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萌
當前隨著國家新課程的改革,中職院校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開展發(fā)展性評價舉措,這一新舉措的實施,對于中職院校體育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有待我們探討和解決。本文通過列舉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索具體解決策略,并提出實施建議,以期為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新課標下,中職體育教學開展發(fā)展性評價是依據(jù)中職體育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客觀判斷的活動,教學評價內容涵蓋了體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內容,客觀合理的評價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完善學習過程,教學發(fā)展性評價措施具有導向作用,對于今后體育教學的繼續(xù)開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1 當前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中職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效果差強人意。體育教學評價是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國許多中職院校體育教學對體育評價不甚重視。體育課堂教學中主要是教師針對教學狀況進行測試,學生及其他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造成評價結果學生不滿意。另外,由于教學評價目標存在偏頗,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時往往按照自己喜好對體育教師開展評價,造成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公正性。教師對學生評價時也多偏向于成績,不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師生評價浮于表面,造成體育教學評價效果無法真實展現(xiàn)。
(2)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和前沿性。中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評價方法過于單一,開展體育教學評價時,過分注重以分數(shù)等量化形式作為判斷學生學期綜合學習成果的標準,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團結合作和意志品質等因素,使得這一評價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此外,由于學生自身身體條件限制,比如會有天生體育素質不高的學生,教師仍然采用統(tǒng)一標準評價難免過于籠統(tǒng),一定程度打擊了學生的學習體育熱情,不利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3)多元評價過于形式主義。中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中,發(fā)展性評價從之前教師單一評價擴展為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qū)等多元化主體,促使評價更具全面性。然而部分教師在運用發(fā)展性評價過程中,一味追求多元主體作用,將體育教學的所有內容都進行多元主體評價,導致參與教學評價現(xiàn)象混亂,缺乏統(tǒng)一標準管理,比如教師教授學生前滾翻,將某段教學視頻放到家長微信群,鼓勵大家共同參與評價,由于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造成評價結果相差甚遠,耗時費力,極大地影響了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2 中職體育教學中發(fā)展性評價實施建議
(1)創(chuàng)新評價理念,加強評價管理。中職院校需要創(chuàng)新評價理念,提高評價管理。首先,中職院校需要積極借鑒同類院校先進評價理念,深入領會評價實質,在體育教學改革大綱指導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向個性化和多元化發(fā)展,可以聘請同類院校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到校進行培訓和指導。其次,中職院校進行發(fā)展性評價時,要注重完善評價措施,實行制度化管理,可以將課后隨堂小測試指定為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固定開展,還要在評價中注重程序性,評價環(huán)節(jié)需要保持公正透明,促進師生互相了解,有利于改善教學氛圍,提升教學效率。
(2)評價方法要多樣化。教師體育教學評價中可以設置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對學生體育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習任務、課堂表現(xiàn)、部分項目測試、課堂考勤等內容,終結性評價包括指定測試、開放性測試和試卷測試等內容。此外,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體育活動時,從學生操作技巧和細節(jié)等方面觀察學生學習態(tài)度。最后,進行體育理論與技能考試評價。具體可以實行試卷考查、隨堂測評,考查學生對某一體育項目的掌握情況,分別計算出學習態(tài)度分、學習過程分和技能考試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身情況。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教師首先需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中職院校開展體育教學的目標是要提升學生體育觀念與水平,包括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過去教師是體育學習評價主體,而對于學生情感、社會參與能力,學生自己認識較為不清晰。因此在教學評價中,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具體教學中可以進行隨堂評價,讓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比如自己打籃球時為什么接不到球、反應慢等問題,學生通過反思這些問題,能夠更加明確體育課程內容,掌握體育學習的基本功。
3 結束語
中職院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發(fā)展性評價是一項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教學中構建發(fā)展性評價基本步驟和原則,不僅要注重開發(fā)多元化評價方式,還要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抓住體育課程靈活性較強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促使學生清楚認識自身不足之處,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進而促進中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會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