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幼兒園“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是嬉樂游戲的生態(tài)開發(fā),“棉花”是幼兒園課程中一個常見的主題,也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圍繞這一主題,課堂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棉趣”主題課程?!懊奕ぁ痹撛趺醋瞿??怎樣才能讓幼兒在與棉花的游戲過程中去發(fā)現棉花的種種樣貌與內涵,感受自然界的美,表現他們的創(chuàng)意?文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棉趣;童心;嬉樂
陶行知認為,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幼兒園活動是集幼兒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興趣于一體的一種活動形式,已成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有效手段。那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以“棉趣”為主,有創(chuàng)意卻無可替代的課程游戲呢?
一、初識材料—親親棉花寶貝
虞永平教授曾說過:“兒童的發(fā)展是衡量課程游戲化的根本,兒童的發(fā)展源于兒童的學習。兒童的學習不是端坐靜聽,而是動用多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專注,是探索、體驗、交往和表現,是做事?!?/p>
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一望無際的棉花田里,朵朵棉花在藍天下盡情綻放,云兒隨風輕輕飄,棉花咧嘴微微笑,真是好一幅秋日美景圖。在這棉花盛開的時節(jié)里,我們便組織孩子一起真正地深入棉花田去探尋棉花的秘密。
“寶貝們,你們知道棉花寶寶到底是長什么樣的嗎?”
宸宸說:“我知道,棉花寶寶是雪白雪白的,摸上去還軟軟的。”
熙熙說:“棉花寶寶下面還有硬硬的殼!”
“那你們知道棉花寶寶里面藏著什么嗎?”
孩子們仿佛被難住了,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那現在我們就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嗎?”
想要順利地完成棉花田的探秘活動,提前制訂計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寶貝和爸爸媽媽們一起思考、交流、討論,一起研究走進棉花田需要用的工具和注意事項,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下來。
一望無際的棉花田里,小朋友們一頭鉆進田野深處,看一看,找一找,雪白的棉花寶寶們藏在哪里呢?原來,雪白的棉花就藏在枝頭上那些硬硬的棉花殼里呢!小朋友們輕輕掰開棉花殼,摸一摸,好軟哦,好舒服啊。
“老師,我摸到棉花里有硬硬的東西!”
“那是棉花的種子嗎?”
“對對對,就是棉籽!”
那該怎樣把棉花寶寶摘下來呢?小朋友們開動腦筋,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呢!有的棉花已經全開,小朋友用手輕輕一扯,棉花就出來了;有的棉花剛剛裂口,小朋友便用手把棉殼掰開,再揪出里面的棉花,還有的孩子用剪刀將整株棉花連花帶殼給剪了下來。棉花寶寶摘下來后,剩下的棉殼也是大有用處,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所以寶貝和家長們拿出準備好的工具,你來剪,我來放,配合得默契十足。
于是,我們以“棉花”為核心,以幼兒發(fā)展為基準,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充分感知“棉花”的奧妙,體驗嬉樂游戲課程的價值。
鏡頭一:孩子們這么喜歡棉花,可是我們又不能天天去棉花田里,這可怎么辦呢?我們就把整株棉花運回了幼兒園來種植,這樣,在教室門口,我們就能看見真正的棉花寶寶了,小朋友們個個兒都興奮極了!
幼兒1:“哇,好多棉花啊?!?/p>
幼兒2:“像天上的云朵,又像棉花糖?!?/p>
幼兒3:“軟軟的,摸在手上好舒服啊?!?/p>
趁著孩子們興趣正濃,我問:“棉花白白的、軟軟的,你們想和它們做游戲嗎?你們想和它們玩什么游戲?”我們開啟了“棉趣”探索之旅,開始研究怎樣趣玩棉花。
幼兒1:“老師,可以做棉花糖”。
幼兒2:“老師我們身上的衣服就是棉花做的?!?/p>
于是,我將孩子們的想法在活動后延伸到區(qū)域游戲中—“給小動物穿衣服”。利用棉花、雙面膠、小動物圖片……結合小班藝術領域目標:熟練掌握撕、團圓等技巧。在游戲的情境中,讓孩子將棉花撕一撕—揉一揉—搓一搓—黏一黏,為小動物穿衣服。
有一天,我和孩子們正講述著繪本《云朵面包》的故事,當講到“貓媽媽把小云朵做成了面包,貓哥哥貓弟弟吃了后竟然飄了起來!”時,萱萱突然喊了起來:“老師你瞧,那里就有云朵面包!”我轉頭一看,角落里有一小團不知是誰隨手掉落的棉花,軟軟的小小一團,還真有點像呢!我心頭一喜,連忙動手準備材料,和孩子們一起用棉花來制作他們喜愛的“云朵面包”。
孩子們像模像樣地把棉花揉成圓圓的面包的樣子,還用彩色小棒進行裝飾……
“我的面包是榴蓮味道的?!?/p>
“我的面包是奶油味道的。”
不知誰提起了一句,轉眼間蘋果味、西瓜味、獼猴桃味的面包層出不窮,宛如開了一家水果面包坊。在孩子們開心的笑聲里,在熱烈、投入的游戲氛圍中,似乎還能聞到面包的陣陣香味呢!
和棉花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在游戲結束后,作品的呈現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二、改造材料—棉花寶貝大變身
在活動中,要多從兒童的興趣、需要、能力出發(fā),盡可能多地提供有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他們主動探索。
鏡頭二:下午區(qū)域游戲時,陸博文來到美工區(qū),挑選了他最喜歡的小熊給它穿衣服。他一邊給小熊穿衣服,一邊對旁邊的莊穎說:“莊穎,為什么給小動物的衣服都是白色的?”于是,我停下了腳步。只見陸博文繼續(xù)說:“五顏六色的棉花做的衣服小動物應該穿著更美。”
區(qū)域游戲結束后,離園談話時,我將孩子們集中在一起:“陸博文,老師剛聽到你和莊穎剛才在區(qū)域游戲時說的給小動物穿上彩色棉花做的衣服,你想怎么做呢?”“張老師,我想把棉花寶寶變成五顏六色的,這樣就像我們的衣服有各種各樣顏色的。”陸博文說。
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搜集各種制作彩色棉球的不同材料,收集材料還可以體現幼兒的動手能力的不同。能力弱的幼兒可以直接將搓好的棉球放進顏料水里進行染色,能力稍強的幼兒可以用排筆蘸取顏料進行上色。這樣一個個彩色的棉球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
鏡頭三:孩子們紛紛被染好色的彩色棉球吸引。嘟嘟拿著彩色的棉球在桌上擺擺弄弄,不一會,一朵小花就出現了?!袄蠋?,你看我擺出了一朵花?!痹拕傉f完一陣風吹過,由于棉球很輕,被直接吹散了,嘟嘟難過得哭了起來?!皠e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怎么能讓花擺出來,不被吹散?!编洁讲粮裳蹨I,這時旁邊的晞晞說:“可以把它黏在紙上?!薄袄蠋?,我們建構區(qū)有蛋托,可以放在蛋托里?!睒窐氛f。周圍的孩子紛紛獻計。
最后,大家都同意將蛋托作為底板,在蛋托上進行棉球拼拼樂。孩子們很是開心,拿著自己制作的彩色棉球,在自己選擇的蛋托底板上拼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火箭、飛機、樓房……
鏡頭四:萱萱是個內向的小女孩,平時不怎么說話。下午區(qū)域游戲時,她竟然主動走來和我說:“老師我想玩彩色棉球。”我點點頭,坐在她旁邊,只見她把彩色的棉球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我問:“萱萱,你這是在給棉球排隊嗎?”她搖搖頭,對我說“老師,這是一條彩色的毛毛蟲?!薄罢嫫粒孑婺愕拿x很漂亮。如果毛毛蟲身上的顏色能夠有規(guī)律,那樣會更好看。”于是,萱萱拿出了粉色和綠色的棉球一個挨著一個排。一條紅綠交替的毛毛蟲就出現了。
根據萱萱給我的靈感,我將毛毛蟲底板做好,創(chuàng)設了益智區(qū)游戲—可愛的毛毛蟲,孩子們根據已有的毛毛蟲身體,將毛毛蟲加長……游戲中,將枯燥無味的排序融入打扮毛毛蟲的快樂之中。一條條毛毛蟲在孩子們的笑聲中出現啦。
百變的游戲材料,能夠充分使幼兒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三、升華材料—快樂棉花樂
鏡頭五:“老師,棉花到底是怎么長出來的呢?”“我知道,我知道,我奶奶家種了棉花,它是長在土里的,剛開始小小的?!辩麋髡f道。為了讓所有孩子了解棉花的生長過程,我找來棉花生長的視頻,和棉花生長的圖片。孩子們很是興奮,恬恬說:“老師,我們也一起來做一顆棉花樹吧?!薄懊藁洌磕阆朐趺醋??”“我想自己做棉花,好多好多棉花合在一起就是一棵棉花樹,要是彩色的那種?!?/p>
于是我為孩子們準備了許多材料,包括彩紙、棉線、蛋托、棉花、樹枝、顏料……孩子們將蛋托刷成各種顏色,將棉花塞進蛋托內,然后綁在樹枝上。孩子們你一朵,我一朵,彩色的棉花樹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棉花在孩子們手中變化無窮。國慶節(jié)時,孩子們了解到我們的國寶是大熊貓,便用棉花做出可愛的國寶熊貓;在國慶假期時孩子們游歷山水,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便用彩色的棉花拼貼出中國的地圖,做出美味的“生日蛋糕”,用棉殼做“煙花”,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媽媽的祝福。
除了在班級中開展關于“棉趣”的一系列課程和游戲,我們還注重家園攜手,和家長充分合作,通過家長助教、親子活動等形式,將棉趣主題活動全面鋪開。我們邀請了我班小朋友的媽媽來給小朋友們介紹棉花是如何做成棉布,又是如何進行染色的,孩子們第一次嘗試了扎染,覺得非常神奇;中秋節(jié)、圣誕節(jié)等,我們都邀請家長來和孩子一起進行“巧手玩棉”活動,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比如中秋節(jié)時,我們一起制作棉花燈籠,這個其實也是結合了廢舊材料,將礦泉水瓶穿起來,再用彩色棉花進行制作;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讓孩子用棉簽、棉花等將自己看到的美景記錄下來。家長也都說,跟著孩子一起參加這些活動,也感受到了玩棉帶來的別樣樂趣,和現在這些現代化的玩具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希望以這樣的形式幫助孩子在學校、家庭共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感受玩棉的無限魅力。
棉花是大自然饋贈于我們的財富,它不僅是孩子們天然的游戲玩伴,也是我們開展嬉樂課程的游戲材料,與棉花的一次次約會,是孩子們一步步發(fā)現、成長的寶貴歷程,每一次課程的實施不僅是孩子們的探索,也是我們教師不斷思考與實踐的過程。相信孩子們在我們的嬉樂游戲中定能體會到與別的游戲不同的樂趣,成為他們童年里最美好的印記。
【參考文獻】
[1]楊柳.讓游戲材料更有意義[J].基礎教育研究,2018(23):86-88.
[2]紀秀君.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應關注四個問題[J].中國教育報,2017(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