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艷
快樂教學法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在課程教學中,應用快樂教學法訓練小學階段學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體育課程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快樂教學法,能夠使體育課程教學更加靈活,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诖?,本文探討了快樂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意義,并且提出了快樂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大綱以下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難以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一方面教師要考慮到安全第一的體育教育原則,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家長認為體育課程運動激烈,容易使學生受傷。這些問題都影響了教師的課程實施,導致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只是帶領學生進行放松,無法針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培養(yǎng)。而將快樂教學法應用于體育課程教學中,則為體育課程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使體育課程能夠更好的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意義。
1 快樂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1.1 有利于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反映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體育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既能夠強健自身的體魄,又能在體育精神的感染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體育運動觀念。而快樂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營造生動靈活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增強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 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實效性
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采用先進教學觀念和先進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因此,教師采用快樂體育教學方法,能夠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制定教學策略,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又吸引了學校的注意力,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了體育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1.3 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采用快樂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有效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能夠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教師通過贊賞學生或者與學生一起游戲運動,都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訴求對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另一方面能夠發(fā)現學生存在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從而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進一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2 快樂體育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 統(tǒng)一“玩”與“學”的關系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而快樂體育教學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習,但教師也要將學與玩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又能夠習得相應的體育技能,同時還能夠感受到體育精神,以這樣的方式才能夠使學生實現體育綜合素質的同步發(fā)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將游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并且將游戲應用于課前導入、課堂知識教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前組織學生玩丟手絹的游戲,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反應力。
2.2 實現體育教學生活化
體育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采用體育快樂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引進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激發(fā)對體育課程的情感共鳴,進而提高體育課程的實效性。例如,小學生每天都要排隊放學回家,而在這個排隊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發(fā)出相應的指令,讓學生在教室的指令下進行排隊,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更好的復習了體育課程的內容,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實踐自己所學的知識,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從而使得體育課程教學更加的靈活學生也能夠從主觀上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進而感受到體育課程的快樂。
2.3 教學方式游戲化
游戲化教學方式是體育快樂教學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游戲教學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夠在游戲化的課程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參與。在體育快樂教學法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游戲教學法進行適當的優(yōu)化,使之更加契合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游戲化的體育課程教學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籃球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當學生完成一階段的學習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友誼競賽,在這種趣味性的比賽中,也能夠使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中激發(fā)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3 結語
綜上所述,快樂體育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意義。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立足于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將快樂體育教學與小學體育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夠使快樂教學更好的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