。
(二)輕“做”重“思”
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課程,其對應的制作或實驗所需要的前期準備要求較高,包括材料的選擇、具體方案的確定、安全預案的部署、學生的分工安排等。為了追求簡單、安全的課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只讓學生看操作視頻、只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而忽視了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做”的情況,從而使學生的“思”失去來自動手實踐方面的依托,增加學生掌握相關科學知識的難度,違背技術與工程課程的出發(fā)點。而這些問題,只有良好的教學策略,做到做思融合、以做促思,才能有效解決。
二、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
(一)做前思,以思導做
喜歡動手做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特點。然而在動手之前,要先讓學生思考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要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做”。這是做的前提,只有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做,才能使他們明白的“做”而不是亂做、盲目做。其次,要讓學生思考“做什么?”,明確做的目的,這是做的基礎。最后,要讓學生思考“怎么做”,這是做的保障。“怎么做”涉及制作的材料、步驟、方法、注意事項,只有思考到這些問題,學生才能夠更順利地進行方案的設計。例如,在粵教版二年級下冊《噴氣小車》這一課中,我設計了“大力士吹氣球的游戲”的學習情境,先拿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氣球,請一個“大力士”幫忙吹氣。我接過氣球時,故意將手一松,氣球飛走了。學生哈哈大笑,上課的氛圍變得輕松了。我指著氣球問學生:“這個氣球為什么沒飛走呢?”學生很快就交流起來了:“有氣才能使氣球噴起來。”我進一步追問學生:“如果把氣球裝在玩具小車上,然后吹氣放氣,可能會怎樣呢?”學生熱火朝天地交流起來:“可能會飛走”“太重了可能動不了”……這樣的討論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做的必要性。接著我進一步引導:“要制作噴氣小車,我們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呢?你覺得應該怎么做呢?”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引導學生設計制作方案,保障后面做的有效開展。
(二)做中思——做思共生
做的能力培養(yǎng)有助于開發(fā)學生思的功能。做是思之源,也是思之本。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紙陀螺》這節(jié)課,根據(jù)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和學生設計制作的方案后,讓學生動手轉一轉。轉了幾次后,很多學生的紙陀螺轉不了了。什么原因呢?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竹簽和圓片的連接處松了。接著,教師引導思考:“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學生說可用膠布粘一下,有的說再加一個圓片……教師繼續(xù)引導:“你們想的辦法可不可行,課后可以自己試一試。老師的用了很久都沒有松?!贝藭r,學生好奇地瞪大眼睛。教師: “老師的圓片上下都套著塑料小圓片,塑料有彈性,這樣我們就能夠把圓片固定住?!睂W生也迫不及待地用塑料圓片加固。制作完之后,讓學生比一比,誰的陀螺轉得久。通過驗證,讓學生再做一個能夠轉得更久的陀螺。這樣,學生邊思邊做,達到了做思融合的效果。
(三)做后思——以做促思
通過不斷的“做后思”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科學模型,培養(yǎng)學生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設計與制作簡易的肺活量計》這課,學生制作后嘗試測量,并讓學生說說測量時出現(xiàn)哪些問題,有沒有解決?如有的小組出現(xiàn)先將軟管插入瓶中,瓶子倒扣時有一部分水流出來造成測量不準確。學生的解決辦法:(1)用最后刻度減去初始刻度。(2)先不插入軟管倒扣時先用手掌心封住瓶口,瓶口移到水槽的水中后再將手慢慢抽出來,再插入軟管。通過做后思,學生不斷地改進方案、修改方案、完善方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需要注重“做”與“思”的關系,做到“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通過“以思導做”“以做促思”“做思共生”,讓學生在動手制作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技術工程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顧長明.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理想課態(tài)[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