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杰
摘要:閱讀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載體。通過開發(fā)歷史閱讀相關的校本課程,為課堂教學提供服務,這是新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舉。圍繞提升歷史閱讀效率的目標,切實將課堂教學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緊密結合,定會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的愿望。
關鍵詞:課程研發(fā);閱讀功能;教材資源;實施閱讀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8-233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歷史教學中為實現(xiàn)學習目標,學生對歷史教科書和其他課外歷史讀物中相應歷史知識內(nèi)容進行閱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析綜合歷史知識,形成歷史閱讀能力,這一系列活動可統(tǒng)稱為歷史閱讀行動。課程開發(fā)一般包含分析課程的背景、制定課程的目標、確立課程的內(nèi)容、部署課程的實施和進行課程的評價等等幾個部分,本文側重從歷史閱讀行動課程開發(fā)的背景、內(nèi)容及實施談談個人看法。
一、發(fā)揮歷史閱讀的實際功能,為歷史閱讀行動課程研發(fā)提供內(nèi)在動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自我建構的。在歷史閱讀教學中,教師有責任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發(fā)掘閱讀的功能,讓學生去尋求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一)以閱讀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歷史本身具有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簡單敘述、枯燥乏味的課本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閱讀讓他們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關系,探求真相從而培養(yǎng)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
(二)以閱讀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結構
歷史課程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在閱讀教學中沒有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特征,就無法準確地獲取、識記、理解和運用有效信息,影響學習興趣和成績。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首先要從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結構基本特征抓起。
(三)以閱讀拓寬學生歷史閱讀視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外,將歷史課外閱讀引進歷史課堂。隨著網(wǎng)絡、多媒體等新信息平臺的出現(xiàn),歷史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樣。
二、發(fā)掘豐富的教材閱讀資源,為歷史閱讀行動課程設置找尋詳盡內(nèi)容
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動’起來,歷史課就‘活’起來。歷史教師首先要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材料,積極開發(fā)并巧用教學資源。歷史教科書是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還包括文字資源、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
1.圖書、報刊資源是常見易獲的教學資源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圖書館資料如中學生歷史刊物、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讀物,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或摘錄。報刊方面,除普遍訂閱的日報與歷史專業(yè)報刊外,《文萃報》、《文史博覽》等對歷史教學很有幫助。
2.鄉(xiāng)土、社區(qū)資源是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學資源
歷史教師應當隨時隨地地發(fā)現(xiàn)和利用社區(qū)中的鄉(xiāng)土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歷史教育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
3.信息、網(wǎng)絡資源是豐富而又便捷的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歷史教學很有幫助的網(wǎng)站有許多,其中尤以中學歷史教學網(wǎng)、歷史高考網(wǎng)等網(wǎng)站為佳。
除上述的四類資源外,還有一些諸如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蘊涵豐富歷史內(nèi)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三、啟動閱讀行動的具體方案,為歷史閱讀行動課程實施安排操作步驟
(一)課前閱讀,力求打好基礎
1.教師提出具體閱讀提綱。講授新知識前,要求學生先閱讀教科書中的有關內(nèi)容,使學生能抓住重點閱讀 ,而且每次讀有所得,增加預習興趣。提綱的內(nèi)容要反映講課的重點或難點。
2.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學生在課前按照教師布置的范圍閱讀教材,其目的在于達到聽課時的預習性心理狀態(tài),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礎。帶著問題閱讀發(fā)現(xiàn)新問題,以便帶著問題去聽課。學生可以記些筆記,主要是閱讀教材時有疑問的地方。
(二)課內(nèi)閱讀,構建知識體系
1.理清結構,讀全課本
新學年導言課上,可以把“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列為教學重點,使學生有較深刻的認識。講授新課時,結合教材內(nèi)容設計認知知識結構特征的閱讀訓練;布置習題和講評習題時也強調(diào)運用知識結構特征。考試前要求學生運用知識結構特征復習;考試中要求學生運用知識結構特征讀題、審題、解題;考試后教師結合知識結構特征講評。
2.咬文嚼字,讀準課本
(1)準確理解知識點。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了。教學中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易混詞,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2)切實抓住知識重點。教材中的關鍵詞在課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教學中可以采用重讀關鍵詞的方法,暗示學生要抓住這些知識的重點,或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對關鍵詞畫上點、線、圈、勾等著重號,或用彩色筆加以突出。
3.前后聯(lián)系,讀透課本
(1)吃透知識點?,F(xiàn)行歷史課教材編寫體例分為四部分:課前提示、正文、插圖、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閱讀時既要區(qū)別不同的作用,又要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既可使學生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把知識點吃透。
(2)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講述新課應盡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復習舊課應引導學生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這能使學生建立起知識網(wǎng)絡,便于記憶。
4.歸納整理,讀薄課本
(1)指導學生學會概括知識。概括段落大意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該段的段落大意或觀點。有時要求學生自己用精練的詞句概括出來。
(2)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圖表。每個學科和單元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圖表,把“厚書”變成“薄書”,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整理能力和學習、記憶方法。
(三)課外閱讀,提高思維能力
多媒體技術普及下,有些課堂沒有明確的線索和貫通意識??朔R分散的弊端,需要教師有一種會通意識,找到歷史發(fā)展邏輯脈絡,把歷史邏輯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密切地結合。
教育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睔v史課閱讀教學制定優(yōu)化閱讀行動的策略,研發(fā)歷史閱讀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是新課改對每一位歷史教師提出的要求。只有樹立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成為歷史閱讀的主人,歷史教學定會走向新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