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雅蘭 李佳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網上購物這一消費行為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接受和喜愛,它是以互聯(lián)網平臺為依托,賣家和買家在網絡中進行商品和服務的買賣活動,它具有方便快捷,節(jié)約成本的優(yōu)勢。近些年,大學生群體成為網購的主要力量。
機會成本
大學生在網購時面臨著各類產品的權衡選擇,因此在作出購買決定時,他們通常需要比較可選擇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即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通過比較機會成本,大學生們可以在既定的條件下作出更為滿意的選擇,更好地支配自己每月的生活費用。
基于網購的一些好處,大學生們通常會支出一部分生活費用于網購,如果他們將這部分錢用于購買衣物,那么他們就不得不放棄用這些錢來購買文具、書本、裝飾等,而這些他們所放棄的東西便是購買衣物的機會成本。對于機會成本的考量并不僅僅局限于金錢因素,時間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大學生們在購物平臺上瀏覽、精心對比不同商家的產品,希望能夠作出最優(yōu)選擇,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這通常會消耗大學生們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們同樣可以選擇用這段時間來學習課業(yè)知識,而這里他們放棄的本可以的對課業(yè)知識的學習也是他們這次網購的機會成本。
上面關于機會成本的分析是在網購平臺上對不同商品的選擇,雖然網購以飛快的速度蓬勃發(fā)展著,我們也依然離不開實體店。一種產品,你會考慮在網上購買還是在實體店購買?同樣一種產品,如果在網上能買到和實體店一樣質量的,但更加便宜,那么這時選擇網購在價格上就并不存在機會成本了。同理,網購和實體店購物同樣需要時間,若網購花費的時間更短,那么此時的網購也不存在時間上的機會成本了。但也會存在下面一些情況,如果我們所需要購買的商品是急需品,那么由于網購還存在著快遞運輸的時間,此時就無法滿足我們即刻的需要了。再如網購中對于一些零碎小商品通常是按量按批的團賣法,如果我們對于商品的需求量不多,這時的網購就不如實體店更加實惠。
激勵
有這樣一個網絡流行詞,名為“暴花戶”,該詞形容的就是在短時間之內就花掉了大量的財富,賺得不多,卻很敢花,花光了,又很喪的人。這是2018年“雙11”期間網友總結的網絡熱詞。
那么為什么“雙11”期間會有這樣的“暴花戶”產生呢?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理性人作出決策往往會比較成本與獲利,因此,他們對激勵會做出反應。無論是京東的“6·18”,還是天貓的“雙11”,在能夠激起人們強烈的購買欲望的因素中,價格因素是居首位的主要因素,消費者總是希望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更好的產品。而商家們適當的打折促銷便是一種激勵,這種激勵的結果即更多的產品被賣出,因此,商家雖是低價售賣卻同樣獲利。與之相像的激勵,還有限時紅包、打折券,消費者們會為了紅包的優(yōu)惠不被浪費從而選擇增加消費,商家買一送一、買二八折優(yōu)惠的銷售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學生們受到激勵的影響,也許就會做出比預期更多的消費,如果缺乏理性消費想法的束縛,或許就會產生盲目的消費行為。
經濟學家假設人是理性的,在既定的條件下,理性人會系統(tǒng)的有目標的盡全力去實現(xiàn)其目標。而行為經濟學運用了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說明人們并不總能保持理性。人類雖然在許多時候類似于經濟學家假設的理性的人,但他們更加復雜,他們可能是盲目的、沖動的、感性的、目光如豆的。在各商家的打折促銷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商品的價格通常是以0.99元結尾,你也許會奇怪,為什么商家總是標注9.99元,而不是10元呢?如果人是完全理性的,那么賣者就沒有什么理由去關注0.99元結尾的價格。各種研究表明,買者對價格最左邊的數字是極為敏感的,一種對最左邊位置的非理性關注,被稱為左位偏差。大學生們在選擇商品的時候,看到主頁推送的各家店鋪的價格信息,或許就會因為這種左位偏差而產生非理性消費行為,因此要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
供給端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家經常會使用到的兩個詞,它們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共同決定了某種產品生產的數量以及售賣的價格。市場是由買者和賣者共同組成的場所,賣者賣出商品或服務,買者購買商品或服務,賣者這一群體決定了商品的供給,而買者這一群體決定了商品的需求。市場又可以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如海鮮市場,買者與賣者會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聚集在一起,而我們這里所講的網購平臺便是一種無形的市場,這里不限時間與地點,買者可以在網購平臺隨意下單,賣者根據買者的需要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網購平臺這種無形市場相比于有形市場,沒有場地出租的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售賣成本。
競爭市場指有眾多的買者與賣者,這樣每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是相對于完全競爭市場而言的,它指有不少于一個的足以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網購平臺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這里買家和賣家眾多,但還是有一定準入門檻的,這里舉例我們相對熟悉的京東和淘寶兩大平臺。京東剛開始以自營的方式走入大眾視線,隨著它的不斷發(fā)展,轉型為專業(yè)做平臺業(yè)務,但其商家準入門檻還是略比淘寶高些。淘寶剛開始以個人商家為主,但這種個人的準入制也帶來了監(jiān)管的各方面問題,假貨問題以及版權問題自始至終都難以得到好的解決,后來有了高階天貓,提高了商家準入門檻,才滿足了客戶群體對高質量產品的要求。除此之外,買者也不可能在一瞬間知道所有商家關于該產品的價格信息,他們先瀏覽到的總是排在網頁前面的產品,或按熱度或按銷量篩選排序,這時就涉及一個信息獲取成本,有耐心的買者也許會多瀏覽幾頁,但沒有耐心的買者則不會瀏覽到后面的內容,總而言之,排在第一頁的商家相比排位靠后的商家就有了顯著優(yōu)勢,因此,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商家在購物平臺中能否排在搜索前列的重要性。
需求端
在去年11月12日凌晨,2020年天貓“雙11”落下帷幕,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總結發(fā)言表示,天貓“雙11”成交額為4982億元,其中大學生群體成為網購的主要力量。為此,鄭州某高校黨委宣傳部校報編輯部記者站于2020年11月4日至14日,對“雙11”期間該校大學生的購物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采用線上調查方式,共采集有效數據問卷1248份。
調查問卷分析顯示,有70.75%的同學都參加了“雙11”購物活動,這表明對于大學生消費群體來說,“雙11”的優(yōu)惠力度還是很有激勵作用的。
調查問卷分析顯示,大學生的生活費大多集中在1000-1500元,少數例外,600-1000元占33.51%,1500元以上占15.95%。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屬于消費水平并不是很高的群體。
調查問卷分析顯示,48.56%的大學生每月在網購上的花費在100-300元,100元以內的占21.39%,300-500元的占20.27%。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的網購消費還是占總消費很大比重的。
調查問卷分析顯示,大學生購物類型中,大部分都用來購買服飾和生活日用品,占比71.07%,而書籍類僅占比17.39%。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消費傾向主要是生活日用品的消費。
調查問卷分析顯示,大學生對網購平臺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淘寶,占比91.11%,拼多多占比55.37%,而京東和天貓各占比31.41%和22.76%。淘寶與拼多多都具有商品種類多、種類齊全、價格便宜的優(yōu)勢,對于低消費水平的群體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對于生活費不多的大學生而言,既符合他們的消費水平,也滿足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因此也不難理解這兩大平臺受大學生歡迎的原因了。(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