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艷飛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藍光照射方式對新生兒黃疸患兒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給予持續(xù)藍光照射,觀察組給予間歇性藍光照射,比較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血清生化指標、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①治療4d后,觀察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②治療前,兩組血清降鈣素原(PCT)、胱抑素C(CysC)等血清生化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4d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間歇性藍光照射效果優(yōu)于持續(xù)性照射。
關鍵詞:不同藍光照射方式;新生兒黃疸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138-01
新生兒黃疸患兒是由于膽紅素水平異常,引起的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現(xiàn)象,一般黃疸可自行消退,但部分新生兒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等原因?qū)е履懠t素代謝發(fā)生異常,致使黃疸發(fā)生病理變化,損害患兒大腦及多個器官,嚴重影響患兒發(fā)育,需要及時治療[1-2]。目前臨床上常用藍光照射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病情,但藍光照射常用方式有持續(xù)性、間歇性兩種,不同照射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也存在差異[3-4]。本研究選取8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探討不同藍光照射的臨床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2020年收治的8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齡2-42d,平均(6.35±0.32)d;病程1-12d,平均(5.36±0.25)d。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齡3-41d,平均(6.27±0.30)d;病程1-11d,平均(5.55±0.27)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
1.2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5]中的診斷標準;②無遺傳性疾病;③心肝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無傳染性疾病;②患兒家屬配合治療。
1.3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黑布遮蓋患兒雙眼及會陰部,采用SYL68YXK-7型保溫箱,藍光波長為430-460nm,光箱溫度為30℃。
對照組給予持續(xù)藍光照射,持續(xù)照射患兒身體裸露位置,時間為10-15h,間隔14h后,再繼續(xù)照射15h,直至黃疸消失。觀察組給予間歇性藍光照射,4h/次,間隔5h后,繼續(xù)照射,直至黃疸消失。在照射過程中,若發(fā)生意外情況,立即停止照射。
1.4觀察指標
(1)血清膽紅素水平:于治療前、治療4d后空腹抽取靜脈血4mL,進行離心處理,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
(2)血清生化指標:于治療前、治療4d后空腹抽取靜脈血4mL,離心處理,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CT)、胱抑素C(CysC)、白細胞介素-6(IL-6)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患兒發(fā)熱、腹瀉、皮疹、哭鬧、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n(%)],組間對比行X2檢驗,計量表示方法為(),組間對比行t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4d后,觀察組上述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CT、CysC等血清生化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4d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
2.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新生兒黃疸發(fā)病率高,誘病因素復雜,先天性、藥物、疾病、細菌感染等因素,均可導致黃疸發(fā)生,且新生兒消化系統(tǒng)正處于發(fā)育狀態(tài),部分患兒會有膽紅素代謝異常,會對腦組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死亡,給患兒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所以早發(fā)現(xiàn)疾病并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具有重大意義[6-7]。目前除了使用藥物治療新生兒黃疸外,換血療法、游泳療法、照射療法等也是常見的治療手段,其中照射療法中的藍光照射效果最為突出,能夠提高膽紅素代謝能力,降低患兒體內(nèi)膽紅素含量,達到治療黃疸的效果。但照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麥靜怡[8]等學者認為間歇性藍光照射效果,優(yōu)于持續(xù)性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而言,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等血清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間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間歇性藍光照射效果更為理想。有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性藍光照射會使患兒體內(nèi)氧化、抗氧化平衡遭到破壞,導致血清、視網(wǎng)膜自由基水平升高,影響機體DNA,從而使患兒發(fā)生發(fā)熱、腹瀉等不良反應[9-10]。而間歇性藍光照射利用間斷性照射方法,避免患兒長時間處于照射狀態(tài)而產(chǎn)生的體溫變化,提高膽紅素代謝速度,改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同時間歇性藍光照射,能使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快速恢復正常,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達到清除自由基、緩解炎性反應的效果,降低對腎功能的影響,改善血清生化指標,表4中觀察組治療后PCT、CysC等血清生化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這一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安全性優(yōu)于持續(xù)性藍光照射,可減輕對新生兒的身體損傷。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而言,間歇性藍光照射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血清膽紅素水平,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何春霞, 張恒, 呂卓超. 不同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影響觀察[J]. 重慶醫(yī)學, 2019(A01):305-307.
[2]王耀霜, 楊曼, 韓萍,等. 新生兒黃疸應用多次短時藍光照射對其血清膽紅素濃度及不良反應的改善作用[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7, 16(10):995-997.
[3]冉珊, 沈聃. 早期不同藍光照射方案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及安全性觀察[J]. 臨床誤診誤治, 2019, 32(1):96-100.
[4]粟海燕. 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實施于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研究[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A01):1152-1153.
[5]李秋平, 封志純.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6, 21(14):958-960.
[6]林秀芝, 楊棟梁, 邵路才,等. 多次短時藍光照射治療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J].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8, 38(1):217.
[7]吳東平, 王春穎, 施云龍. 不同藍光照射方法在新生兒黃疸中的療效對比觀察及對肝功能、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研究[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414-415.
[8]麥靜儀, 饒曉林. 早期不同藍光照射方案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及安全性觀察[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20,31(1):91-92.
[9]邵志英, 朱敏蓉, 周煜宗. 白蛋白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足月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膽紅素的影響[J]. 醫(yī)學綜述, 2018, 24(17):3507-3510.
[10]丁麗麗. 間歇藍光照射配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23):5498-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