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DNA研究概覽

      2021-09-10 07:22:44劉雅琳
      科學 2021年1期

      劉雅琳

      DNA是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信息載體,能從分子層面反映生物個體之間的差異。通過深度挖掘古代材料中的DNA信息,可以了解生物群體的歷史演變情況,也能探究生物類群之間的系統(tǒng)進化關系。但由于古DNA難以長久保存,內(nèi)源DNA含量低(獲得的DNA絕大部分是外源的微生物DNA),且容易受到污染(主要指出土后現(xiàn)在生活人的接觸造成的污染),所以從化石中獲取屬于研究對象的內(nèi)源古DNA并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非常困難。但也存在極個別由于保存環(huán)境理想,樣本可能保留了微量內(nèi)源DNA的情況,這些材料給研究古DNA提供了機會。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科學家已能從這些保存良好的材料中獲取極微量的古DNA片段。再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將高度破碎化的DNA片段信息進行拼接,從而獲得古代樣本中的遺傳信息,使我們能夠回溯到樣本生存的年代,以更廣闊的視角來分析人、動植物,甚至于微生物的遺傳歷史。

      古DNA研究簡史

      分子克隆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相繼誕生之后,很快被引入古DNA研究中,許多學者試圖從博物館樣本、洞穴沉積物和永久凍土保存的古代動植物,以及古人類材料中獲取DNA。1984年,希古奇(R. Higuchi)等獲取了已滅絕動物斑驢的線粒體DNA序列片段,這是國際公認的古DNA研究開端[1]。然而,由于當時的技術和對古DNA特征認識的不足,早期研究中獲得的古DNA大多是來自外界的污染,且大部分結果不可重復。探索過程中,科學家逐漸積累了經(jīng)驗,不斷改進實驗技術,為后來的研究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對于高度降解的古DNA來說,規(guī)范的實驗標準十分重要,否則實驗結果將由于污染而不可重復。隨著古DNA提取方法的改進,以及研究標準的建立和完善,古DNA研究正式進入可重復的階段。這一階段研究的對象側(cè)重于含量相對豐富的線粒體DNA片段或者少量核基因序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開始進行相關方面的嘗試,推動了這一新興研究方向的快速發(fā)展。然而,由于PCR技術很難正確擴增含量極低的內(nèi)源DNA片段,導致部分古DNA實驗結果仍然不可重復,所以針對人類的古DNA研究方法在該階段依舊受到極大的質(zhì)疑[2]。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誕生,古DNA研究迎來了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由于二代測序技術能夠得到極短的DNA片段信息(這與古DNA的特征相似),所以實驗人員可以進行測序,并通過生物信息技術進行拼接,來獲得可靠的古DNA數(shù)據(jù)。實驗方法也在這一階段不斷被革新,2010年拉斯馬森(M. Rasmussen)等報道了4000多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基因組[2],格林(R. E.Green)等依據(jù)3個尼安德特人樣品繪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草圖[2]。隨后,越來越多的古人類基因組被公布出來,如丹尼索瓦人、早期現(xiàn)代人(包括田園洞人、Ust’-Ishim和Oase 1)等[3],研究也逐漸深入化和多元化。這些研究共同推動了古人類DNA研究不斷前進,為古人類遷徙路線及人群間基因交流的探索提供了遺傳學支持。

      古DNA研究難點

      獲取合適的材料是開展古DNA研究的第一個難點。古代材料由于距今年代久遠,絕大部分已經(jīng)完全降解,保存良好的樣品十分稀少。例如,在中國南方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很難發(fā)現(xiàn)保存良好的樣本。

      其次,古樣本中內(nèi)源DNA含量極低,獲取它們十分困難。內(nèi)源DNA與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DNA混雜在一起,由于提取出的總DNA中,大部分是外源雜質(zhì)DNA,內(nèi)源DNA的比例非常低。即便是質(zhì)量相對較好的樣品,也難以提取出足量的DNA,所以,有時候需要反復實驗才能得到足夠用于分析的DNA信息。研究人員需要在混雜的DNA中,將含量極少的內(nèi)源DNA分離出來,并進行研究。例如,第一個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是通過1%—5%的內(nèi)源DNA重建的[4]。因此,科學家一直關注如何更好地將外源與內(nèi)源DNA分離開來,如何降低外源雜質(zhì)的影響等問題。

      再次,古DNA還容易在獲取時遭受到出土后現(xiàn)在生活人的接觸造成的污染。任何形式的接觸都可能將操作人員的DNA帶入樣品中,進而對內(nèi)源DNA造成污染。因此,古DNA的提取要在古DNA超凈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人員需全身防護。但即便是在超凈室內(nèi)、防護設備齊全與操作規(guī)范的前提下,也不能完全避免實驗中的污染,所以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在每一步都要建立空白對照,最終獲得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的污染評估。

      另外,DNA損傷也是古DNA研究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DNA損傷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xiàn)象,時刻在生物體內(nèi)發(fā)生,生物對其也有一套完善的修復機制,但是這種機制隨著生物的死亡而停止工作。DNA損傷程度與時間、溫度、酸堿度、濕度等因素有關,在寒冷干燥環(huán)境中保存的DNA損傷程度會小一些。生物死后的DNA損傷會導致DNA高度碎片化,且會帶來編碼錯誤,直接影響DNA測序的質(zhì)量。

      為了克服以上困難,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的優(yōu)化方案,比如在發(fā)掘和實驗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流程,使用特殊的酶對古DNA片段進行損傷修復等。新的古DNA捕獲技術是其中一項關鍵技術,該技術大致分以下幾步:誘餌設計(能夠特異性識別古DNA的探針與磁珠相連形成誘餌)、總DNA獲取、文庫制備、雜交捕獲、雜質(zhì)DNA片段清除、高通量測序[5]。我們利用這一技術,將4萬年前田園洞人的內(nèi)源DNA含量,從捕獲前的不足0.03%提高到捕獲后的46.8%[6]。同時,新古DNA捕獲技術也可用于對內(nèi)源DNA含量極低的樣本開展研究。除此以外,古DNA單鏈文庫的構建同樣是關鍵技術之一。采用新型的古DNA單鏈文庫技術,能夠獲取古樣品中單鏈DNA片段的信息,極大地提高古DNA片段的來源。針對古DNA特點開發(fā)的提取、文庫構建、古DNA捕獲和測序等技術,推動了古DNA研究的高速發(fā)展。

      古DNA技術的重要意義

      古DNA技術在諸多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已經(jīng)幫助我們回答了以下問題:繪制了已滅絕的古老型人類(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基因草圖,并說明古老型人類與非洲以外現(xiàn)代人之間存在基因上的相互影響[3];現(xiàn)代人祖先走出非洲并非只有一條遷徙路線[7];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jīng)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xiàn)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xù)[8]。

      古DNA研究不僅能夠為我們回答以上人類基因交流和遷徙的問題,還在人類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古人類基因貢獻對現(xiàn)代人在適應環(huán)境和健康方面產(chǎn)生影響:現(xiàn)代人基因組中含有大量源自尼安德特人的能影響角蛋白合成的基因,從而能較快地適應歐亞大陸較冷的環(huán)境;幫助藏族人適應極高海拔環(huán)境的EPAS1基因,很有可能與丹尼索瓦人有關[3]。除了對人類自身DNA研究外,對古人類牙結石中保留的微生物DNA的研究,也能從進化角度揭示了飲食變化對人類健康狀況造成的影響[9]。另外,古DNA研究已經(jīng)成功應用于考古遺址出土沉積物中的生物古DNA信息的獲取,最近發(fā)表的有關白石崖溶洞遺址的沉積物DNA分析,為丹尼索瓦人在此長期生存的推斷提供了重要證據(jù)[10]。

      結 語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古DNA研究實現(xiàn)了從片段到基因組的突破。而針對那些古DNA特有的難題,科學家們又推出了一系列對策,如控制污染、建立文庫、基因捕獲、鑒別內(nèi)源DNA等。

      隨著古DNA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希望未來能夠從更大時間與空間尺度的樣本中獲取古DNA,如特別古老的樣本、炎熱環(huán)境中保存較差的樣本、外源污染多的樣本與各類環(huán)境沉積物樣本等。古DNA研究集中了考古學、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的優(yōu)勢,致力于各學科合作還原重大事件的源起,同時古DNA研究的發(fā)展也推動了各學科自身的進步。

      [1]Higuchi R, Bowman B, Freiberger M, et al. DNA sequences from the quagga, an extinct member of the horse family. Nature, 1984, 312(5991): 282-284.

      [2]盛桂蓮, 賴旭龍, 袁俊霞, 等. 古DNA研究35年回顧與展望.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6, 12: 14-28.

      [3]張明, 付巧妹. 史前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及對當今現(xiàn)代人的影響. 人類學學報, 2018, 37(2): 206-218.

      [4]Green R E, Krause J, Briggs A W, et al.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 Science, 2010, 328(5979): 710-722.

      [5]王恬怡, 趙東月, 張明, 等. 古DNA捕獲新技術與中國南方早期人群遺傳研究新格局. 人類學學報, 2020, 39(4): 1-15.

      [6]Fu Q, Meyer M, Gao X, et al. 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3, 110(6): 2223-2227.

      [7]Fu Q, Li H, Moorjani P,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a 45,000-yearold modern human from western Siberia. Nature, 2014, 514(7523): 445-449.

      [8]Yang M A, Fan X, Sun B, et al.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Science, 2020, 369(6501): 282-288.

      [9]Adler C J, Dobney K, Weyrich L S, et al. Sequencing ancient calcified dental plaque shows changes in oral microbiota with dietary shifts of the Neolith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Nat Genet, 2013, 45(4): 450-455.

      [10]Zhang D, Xia H, Chen F, et al. Denisovan DNA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2020, 370(6516): 584-587.

      關鍵詞:古DNA技術 研究歷史 研究難點 ■

      湾仔区| 西安市| 奈曼旗| 定襄县| 安西县| 分宜县| 临猗县| 兴安县| 德江县| 房山区| 富锦市| 巴彦淖尔市| 卓尼县| 安达市| 泊头市| 高雄市| 万源市| 甘洛县| 新沂市| 台湾省| 靖江市| 霸州市| 湖州市| 清新县| 龙川县| 洱源县| 蓬莱市| 巴楚县| 延吉市| 临江市| 镇雄县| 名山县| 泾源县| 南靖县| 宣化县| 孝义市| 乐都县| 莎车县| 瑞丽市| 固安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