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琴
鄉(xiāng)村振興,教育要先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村的教育事業(yè)也迎來了發(fā)展的新機遇,同時,提高農村教學質量和育人理念也是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話題。而在農村學生中有著這樣一個群體,就是體育特長生,同時也是重體育、輕學習的“邊緣”學生,其中大多數(shù)體育特長生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為班主任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诖耍疚牧⒆愠踔邪嘀魅我暯?,對如何培養(yǎng)體育特長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展開了探究。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綜合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并行的新教育理念下,農村初中體育特長生也有了自己的個性發(fā)展目標。筆者所在的班級里有一些體育特長生,他們扭曲了素質教育育人發(fā)展方向,認為學好體育就可以保終身,表現(xiàn)出不良行為習慣,嚴重耽誤了自身的學習。為此,筆者以實踐引導教學為例,闡述了如何有效培養(yǎng)初中體育特長生良好行為習慣,并提出了有效策略。
1 加強體育特長生的思想道德培養(yǎng)
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是對體育特長生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思想是整個行動的靈魂和核心,支配著學生的所作所為。一直以來,體育特長生給學校的任課教師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大多數(shù)教師對這類學生的印象基本是:文化課成績差,在學校也不認真學習,時常違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在班上經常搗亂,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并且,他們中有部分學生甚至憑借體育特長生體格強壯有打架斗毆等嚴重違紀行為。所以,教師們對這一類學生都比較頭疼,難以管教。
針對上述情況,班主任教師應從體育特長生思想進行引導和培養(yǎng),對不良行為堅決制止,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從根本上來減少不良風氣的形成。首先,班主任教師要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文化課知識是未來步入社會,以及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其次,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代表班級的形象和榮譽,要有班集體意識。俗話說,治學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當體育特長生從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行為準則,養(yǎng)成嚴肅、嚴格、嚴謹?shù)男袨榱晳T,不僅能改變各位教師對他們的看法,也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其他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2 發(fā)揮隊長帶頭效用,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一個隊長在團隊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有了隊長,其他學生就有了主心骨,也會在隊長的帶領下形成團體意識,從而在完成體育特長生訓練基礎上,也能夠如期完成隊長制定的文化課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并在此過程中不斷養(yǎng)成和提升良好行為習慣。
首先,班主任教師可以針對體育特長生學生實際情況,選擇一名體育特長生和學習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班級體育特長生的隊長,當然這名隊長也要獲得大家的認可與信賴。其次,發(fā)揮隊長作用,讓隊長引領體育特長生們一起制定體育特長生訓練任務以及文化課的學習計劃和目標。這樣班主任教師的工作壓力會得到緩解,以學生管理學生為教育手段,與體育特長生隊長進行配合實現(xiàn)對體育特長生的有效管理,并引培養(yǎng)、教育為核心,逐漸進行長期滲透,從而為培養(yǎng)體育特長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3 家校合作共同育人,轉變體育特長生學習態(tài)度
家庭教育是影響初中生身心發(fā)展,促成學習態(tài)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引導培養(yǎng)體育特長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也一定要重視體育特長生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全方位實施引導教育,轉變體育特長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而使其形成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
班主任教師要與體育特長生家長進行及時有效溝通,了解他們在家的表現(xiàn)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為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摒棄學好體育特長生比學習強的錯誤認知,要配合班主任持續(xù)向他們滲透學好文化課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時,班主任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也要拉近與體育特長生的距離,可以與他們多交流一些體育比賽、體育項目或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在無形中向他們滲透一個優(yōu)秀的體育特長生除了具備專業(yè)技能外,還要能夠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認可,學習好的體育生才是“文武雙全”,思想品德高尚才能發(fā)揚體育精神。或是為他們講述一些體育名人成長和學習的事跡,然后鼓勵他們,讓他們認為自己有學好文化課的能力和信心,這樣才能有效轉變體育特長生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行為習慣。
4 總結
農村學生體育特長生的培養(yǎng)工作相對而言比較困難,需要班主任在完成基礎教育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的心血和關注,從思想、學習和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循序漸進和持續(xù)的引導教育,這樣才能讓他們改掉自身惡習,樹立學習信心,從而慢慢重視和回歸到文化課學習上。十年之計,在于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初中班主任應當傾盡全力,堅持不懈,攻堅克難,切實為農村初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yǎng)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常州市鄒區(q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