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仁
摘 要:在高中體育課課堂教學中,女生的上課積極性不足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筆者希望能夠通過對女生上體育課怕苦、怕累背后深層原因的分析,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提高女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
關鍵詞:體育教育;高中女生
在高中體育課課堂教學中,女生的上課積極性明顯不如男生,對體育課態(tài)度不夠端正,當遇到一些訓練強度比較大的項目的時候,還沒開始訓練就打起了退堂鼓。相對于參與體育運動,她們更愿意在一旁觀看,甚至回教室去寫文化課的作業(yè)。在一些班級中,女生們往往不以獲得更好的成績?yōu)樽非?,反而以逃避體育課訓練為榮。不僅影響了自身的鍛煉效果,還嚴重影響了體育課學習風氣。
在傳統(tǒng)的觀念看來,女生這種對體育課缺乏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是因為她們怕苦、怕累、怕臟、嬌氣,但是筆者認為,女生既然在文化學科上付出的努力不亞于男生,便不應該先入為主地認為女生沒有學好體育課的毅力,怕苦、怕累、怕臟固然是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但只有深入探索背后的深層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筆者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現(xiàn)象的分析,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提高女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使體育課真正起到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普及體育精神的作用。
一、女生體育課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課堂實踐中,筆者認為,女生對體育課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生理因素
兩性之間存在生理的天然差異。隨著第二性征的發(fā)育,女性往往顯現(xiàn)出肌肉量比男生少,皮下脂肪增厚,體力和心肺功能偏弱等生理特點。這導致了高中女生在體能上弱于同齡的男生,當參加體育課上一些對心肺功能要求較高、運動強度較大的活動時,她們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出現(xiàn)頭暈、惡心等生理不適現(xiàn)象,造成恐懼和抗拒心理。
此外,女生月經(jīng)生理期的身心不適及對生理期不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也讓她們回避體育鍛煉。
(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固然是女生抗拒體育課的一大因素,但在體育課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女生明明可以完成更高標準的動作、更高強度的運動,但是卻顯得消極逃避,這并不能完全歸因為生理因素的限制。比如,她們時常傾向于夸大經(jīng)期帶來的身體不便,在剛開始運動的時候就作出敷衍了事的姿態(tài),并和同伴說我不行。這種“降低努力”“尋找借口”的行為,可以歸結為心理學中的“自我設限”現(xiàn)象。
自我設限由Jones 和 Serglas提出,是指在成就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崔月,2020)
Prapavessis 和 Grove(1998)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本身的自尊高低程度會影響其自我設限行為的表現(xiàn),低自尊的人相對于高自尊的人較容易表現(xiàn)出自我設限的行為。(孫超峰,2020)
孫超峰(202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高中、大學階段女生身體自尊水平普遍低于男生。
可見,女生的低身體自尊現(xiàn)象,是她們在體育課上出現(xiàn)“自我設限”的一大根源。因為社會文化對女性的外貌存在過分的苛求,對女性外貌羞辱更是屢見不鮮,她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體質水平、身體吸引力、運動能力等方面,和男生相比都更加缺乏自信。她們更多地羨慕別人的完美身材和運動能力,而身處運動環(huán)境中往往會感到不放松、不舒服。因而在體育課上,為了避免“出丑”帶來的自尊受傷,女生們往往會在言語和行動上都報以消極敷衍的態(tài)度,而這種對運動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又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身體自尊,造成惡性循環(huán)。
(三)社會文化因素
影響女生對體育課興趣的社會文化因素主要是性別刻板印象和因此產(chǎn)生的社會期待。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針對不同性別群體的簡單概括表征。常常表現(xiàn)為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白巖雪,2019)。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反映了人們頭腦中對兩性的僵化認識,并且通過社會期待,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和男生相比,女生在成長過程中,外形上,往往被灌輸追求片面的“苗條”,而不欣賞充滿活力的健美身材;性格上,往往被要求應“文靜、溫柔、順從”,較少被鼓勵展現(xiàn)出競爭性、對抗性的特質。比如,而以體育運動為主題的文化產(chǎn)品,如動漫、電影等,往往以男性為主角,女性常被塑造為在籃球場邊為心儀的男生加油吶喊的拉拉隊員。
而競爭性和對抗性是現(xiàn)代體育運動的重要特質,“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與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是相悖的,受到社會文化影響的女性也會因此認為擅長體育運動并不是必需的。
在這一社會文化指導下,家長往往要求女生“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很少有女生家長在身體素質方面對孩子提出要求,在男生從小鼓勵參加各類體育活動以彰顯“男子氣概”時,家長則會為女生選擇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的特長班。
在進入高中后,學生學業(yè)壓力加重,女生家長更是期待孩子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學習中,而忽略了對身體的鍛煉。
(四)教學環(huán)境因素
除了學生的因素之外,教學環(huán)境因素也影響了女生對于體育課的積極性,比如:
1.體育課課程設置更多地考慮男性的興趣愛好,比如有的學校要求不分性別都學足球,但是大部分女生對足球的興趣不大,不要說親自參與了,平時連觀看比賽的興趣都沒有,這自然提不起女生學習的熱情。而對于一些女生感興趣的項目,比如羽毛球等,一些學校又不開設課程,也沒有提供足夠的場地和器材,在物質環(huán)境上就已經(jīng)將女生拒之運動的門外。
2.部分體育教師在教授女生體育課時,沒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有些老師同樣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既然女生自己也喜靜不喜動,那不如放學生自由活動,隨便上上就行。還有一些老師沒有掌握青少年比較敏感的心理,教學態(tài)度過于嚴苛。處于這一成長階段的高中女生,往往比較害怕被人恥笑能力低下、缺乏身體吸引力,同時又渴望獨立。教師或許無心的責備有時卻會讓學生因此產(chǎn)生畏懼和逆反的心理。
二、女生體育課上課積極性不高問題的解決方案
高中女生體育課難上,并不僅僅是體育課堂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對女性體育重視不夠的一個縮影,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雖然不能徹底改變大環(huán)境,但是依然可以在教學中盡力扭轉這一風氣。
(一)端正教學態(tài)度,嚴格要求,鼓勵為主
作為教學的主導,體育教師首先應該端正教學態(tài)度,不因多數(shù)女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放棄嚴格要求,認為女生的體育課隨便上上就行;但是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教學方法,避免過于嚴苛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身體素質基礎不同,教師當以學生的進步為衡量準繩,而不僅僅是體測上的硬標準,在指出問題和提出要求的時候,更要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鼓勵學生大膽參與。
此外,教師還要努力建設融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教學氛圍。不少高中女生比較害羞,生怕在教師,尤其是異性教師面前表現(xiàn)不好,所以不敢大膽做動作。體育老師應該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獲取學生的信任,提高教學技巧,營造輕松幽默的體育課教學氛圍。
(二)普及正確的生理知識、健康常識
傳統(tǒng)體育課只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卻忽略了體育課作為基礎教育中唯一讓學生運用身體的課程,也應該承擔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學會保護、運用身體的職責。
例如,高中女生往往受到“經(jīng)期不能運動”的傳統(tǒng)錯誤觀念影響,在經(jīng)期不參加任何體育課上的運動。而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說,經(jīng)期進行適當?shù)腻憻挘粌H對身體沒有損害,還能緩解痛經(jīng)、心境低落等一系列的身心問題,教師應普及科學知識,消除學生不必要的顧慮,鼓勵其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體育課中來。
再如,高中生女生常常會因為對自己身材的不滿意,一味追求輕體重,而采用節(jié)食等不恰當?shù)臏p肥方法,損害身體健康。對于這一心態(tài),體育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向學生介紹如何通過健康的膳食結構和運動來實現(xiàn)身材健美的目標,如教學生如何計算BMI指數(shù),如何讀懂食品包裝上的營養(yǎng)成分表;給學生放映一些關于健康膳食和運動的科普類紀錄片。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自身修煉,保持良好的體型、積極的精神風貌,通過言傳身教,將終身運動的觀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明白,鍛煉身體和鍛煉頭腦一樣重要,只有擁有更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支持工作和學習。
(三)在教學中消除性別刻板印象
如上文所述,性別刻板印象是導致女生消極對待體育課的主要社會文化因素,性別刻板印象來自社會長期的潛移默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避免自己重復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對女生要求不用太高。在此基礎上,更要力求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讓在籃球場邊觀戰(zhàn)的女生,成為籃球場上的運動員。
張寶山,袁菲,徐靚鴿(2014)提出了基于圖式、自我、情境的三種性別刻板印象威脅的干預策略,具體措施包括:提供對困難額外歸因、提供角色榜樣、啟動積極身份特征、提供多重社會身份、鼓勵自我肯定、強調(diào)智力增長觀、訓練改變內(nèi)隱態(tài)度、改變個體所處任務情境。
根據(jù)這一干預措施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相對應的引導措施:
1.教師可選擇推薦一些關于女性運動員的文藝作品,例如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并和學生討論在影片中女主在摔跤比賽中戰(zhàn)勝男選手的情節(jié),幫助學生破除“女性運動能力不行”的刻板印象。在選擇教學影像資料時,也可以盡量選擇女性運動員做示范的資料片,而如果體育老師自身即是女性,更可以用自己的親身體會,給學生作出積極運動的榜樣。
2.鼓勵學生記錄自己的成績,加強自我肯定,讓學生關注自身個體的進步,削弱群體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消極影響。
3.避免對體育訓練采用單一的“能力考核”的表述方式,體育教師可以將課堂講述的重點放在學生可以學會技能、能夠提高身體素質上,而非僅僅是測試學生的能力強弱上。避免學生因為太過于關注“能力強弱”,而在心理上反而被“女生運動能力差”的觀念圈地為牢。
4.教師可以和學生開放地討論社會文化中對于女性“白幼瘦”審美的看法,傳播健康的審美觀念,鼓勵女生在充分接納自己現(xiàn)階段可能不甚完美的身體的前提下,追求積極的健康美。
(四)提供女生更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
韓依彤(2017)對高中女生體育學習興趣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羽毛球、乒乓球、體操(健身操)位列女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前三位,田徑、武術、足球在后三位,還有女生提出希望學習瑜伽、游泳等項目。這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觀察到的情況比較吻合,女生更愿意選擇非對抗類、能展現(xiàn)美與韻律感的運動,比較回避較為枯燥的田徑及武術套路和對抗性太強的足球。
高中生因為心理的發(fā)展,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自己身體的美、身體的吸引力,學校如能開展一些既能夠起到鍛煉效果,又能讓學生提高身體吸引力的體育課程,如體育舞蹈等,則不僅能夠吸引女生的興趣,同時也會對提高學生的身體自尊起到更加積極的效果。
因此,在體育教學項目的選擇方面,應該盡可能地多考慮到女生的興趣愛好,開設豐富、多元的體育課程,加強校園硬件設施和運動場地的建設,加強師資培養(yǎng)和引進,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
(五)對一些比較枯燥的體育項目,應注意教學方法,化枯燥為趣味,化難為易
體育課固然有一些可以玩得很有趣的項目,但是一些枯燥的項目也是繞不過去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女生普遍比較厭惡的田徑。
田徑是女生比較不喜歡的體育項目之一,但又是提高身體素質必需的體育項目。在體育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可以采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田徑訓練,比如,接力跑、障礙跑等。
田徑中,中長跑堪稱不少學生對體育課的“憎惡源頭”。對此,女生多存在恐懼心理,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一些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夠導致,另一方面也是出自心理上的抗拒,針對這種恐懼心理,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講策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
首先,體育教師應該改變對中長跑訓練的目的傾向,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中長跑往往是以結果、競技為導向的,在平時的體育課上,只作課前跑圈的簡單練習,訓練往往不成體系,而到了考試的時候,學生難免會感覺吃力,進而心生抗拒。而事實上,中長跑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將注意力放到對學生平時的訓練上來,放到提高身體素質上來。
然后,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傳統(tǒng)的體育課往往只關注少數(shù)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而忽視了讓大部分學生都體會到進步的成就感,這將加深學生的抗拒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考慮到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首先建立起積極的正反饋,建立“我也行”的觀念,然后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量。
其次,要注重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比如在中長跑中,正確的呼吸方法是堅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力求讓學生聽懂、學會,而不是任由學生采用不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
最后,要注重訓練的延續(xù)性,以中長跑為例,它并不像一些技巧類、體操類的項目一樣,每節(jié)課都能拿出新的技能點來吸引學生,它的技巧本身較為簡單,但是隨著運動者運動水平的提升和學生生理的日趨成熟,教師同樣應該為學生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比如逐漸增加的訓練強度,不同的跑步訓練方法等,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教學。此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個人成績紀錄,鼓勵學生和自己比,為自己的進步喝彩。
結語
筆者認為,女生體育課上課積極性不高,是個體生理、個體心理、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校園小環(huán)境四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體育老師不僅需要有微觀的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更需要有宏觀的性別觀念革新。只有在理解女性個體心理、尊重女性興趣選擇、重視女性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女生體育課難上的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參考文獻
[1]韓依彤.高中女生體育學習興趣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7,23.
[2]丁佳.高中女生體育課厭學心理分析及對策探討——以某縣高中為例[J].學校體育學,2018,33(8).
[3]孫超峰.不同學業(yè)階段體育鍛煉與身體自尊、整體自尊的關系[D].天津體育學院,2020.
[4]白巖雪.體育活動中女大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威脅效應消除的實驗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崔月.成敗情境下體育專業(yè)大學生自戀人格和自我肯定對自我設限影響的差異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0.
[6]張寶山,袁菲,徐靚鴿.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的消除: 干預策略及其展望[J].心理科學,201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