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北京人,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對于如何教育他們的子女,是一件很費心力的事。尤其現(xiàn)在大多還是獨生子女,所謂千頃地一根苗的孩子千嬌百寵,正如相聲大師侯寶林所說的那樣: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甚至屁都不敢放,怕放個屁給崩著。這當然是相聲包袱??蓪嵸|(zhì)上對孩子的寵愛,和這些話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在下上了幾歲年紀,又忝列文藝專家,同時又寫了好幾出所謂育人教化的戲曲大戲,于是也有人向我討教藥方。我雖對于這個問題一向疏于考慮,同時對于教育學理論從未有所涉及,但既然有朋友問,只好認真思考,覺得這確實是我中華一重大問題。不能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從追憶我的童年說起吧:那時家大人所奉行的是一本叫《三字經(jīng)》的書。這本書家長經(jīng)常讓我們背誦其中的詞句。我今年80多歲了,在我小的時候,有三本小書是要在家中必讀的。一本《百家姓》、一本《千字文》,還有一本就是這個《三字經(jīng)》。別看這三本小書,文字淺顯,近乎大白話;理論不高,很少引經(jīng)據(jù)典,但至今人們?nèi)匀徽f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尤其是這本《三字經(jīng)》。雖然是三個字一句,既不諧韻,又不考究;半詩半文,文白相間,真是難登大雅之堂。但就是這淺顯的文字,卻包括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學、歷史、哲學、人倫義理,甚至天文地理、忠孝節(jié)義。這本書,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真是有點像曲藝中的快板、順口溜一樣,很便于閱讀和記憶,所以此書成為從宋代發(fā)軔直到如今900年來最好的少年兒童啟蒙讀物之一。
簡單介紹了《三字經(jīng)》之后,我要提出該書幾句有關(guān)少年兒童教育的箴言。這便是:子不教(或?qū)懽?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幾句是集中講對幼兒教育的,也是人們很認可的說了八九百年了。這里面提了三個有關(guān)教育的問題。一是對幼兒父母的:孩子生下來要教育,撒手不管,不負責任是父母的過錯。二是對教師的:教師不嚴格要求學生,敷衍了事,那是教師的過錯。三是對兒童本身的:如果不趁著年輕刻苦學習,那是不應(yīng)該的,是不合時宜的。因為你不趁著年輕力壯腦筋好,這樣的好條件下努力學習,而是蹉跎歲月,到了老年,想學也來不及了。四是針對著 不學習有什么后果呢?那就是盡管是美玉,如果不雕琢,也成不了好的器皿,也就是成不了才。而且不學習不知禮義,不知對錯,長大了不能為國家、為民族盡一份心。短短幾十個字,言簡意賅,把對父母、對老師以及個人應(yīng)盡的責任,都說得一清二楚。也就是說孩子一生下來,在家里父母就要對他進行教育。這里邊還有一個“養(yǎng)”字,就是還要注意對孩子文化修養(yǎng)的教育。同時家長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在孩子面前一言一行都要有所注意,不是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嗎?這句話說的還是很有點水平的。在學校,教師要盡到責任,這個“教”字既要有對學生的鼓勵、撫慰,同時對學生還要進行嚴格管教。這里面包不包括對孩子的懲戒呢?我覺得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適當?shù)膽徒溥€是必要的。很有學問的名教授錢文忠先生是主張對學生可以適當打罵的。
想想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北京還沒有解放,我在學校受到過懲戒,但是至今我也不恨那些老師。特別是在戲曲界,過去是講究“打戲”的。所謂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那些個后來成了藝術(shù)家的名伶,比如說有武生泰斗美譽的王金璐先生,他就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我?guī)煾复虺隽艘粋€王金璐。當然,首先老師懲戒的目的要正確,是在對學生的大愛基礎(chǔ)上,這是要講究一些方法的,讓孩子感覺到你管他是為了他將來更好。如果你作為老師,你對學生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說輕了,這就是懶惰,說重了就是缺少職業(yè)道德,這就不是好的老師。近些年來我們從西方那里學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如快樂學習、素質(zhì)教育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感到快樂,甚至享受。要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健全的體魄,良好的素質(zhì),這當然都是非常對的。但這僅僅是事物的一方面。根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學習知識并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既存在著快樂、收獲和享受,也存在著付出、痛苦甚至委屈。老師要時時向?qū)W生說明這一點。學生也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學會接受痛苦和委屈。這些年講快樂、講享受,是不是多了些?結(jié)果我們的青少年受不了一點挫折和風雨。這些年我們從電視上、從報紙上,看到有多少青少年,僅僅因為受到父母的責問,便產(chǎn)生了暴力行動;還有的學生因為考學沒有考好,便遽然輕生,告別了美好的世界?,F(xiàn)在,這些似乎已不是個例了!難到這還不應(yīng)該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極大重視嗎?
我又想說,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先賢們,他們所受的教育又是如何呢?他們在受教育中又是怎么經(jīng)受這兩方面 ,也就是既快樂幸福,又接受委屈和痛苦的呢?我既然是搞戲曲的,還是用舞臺上的劇目和人物來說明問題吧。有這么幾出講這方面內(nèi)容的少兒京劇。那便是《鞭打蘆花》《司馬光砸缸》《三娘教子》《孟母三遷》等。
《鞭打蘆花》是講先秦時的大儒閔子謙少年的故事。他幼年喪母,父親又娶李氏為妻,繼母又為他生下了兩個弟弟。李氏偏愛親生,虐待前兒,三九嚴冬,李氏為孩子們所做的棉衣,親生兒子棉衣內(nèi)所蓄為絲綿,而閔子嫌棉衣內(nèi)所蓄竟是毫不擋寒的蘆花。后來閔父知道了這一秘密,便堅決要休了李氏,將她驅(qū)出家門??砷h子謙堅決阻攔父親的這一行動。并且說道:“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庇盟膶捜荨坌?、明禮、尚義,既感動了他的父親,也感動了他的繼母,從此 繼母待他視若親生,一家人和睦相處,最后閔子謙終于成為孔門七十二大賢中的一賢。這個故事流傳了近三千年了,成為婦孺皆知的美談。子謙是山東人,現(xiàn)在山東濟南還有一條街,是以子謙命名。閔子謙的老師是孔子,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學生,說明這是一位很成功的老師。
司馬光砸缸,這也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幾乎是人所盡知。中國歷史上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在他幼年求學的時候,和一群小朋友玩耍,有一位小朋友不幸跌落在大水缸里。水缸又高又大,而且注滿了水,其他小朋友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機智冷靜地撿起地上的石塊,砸破了缸,放出了水,救了這位小朋友一命。用這個故事寫成的京劇,已經(jīng)絕響舞臺了。2019年,我受北京教委之邀,又寫了這個《司馬光砸缸》的兒童劇,作為京劇進校園的節(jié)目。那么多小朋友都嚇跑了,為什么僅有司馬光能夠砸缸呢?我寫的唱詞是這樣:
讀圣賢書心中有榜樣。方能夠急中生智去砸缸。能否成功不去想,救人性命是第一樁!
司馬光能夠把死的書用活了,后來方能寫出《資治通鑒》這樣的歷史巨著。
《三娘教子》是京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現(xiàn)在各京劇院團還經(jīng)常演出。說的是明代的一個故事:繼母王春娥管教不愛讀書的非親生兒子薛依哥,反被兒子用語言奚落,王春娥一怒之下,用鋼刀將織好的絹割斷,暗喻自己要追隨亡故的丈夫而去。后來在老仆薛保的反復(fù)勸說下,薛依哥終于明白繼母和薛保對自己都是施以超人的大愛,于是幡然悔改,發(fā)奮讀書,后來終于考中了狀元。這個故事當然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價值觀,但最主要的還是說,家長的嚴管和大愛融合在一起,則起了很大的作用。不管教不行,但一定要以愛字當頭,耐心做工作,頑石也能夠融化,薛依哥也終于成為后世學習的榜樣。
再一個便是被世人傳頌的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出現(xiàn)在《三字經(jīng)》上。孟母就是大儒孟軻的母親仉氏。《三字經(jīng)》上是這樣寫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痹瓉砻献雍苄〉臅r候,三歲便死去了父親,他便和母親來到郊區(qū)父親墳地旁邊的房屋居住。小孟軻耳濡目染的都是來上墳的人所做的各種活動,于是便不好好讀書,和周圍的小朋友也學著跪拜、祭祀、 拋撒紙錢那一套。 孟母一看這個環(huán)境不行,于是搬家到城里去住,旁邊是一家賣肉的店鋪。小孟軻又看做買賣很有意思,于是又把心思整個放在怎么樣做生意上。孟母一看這個環(huán)境也不好,于是第三次把家搬到挨著學宮的附近。這一回接觸的都是讀書人,聽到的都是朗朗的讀書之聲,果然這次有些奏效了。孟軻的興趣有所轉(zhuǎn)變,但并不是從心底上真正愛讀書了。一天放學回來,孟母讓孩子背書,結(jié)果他連一句也背不出。母親真生氣了,就把剛剛織了一半的絹一剪刀從機器上割斷了,也就是隔斷了娘倆的生活來源。這時候孟軻感到害怕了,他的老師恰恰也來了,據(jù)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這是一位對學生能夠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孟軻終于在母親和老師的既嚴厲又有溫度的說服教育下,改變了學習態(tài)度。從此心無旁騖,一心放在書本上,后來終于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家。過去在京劇舞臺上有《孟母三遷》這出傳統(tǒng)戲。但年深日久,也早已絕響舞臺了。頭幾年我根據(jù)《三字經(jīng)》那12 個字,并參照留下來的簡單歷史記載,重新寫成京劇《孟母三遷》,由旅日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吳汝俊領(lǐng)銜主演,扮演孟母 。其他扮演孟軻的伯父、伯母,以及賣肉的屠夫、其夫人,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小孟軻也邀請國家京劇院的著名童星徐瑩扮演。強大的演員陣容使這出戲很獲成功。不僅在國內(nèi),而且走出國門到日本演出,并且還拍了京劇電影,受到了國內(nèi)外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主要還是孟母三遷這一題材好,人們都想知道孟母是怎么樣把這個頑皮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世界大儒的。我的體會是:孟母為何三遷?主要是為孩子尋找一個合適的人文環(huán)境,但這僅僅是事物的一方面。 在學宮附近生活的孩子多了, 怎么僅僅就出了一個孟軻呢?還是在于孟母的斷機杼這一激烈的行動,是產(chǎn)生了振聾發(fā)聵的效果,使孟軻從主觀上意識到,母親為了自己的努力學習,甚至產(chǎn)生棄世的思想,而良師子思的耐心管和教,兩個人的配合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同時,這個時候孟子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對他發(fā)奮學習有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來天賦就很好的孟軻,一旦認清大局 回心轉(zhuǎn)意,便有了那么好的結(jié)果。所以教育一個孩子,成才因素是多方面的:好環(huán)境固然很重要,但更主要的還是在主觀意識上認清了學習的重要性才是根本。
我舉了幾個古代的例子,還要說一下當下的人和事。一般從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家庭,比如說寫字的、畫畫的,給患者看病的中醫(yī),特別是登臺演戲的京劇世家,往往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一套辦法。常常是接宗傳代、一門數(shù)代薪火相傳。不說別的,只說被人們傳為美譽的譚家七代,不但一家七代都從事京劇,更不簡單的是同宗一個行當——生行。在從事京劇這門藝術(shù)的家庭中,一家五六代甚至 還有八代的,均不乏其人,但只宗一行的卻不多。譚家可能是唯一,而且都是頗有建樹的京劇藝術(shù)家。怎么能夠有這樣的成績?他們又是怎么教育后代的?簡單地說有兩點:一是他們對京劇的無限熱愛,由于這種愛使他們能經(jīng)得住一切的困難、痛苦;二是他們受到了最嚴格的管教,而他們百分之百地經(jīng)受住了。就說第四代的四大須生之一的譚富英吧,小的時候,他爺爺是有伶界大王稱謂的譚鑫培,按說他們家的條件,是一等一的,要給孫子請個老師到家里來教戲,那還不是手拿把攥。可老爺子不惜和自己的夫人鬧掰了,一定要把孫子送到富連成科班里,和眾多的窮孩子一起去學戲,為什么?就是要讓孫子受點苦,受點擠對。按老人的話說,不受點夾磨是出不來人才的。果然在科班里,坐科七年不亞于蹲了七年大獄,可是出科以后就成了好角兒。以后譚門的子孫,五代、六代、七代, 元壽、孝曾、正巖,都是從小就往科班里送,去學習、去受苦。結(jié)果每一位都是成了京劇的領(lǐng)班人。而且他們家還是一個黨員世家。五六七代都是共產(chǎn)黨員。習總書記很重視家風建設(shè)。他說:“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庇终f,“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碑斍?一個家庭就是要把青少年教育好,培養(yǎng)成才,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大計,萬年大計?!扒Ъ胰f戶都好,才能國家好,才能民族好!”我不是什么教育家,也給青少年的教育開不出什么藥方,我說了許多,總結(jié)起來不外乎十六個字。一個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愛字當頭,但不寵愛;嚴格管教,要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