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音樂,是一種最具有情感性的藝術。她能誘發(fā)人的想象力,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意識與創(chuàng)造行為,觸發(fā)人各種思維的自由聯想,直接參與和完善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具有對人進行無意識感化的作用。
一、音樂,作為一種聽覺音響的藝術,是一種最具有情感性的藝術。因此在人心理能力機制中,她屬于“知、情、意”中“情”的一部分。“動之以情”,人在聆聽或演唱、演奏音樂時,就是使自己進入與音樂情緒同步發(fā)展的狀態(tài),因此在世間萬物中,感人心者莫過于音樂。正如黑格爾所說:“在音樂中,人可以把內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如果我們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作一種靈魂的解放,和擺脫一切壓抑和限制的過程,那么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了。”因此我們可以說,音樂心理從本質上說,是使人的整體心理結構處于自覺、自主與自由的發(fā)展狀態(tài)。
二、音樂,作為誘發(fā)人想象力的藝術,它的價值在于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意識與創(chuàng)造行為。不僅音樂的存在緊緊依賴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音樂的價值也在于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首先,音樂并不讓我們接受觀念和知識。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感覺去把握音樂,否則音樂毫無意義。當音樂在我們耳邊響起時,音樂和我們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它像一位朋友一樣向我們傾訴,使我們有可能引起共鳴,體驗自己的內心。因此,音樂首先讓我們感覺到了自己。當然,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音樂文化已高度發(fā)展,音樂音響的手段也極大地豐富。因此,缺乏音樂熏陶的人,要欣賞豐富而復雜的音樂,體會音樂中細膩的情緒變化,是有一定困難的。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說:“對于非音樂耳朵來說,再好的音樂也沒有意義。”
三、音樂,作為非語義性的藝術,觸發(fā)人各種思維的自由聯想,直接參與和完善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非音樂的狀態(tài)中,人們的行為和思想都受到各種指令性信號的制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所說的“理性思維定式”的制約。縱然我們有著與這些執(zhí)行信息不通的感受,也會受到壓抑,偶有情感的沖突,由于難于現實生活的理性獲得平衡而無法產生新的認識。而當人進入音樂狀態(tài)時,人對生活認知的獨特感受,由于音樂非語義性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而紛紛被解放出來,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中。由于這些活躍的感覺并不導致直接的意識和行為,音樂為人與現實生活的矛盾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緩沖地帶,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高度統一起來,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放出獨特的光彩。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并不是毫無變化地,刻板地按照環(huán)境給予他的強制性指令去生活,他的存在意義恰恰在于他充分感受自己與現實的矛盾,他能運用自己獨特的存在經驗去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這些指令,使客觀世界得到改造和發(fā)展,否則人就等同于一架機器,而音樂思維正有助于人的這種創(chuàng)造意識和行為。并且在一定意義上講,音樂還是人的創(chuàng)造意識的一種動力。達爾文的親身體會,是一個很說明問題的例子。他在比較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喜愛音樂藝術與不喜愛音樂藝術兩個階段所產生的變化時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另一部分的能力——能夠產生更高級的意識狀態(tài)的那部分能力的衰退。我在想,一個具有比我更高級和更為全面統一的意識的人是斷然不會像我現在這樣的。假如我能夠再活一次,我一定要給自己規(guī)定這樣一個原則:一個星期之內一定要抽出一定時間去讀詩和聽音樂。只有這樣,我那業(yè)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續(xù)不斷的使用中保持下來。事實上,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會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币虼耍瑥囊环矫婵?,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說的“成于樂”,可見音樂心理,又是人整體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動力。
四、音樂,作為具有強烈情緒感染力的藝術,具有對人進行無意識的感化作用。因此,音樂必須與良好的德育、智育結合起來。音樂的這種無意識的感化作用,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可依附性、愉悅性和潛隱性。音樂可依附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當音樂與高尚的理想情操結合起來時,它能美化和凈化人的靈魂。音樂可以是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共產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肥沃土壤和良好溫床。但當音樂作為宣揚頹廢的人類文明糟粕的手段時,又有可能毒化人的心境,敗壞人的思想意識。當音樂心理與各種意識結合時,音樂可能作為強化各種意識的有利因素。
五、音樂,是人類極其豐富的情感精神的藝術寶庫,不同音樂的不同情感形態(tài)和不同的精神氣質,通過不同的方式和層次,作用于人的精神。從根本上說,音樂是非語義性的,非語義性的音樂,屬于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但不同類型的音樂,對人的精神具有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輕音樂由其明快的節(jié)奏,通俗的旋律使人產生輕松愉快的情緒,由很強的娛樂功能。這一類音樂一般音響結構不太復雜,節(jié)拍感強,易與人本能的節(jié)律產生共鳴,因此容易被接受,但不觸發(fā)人更深刻的感受與思索。聽這一類音樂,身心能得到休息,有如觀賞輕快的舞步。而嚴肅音樂,尤其是交響音樂,它的音響結構要復雜的多,音樂在各方面有較大的展開,有強烈的情緒變化,高潮由多種因素積累鋪墊而成,有的音樂主題,本身既包含了相互沖突對比的因素,這類音樂觸動人更深層次的情感,引發(fā)人更深刻的思索和更高層次的情感升華。但這一類音樂由于其音樂結構的復雜性,在欣賞過程中必須加以輔導。不同的音樂,產生不同的音樂心理,作用于人整體心理結構中不同的情感層次。
通過音樂對人心理發(fā)展的作用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音樂可以培養(yǎng)出人的主體意識和審美情感,激發(fā)人自覺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讓人心理結構中的“知、情、意”得到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外國音樂史》朱敬修主編 河南大學出版社
《音樂美學》 邵桂蘭主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山東省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文化館 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