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
潘之恒(1556-1622),安徽歙縣人,明代戲曲評論家、詩人和史地學(xué)家,長期生活在蘇州、南京等地,恣情山水,所過必錄。他游歷蘇州太湖山水后,發(fā)現(xiàn)“太湖之石名天下,而泉獨(dú)無聞焉”,遂寫就《太湖泉志》。
《太湖泉志》,采用條目式,記述了太湖蘇州區(qū)域十五眼泉,其中五泉位于東山,被稱為東山的五大古泉,海眼泉即是其一。
海眼泉,《太湖泉志》載:“山頂有巨石,上有二穴,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測?!贝巳獌裳íq如一雙眼睛,晶瑩剔透,深不可測?!昂Q邸保侵复蠛5难劬??抑或通海的泉眼?還是說泉源遠(yuǎn)在海底,泉口近在眼前呢? 這富含詩情畫意的泉名,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先來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
清東山翁巷人翁旭《海眼吟》詩云:“云蒸怪石天半移,豐圻峻陂尤稱奇。石端雙穴名海眼,古苔斑剝?nèi)缱鹨汀0巳f由旬深莫測,相傳通達(dá)蛟龍國??v遇旱乾泉不枯,此眼天開豈人力。”在翁旭筆下的海眼泉,狀如尊彝(古代的一種酒器),深達(dá)蛟龍國,無論天氣怎么干旱,泉水都不會干涸,實(shí)乃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清代東山詩人吳曾《海眼泉》詩云:“深沼一勺碧淵淵,誰鑿坤輿著底穿。定是水源通萬里,故教峰頂出雙泉。”吳曾說海眼泉底都被鑿穿了,泉源肯定是通至萬里之外,不然怎么在山頂還能出雙泉呢。清葉松《詠海眼泉濤》亦云:“山半開松逕,行人過可捫。千層通海脈,兩穴倚云根。”他說泉源通海,而泉口倚著云根,更是將海眼泉的高奇和深遠(yuǎn)描繪到了極致。海眼泉,在詩人的筆下,實(shí)是無比的神奇,令人很想一探究竟。
清《具區(qū)志》記載:“海眼泉,在豐圻山頂石上,……王文恪公題詩尚存?!蓖跷你」疵鞔髮W(xué)士王鏊。《具區(qū)志》作者稱王鏊曾為海眼泉題詩。清金友理《太湖備考》記載:“海眼泉……王文恪公立碣尚存?!边@里說王鏊還為海眼泉立過石碑??上?,王鏊筆下的海眼泉是個(gè)啥樣子,已無從查知。民國時(shí)期東山人許明煦《莫厘游志》記載:“從豐圻南行,訪海眼泉于山坡,大石之上,有上下兩孔,宛如人目,孔內(nèi)清泉涓涓,冬夏不涸,深約尺余,為東山五大名泉之一。王鏊題‘海眼于其上,字跡模糊,隱約可辨。”許明煦實(shí)地踏訪下的海眼泉,就在山坡上,只有“尺余”深,既不是高聳入云,也不是深不可測。或許之前并沒有人測過海眼泉的尺寸,至于說“海眼泉”泉名何人所取,也無資料記載。
豐圻為東山東北部伸入太湖的山嘴,與洞庭西山隔湖相望,中有余山島點(diǎn)綴兩山間太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豐圻探梅為東山古十景之一,豐圻觀湖為東山新八景之一。海眼泉,就位于豐圻山頂巨石上。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海眼泉被圍入私人地域,不再是葉松說的“行人過可捫”。泉旁的“松逕”也已變?yōu)閮?nèi)部的水泥路面,并建有“海眼亭”,亭內(nèi)有崔護(hù)書、時(shí)忠德刻的“海眼碑”(其實(shí)是個(gè)墓碑記)。
今之海眼泉,在泉穴左下側(cè)依稀可辯“海眼”題刻痕跡,應(yīng)為許明煦看到的王鏊所題“海眼”二字,但詩及碑無存。泉穴上方另有摩崖“海眼”,字跡清晰,何人所刻,無從考證。石上二穴,近似圓形,上大下小,口徑18、10厘米,深38、15厘米。
豐圻山還是那座山,海眼泉還是那個(gè)泉,只是多了一座日夜守護(hù)其旁的墓,只是少了一些前來探訪者的出入自由。2019年秋,東山久旱無雨,更是少有詩人來訪。“望穿秋水”的海眼,已是兩眼空空,似與“海脈”失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