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便對歷史分期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而近百年來對于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史學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其中,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轉型,一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受西方三分理論以及日本史學界的影響較大;二是19世紀30年代初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五種社會形態(tài)”,“三論五說”應運而生。而近年來,部分學者拋卻傳統(tǒng)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思考重構中國古代史體系,也提出了頗多觀點。但關于此問題至今未獲徹底解決,還需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 分期 三論五說 奴隸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15
“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特指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它是史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是清晰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總結歷史規(guī)律的必要前提,是把握歷史的關鍵。而想要理清關于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研究的所有內容,定會洋洋灑灑不下十萬字。本文定是掛一漏萬,疏漏之處還請諒解筆者才疏學淺。
一、中國古代的分期觀念
鑒于古史的撰寫大都以紀傳體、編年體為主,且中國古代自有朝代的更替為自然的分期,時人秉持“師上古法先王”的史學觀念,撰寫研究歷史是為總結歷史規(guī)律,故而歷史分期往往被忽視,中國古代對于歷史分期的專門性思考與相關論述相對較少。但也有一些初步的分期觀念,譬如:孔子的大同、小康兩階段;墨子的古、今兩階段;孟子的圣人之治、暴君之治兩階段;韓非子的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當今四階段;上古、中古、今古等分期在漢唐以后的史書中多有出現。
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史分期研究
清末民初正是社會以及思想的大變革時期,在此背景之下歷史分期研究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一階段歷史研究更多的是對歷史進行總結歸納,為當時社會現實提供合理性、為未來發(fā)展提供依據。當是時,因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政府的失敗,割地賠款,受盡屈辱,于是在各個方面掀起了學習日本的高潮。梁啟超率先提出了“史界革命”,在其《新史學》中言道:“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闭J為救亡圖存關鍵就在于進行史界革命。而當時日本國內受西方國家的影響甚重,所以西方歷史的三分理論以及日本史學界的相關思想對于中國影響較深。眾多日本學者中,內藤湖南的理論以及劃分方法影響最大,他提出了唐宋變革論,將東漢以前分為上古、唐末以前分為中古、宋元至明清為近世。在這種環(huán)境和影響之下,中國當時的史學界開啟了第一次歷史分期方法的轉型,由傳統(tǒng)朝代史編撰轉向線性進步分段論。1901年梁啟超發(fā)表文章《中國史敘論》中將中國歷史劃分三個階段:皇帝到秦統(tǒng)一稱為上世史、秦至乾隆末年稱為中世史、乾隆末年至民國初年稱為近世史。夏曾佑撰寫《最新中學歷史教科書》時,將中國歷史以下三個階段:傳說時代至戰(zhàn)國為上古世、秦漢至唐代為中古世、宋代至民國為近古世,等等。
三、19世紀30年代后古史分期研究
19世紀30年代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對于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為中國歷史問題的研究也提供了方法論。于是,史學界掀起了社會史論戰(zhàn),集中討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亞細亞生產方式”;二是奴隸制社會是否曾經存在于中國歷史進程中;三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各方面問題。歷史分期是認識歷史的最基本前提,因此歷史分期的多種方法被提出。自20世紀30年代由山東大學開始,已有近百年的討論,且至今尚無定論。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中古分期問題成為史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前段討論內容圍繞五種社會形態(tài)體系,大都認為中國歷史應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而討論的焦點便是五個階段如何劃分,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在哪個時期。采用什么樣的依據去認識奴隸制度、封建制度是研究這個問題的“喉舌”。學者們大都以生產關系、分配方式、交換方式、消費方式、土地所有制等等作為判斷的依據。于是,“三論五說”應運而生。
1.西周封建說
認為夏商時期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開始于西周時期,西周以井田制度和勞役形態(tài)剝削的領主制和農奴制經濟屬于典型的封建制度,而從春秋至清代則為地主制封建社會,代表人物有:范文瀾、翦伯贊、徐中舒、楊向奎,等等。譬如,翦伯贊認為:基于分封制,有了土地所有制結構,同時也有了從屬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西周封建制是同時賜封人與地,所以在封建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形成同時,又形成了該階級所奴役的、附著于土地的農奴階級。
2.春秋戰(zhàn)國封建說
認為夏商西周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開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代表人物有:郭沫若、白壽彝、楊寬、田昌五、祝瑞開、唐蘭,等等。郭沫若是這一學說的領軍人物,他通過殷代的人殉證明當時存在大量的奴隸,于是斷言其為奴隸社會。這一派別認為井田制為土地國有制度,井田上勞作的是為奴隸,他們將“眾”解釋為在太陽底下從事集體耕作的奴隸。直到魯國的初稅畝方承認土地的私有,中國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是地主取代奴隸主,法律形式上承認土地買賣自由。此外,在該觀點之下還有春秋封建說、秦統(tǒng)一封建說、西漢封建說。譬如,持秦漢封建論的侯外廬認為秦漢時才出現了租調役制度,這是對于農民的封建剝削方式,編戶齊民制度、自耕農的大量出現,農民階級開始產生。而儒家成為封建統(tǒng)治思想,形成了封建意識形態(tài)。
3.魏晉封建說
認為夏商周秦漢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開始于魏晉時期,代表人物有:尚鉞、何茲全、唐長孺、陶希圣,等等。這一學說認為魏晉南北朝及唐前期是自耕農和奴隸向農奴的轉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莊園經濟開始出現,農奴成為主要生產勞動者,土地莊園是領主制度,農奴制封建社會開始建立。譬如:王仲犖的《關于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系的形成問題》中提出:西周到春秋時期為早期奴隸制,奴隸主充分占有奴隸資料,奴隸沒有生產和社會活動自由,而戰(zhàn)國至其親漢時期通過變法與改革奴隸制度逐步解體。該觀點在尚鉞的《關于古代史分期問題》,何茲全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漢魏之際封建說》等論著中亦可看到。
4.中國無奴隸社會說
認為中國歷史進程中不存在奴隸社會,主要代表人物有:張廣志、黃現璠、沈長云,等等?!拔母铩苯Y束之后,思想解放宛若一股春風,吹醒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史學界也不例外,在1978年長春召開的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學術討論會以及會議綜述《沖破禁區(qū),百家爭鳴》可得到較大的體現。學術自由、思想解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可有文化研究上的姹紫嫣紅。關于古史分期問題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思想。許多學者逐漸走出了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固有思維模式,出現了奴隸社會并非人類歷史發(fā)展必經階段的觀點。開始結合中國歷史的自身特點開展討論中國古代是否存在奴隸社會。雷海宗在其1957年發(fā)表的《世界史分期與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問題》中提到中國古代奴隸存在數量較少,主要依靠的是封建農民,不可稱其為奴隸社會。1979年黃現璠在《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提出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奴隸社會的。1986年長春先秦史學會上張廣志、沈長云均表示中國無奴隸社會,應拋棄傳統(tǒng)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重構中國古代史體系。何茲全1999年發(fā)表的《爭論歷史分期不如退而研究歷史發(fā)展的自然段》可以看出爭論數十年后他轉變了自己的觀點,以超脫的眼光換個角度研究,也象征著學術討論的多元化。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奴隸社會的認識與判定問題。大部分學者在固有的概念之下通過奴隸社會的標準、類型、特點去判定。而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人具有長時間的依附性,因此對于奴隸社會過渡封建社會的時間界定出現了時間跨度極長的分歧。
中國古史分期的探討已持續(xù)近百年,大多數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基于五種社會形態(tài)進行的討論。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下探討時間節(jié)點劃分問題,過度依賴于固有的理論以及成果,而缺乏對于中國古代歷史本身所獨有的特點與規(guī)律。筆者認為正如咱們的國家建設理論,是基于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之下結合中國特殊的國情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分期問題也應該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之下,結合咱們中國歷史自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及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出符合中國自身歷史的分期方法。
參考文獻:
[1] 徐義華《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析論》,《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3期。
[2] 劉林?!墩撝袊鴼v史分期研究的兩次轉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3] 孫家洲《“古史分期”與“百家爭鳴”》,《炎黃春秋》2007年第5期。
[4] 王海明《中國古史分期流派新探》,《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吳倩,1994年5月生,女,漢族,重慶合川人,文學學士,助教,研究方向:秦漢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