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1?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這是婦孺皆知的道理,但要真正領悟并體現(xiàn)在言行之中卻并不容易,需要一些人生經歷。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現(xiàn)實處境不同,看重或在意的事情就會不同。有的事你覺得無關緊要,而有人會很在乎;即使都在乎的事,各人的尺度也不盡相同。大概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甚至“他人就是地獄”之說,也才會有“知音難覓”的慨嘆。人與人之間從來都是相互的。朋友相處,除了情趣相投之外,既需要注意照顧別人的感受,又要有包容與善意的理解。不過,不論何種關系,處得來就處,處不來就可以相忘于江湖。如是便好。
2?
“我們跟有些國家很大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命最重要!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這是鐘南山院士在2020年的《開學第一課》演講中的原話。我悉心探索與研習生命教育,我認同“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這一觀點,但如果我們的觀念不能得以拓展與深化,這個觀點就是沒有高度的。所謂“人的命”,即人的自然生命,說得再通俗易懂點就是人的肉身。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精神追求中,如果沒有比肉體生命更高層次的東西,那不過是行尸走肉?!皻⑸沓扇省⑸嵘×x”之所以被仁人志士所推崇,就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的高度?!叭藱唷笔莾群浅XS富的概念,如果人們對它的理解只停留在“生存權”這個層次,那不僅不利于社會文明的進步,相反,這個權利也很難保住。
3?
我看到這樣一段話:“無論是生存還是生活,婚姻還是愛情,工作還是閑暇,愛還是恨,醉還是醒,動還是靜,沒有靈魂的參與,都索然無味……”乍一看,這樣的表達雋永而深邃,但一細想,就有個問題:究竟什么是“靈魂”?當然,人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立身行事的準則”,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高尚的理想、目標與追求”,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終極價值”與“終極關懷”。沒有對核心概念給予明確界定的表達很容易被視為某人擁有“獨家解釋權”,或者隨便讀者認定的一種解釋。這兩種情況都不妙:前者近似于詭辯,后者容易淪為各取所需的幌子。類似上面的表達很多,不可輕信。
4?
這學期我有兩門課,這也是近二十年來我上課最多的一個學期。我計劃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滲透“四個自覺”。第一個是“生命自覺”:人,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僅要保全與呵護自然生命,更要發(fā)展其社會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所有人都有一個生命姿態(tài)的問題,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最美的生命姿態(tài)。我推崇將“敬畏與謙恭、獨立與傲岸”進行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姿態(tài)。第二個是“方法論的自覺”: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思所想要符合現(xiàn)代方法論的精神,而這最核心的是包括理性精神在內的科學精神。第三個是“正當性的自覺”:自覺地審視一切習俗、規(guī)則、制度等所基于的價值觀的正當性。第四個是“言說的自覺”:清楚所使用的每一個詞所要表達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自覺檢視每一個表達背后所依持的立場。這“四個自覺”是人成長為一個文明人所必須具備的。
5?
教師節(jié),一個老教師祈愿:教師要“學而不厭”。我表示認同和贊賞。只有這樣,那些充滿思想張力的文字,才可能讓人的心頭始終有一泓智慧的清泉汩汩流淌。教師要“誨人不倦”,這除了需要耐心、仁愛之心外,還需要豐富的學識、睿智的頭腦。教師不能成為教科書的傳聲筒,不能停留在鸚鵡學舌的水平,他要能直抒胸臆,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6?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人的世界”,幾乎沒有例外。每一個人都構成了他人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人們如何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影響著身邊人的心情,進而影響其態(tài)度與反應。人與人的關系就像多米諾骨牌。我深信有見識的人一定會認同這一觀點:生活在文明程度高的人群之中遠比生活在文明程度低的人群之中感覺會好很多。因為文明程度高的人謙恭有禮、樂于關心與幫助別人,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應有的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感、價值感、安全感都會更好……這也是我不遺余力地宣揚要建設好社會的原因。當學生遇見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睿智儒雅的老師,當老師看到有教養(yǎng)、有求知欲、專心致志的學生;當民眾見到公正廉潔、勤勉敬業(yè)的官員,當官員接觸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公民……我們每一個人對生活、對社會、對這個國家、對整個人類都會更加熱愛。
7?
“我們窮極一生追求的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就在當下:眼中景,身邊人,盤中餐?!边@話乍一看不錯:眼中景,代表著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而且有審美情趣;身邊人,代表著高品質的親密關系;盤中餐,代表著衣食無憂。但這可能只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形象,只是一個發(fā)展程度不高的與“公民”相對的“私民”。很久以來,人類有一種潛在的傾向:忽略人的精神生命,無視或矮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應當有的精神高度。以上講的三個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作為文明人,還是要講點社會責任與精神追求的。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