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摘? ?要: 越來越多的作家,在媒體空間環(huán)境中走上了“觸電”之旅。黃蓓佳的多部作品,被蘇州福納公司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在采用“忠于原著”改編法的基礎上,電視劇對比小說文本,依然需要進行多方面的修改,以適應媒體空間的傳播環(huán)境和大眾接受語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對主要人物進行“去惡化”處理;將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敘事作用集中到代表人物身上;強化輔線人物的筆墨,進行散點透視,力圖展現整體圖景;反思并拓展大眾關心的主題。
關鍵詞: 黃蓓佳? ?小說? ?電視劇改編.
在當代媒體空間視域的傳播環(huán)境下,影視源源不斷地以文學滋補靈魂和體魄。越來越多的作家愿意接受影視全新的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的改編。江蘇作家的作品在影視銀幕上頻繁可見。黃蓓佳作為江蘇代表作家,多次化身編劇,與蘇州福納公司聯(lián)手,將自己的作品改編為影視劇,比如《新亂世佳人》《我要做個好孩子》《派克式左輪》等。
從小說到電視劇,既融入了福納公司新文人電視劇的精英化改編意識,又由黃蓓佳親自掌舵,把握改編主旨,延續(xù)小說對社會問題的反思精神。如《新亂世佳人》亂世個體的生命意識;《我要做好孩子》把每個孩子都當成珍貴的個體;《派克式左輪》更是直接取材自震驚中外的盧剛事件,叩問國外求學游子在文化沖突中的物質與精神狀態(tài)。黃蓓佳與福納公司總體采用“忠于原著”的改編方法,但是在兩種不同媒介的轉換中,改編劇依然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主要人物的去惡化、反面人物的集中化、敘事重心的散點透視化和主題的大眾化。
一、主要人物的去惡化
與小說相比,電視劇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匯聚善與美,剔除瑕疵之惡。電視劇《新亂世佳人》采用增、刪或直接改變事件處理方法,對董心碧、冒銀南、薛暮紫、獨妍、王千帆等都進行了去惡化處理,使之呈現完全正面的形象。電視劇中的董心碧比小說思慮更加細致,處事更加圓潤。在處理綺鳳嬌與董克勤偷情一事時,她刻意回避,既避免了父子倆的記恨,又體現出了睿智柔和的處事風格,更契合大眾心中江南女子溫婉賢淑的形象。在塑造冒銀南、獨妍夫婦倆時,電視劇加入了多處救民、救國、救董家的戲份,人物形象愈加去除私心,充滿了正能量。
薛暮紫從一個顧飄搖小家、重個人情感的鄉(xiāng)野醫(yī)生,變成一名全民族大義、重人倫情感、博學多識的救世良醫(yī)。小說中的薛暮紫只懂內科,不通接骨,只懂中醫(yī),不通外文,遇到斷骨或槍傷只能簡單包扎;在逃難與顛簸的歲月中,與董心碧同舟共濟,雖未有婚姻之名,但順應了人性的自然需求,確有夫妻之實。作為新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品,個體生存意識和自然人性的勃發(fā)從飄搖的歷史中凸顯,以碎片化的歷史拼接出完整的人生與人性原生態(tài)。電視劇更注重對人物的正能量塑造,顧及觀眾的集體無意識,打造契合大眾傳播的典型人物。電視劇中的薛暮紫知識廣博,讀過醫(yī)科大學,既有中醫(yī)內科知識和祖?zhèn)骼m(xù)骨良方,又通曉英文。一個立足于自身職業(yè)、積極抗日、懲治漢奸走狗的救世良醫(yī)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與小說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在處理與董心碧的感情方面,他不斷強化“朋友妻不可欺”的觀念,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盡管擔當起董心碧家庭中頂梁柱的角色,但是依然恪守朋友的本分,從小說中丈夫的地位退居到守護者的位置。王千帆從次要人物變?yōu)榱酥饕宋?,從一個容易移情的毛糙青年變成了意志堅定、無畏生死,敢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的共產黨領袖人物,體現在三處情節(jié)的改動中。一是小說中,王千帆在逃亡中,失手打死了一直庇護董家的抗日軍官沈沉,電視劇借國民黨內的派系斗爭洗去了王千帆的人生污點。二是電視劇刪除王千帆對潤玉的愛慕,從始至終鐘情綺玉,從情感層面強化主人公堅定的意志。三是電視劇增加王千帆敢于糾正黨的錯誤,力挽狂瀾拯救愛國鄉(xiāng)紳冒銀南。
電視劇《我要做個好孩子》《派克式左輪》都將主人公完美化。電視劇《我要做個好孩子》進一步強化金玲心性純良、語言溝通能力強及課外知識面廣。電視劇《派克式左輪》以不斷惡化的外在環(huán)境代替魯杭的恃才傲物與缺乏情商。黃蓓佳操戈改編,與范小天一起將主人公進行去惡化處理,與電視劇的大范圍傳播方式、傳播效果緊密相連。電視劇在傳播上的優(yōu)勢遠遠超過文學,乃至于電影?!八灾苯舆M入家庭的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占據了本來屬于電影的位置”①(188)。千家萬戶的觀片范圍、家庭式三五成群的觀片方式、以更新周期為單位的零散化觀片時間使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物更容易通過反復強化被觀眾記憶,更適宜家庭成員探討劇情,更容易達到普及正能量的傳播效果。
二、反面人物的集中化
黃蓓佳常常設置不同的支線人物,構建與主人公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同階段的矛盾幾乎伴生著不同的支線人物。家庭化、碎片式的觀片環(huán)境使電視劇不得不刪減一些次要人物,將矛盾沖突集中在固定的兩、三個反面支線人物身上。影視改編的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類似于布賴恩·邁克黑爾提出的文學手法——“被刪除的人物”,指“文學人物被看做文本功能而非擁有自我身份的‘統(tǒng)一物”②(36)。改編劇集中多位反面人物的敘事功能,將固定的反面人物作為文本功能的扁平性格的統(tǒng)一物,具有設置矛盾、塑造主人公、推進情節(jié)進展等敘事功能。
電視劇《新亂世佳人》將反面形象集中在范寶昆、錢少坤和語嫣三個人身上。小說中的這三人各自興風作浪于某一個或兩個歷史時期,銷聲匿跡于下一個歷史時段,如范寶昆活躍于民國時期,錢少坤活躍于民國和日本殖民時期,語嫣僅以一個上海女人的身份陪著董家二房的兒子回過東吳。但在電視劇中,三人均貫穿情節(jié)始終,成為董冒兩家災難的直接制造者。范寶昆在民國時期助紂董家二房欺壓大房董心碧;在日本殖民時期當起了漢奸走狗,關押思玉,威脅董冒兩家;在國統(tǒng)期以借高利貸的方式,逼迫董家傾家蕩產,逼死一輩子信佛的大太太董心錦;在解放初期,故意投機革命,威逼利誘董濟民寫偽證,企圖致冒家于死地。電視劇《我要做個好孩子》將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做了集中化處理,將主要事件集中到從始至終貫穿的對比人物身上。
為了實現敘事功能,影視劇抹殺小說中反面人物的性格發(fā)展或轉變,刻意將圓形人物改編成扁平人物。從民國時期擔任東吳縣長的錢少坤,在小說中,從一開始的貪財好色,到嘆服董心碧的心性和手段,不再刻意為難董家的孤兒寡母,性格發(fā)生良性轉向。但在電視劇中,他對董家的仇恨隨著情節(jié)進展愈加刻骨。
三、敘事重心的散點透視化
電視劇改編,比起電影改編,以劇集連續(xù)更新的形式更容易實現敘事中心的散點透視,也更適合改編人物多、篇幅長的長篇小說?!缎聛y世佳人》《我要做個好孩子》《派克式左輪》三部電視劇均力圖體現原著中多個鮮活的正面人物形象,甚至在超越原著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做了不可磨滅的努力。
散點透視源自中國山水畫,最大的特點是:“畫者不止一個視點,好像人在山上端著照相機邊拍邊游覽,然后將這些從不同視點拍下來的照片景象組織在一個畫面里。”③(133)《新亂世佳人》等電視劇每一集都像一個好奇的旅游者用眼睛、用手機移步換景地搜尋著每一處景致,盡管可能知曉自己觀賞的主景點或主目標,但并不妨礙觀賞沿途的風景。因此,相比小說,電視劇擴充了一些人物的戲份,比如董心碧的六個孩子、金玲班的優(yōu)秀學生喬思思等,使這些輔線人物成了一道又一道亮麗的風景。董家大女兒潤玉改學音樂,主動求職于獨妍創(chuàng)辦的女子學院,剔除小說中的優(yōu)柔寡斷,凸顯獨立、自主的性格特征。董家的二小姐、三小姐、四小姐綺玉、思玉、煙玉都被增添了不少情感戲份,比如在煙玉的結局上,刻意添加了被薛暮紫救活后,依然被愛人(明月笙)和家人視為恥辱,最終走向死亡的“河豚事件”后續(xù)情節(jié)。電視劇既塑造了特立獨行的煙玉,又特別展現了民族氣節(jié),任何人在民族大義面前,不是行事有因,便能獲得民眾的諒解,最終只能接受大眾的審判,如煙玉選擇死亡一般。為了塑造五小姐小玉的善良,電視劇不惜在原著中小玉與冒家大少爺感情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與冒家三少爺的感情戲。小說塑造了以董心碧為核心的眾星捧月式的亂世佳人,散點透視下的電視劇,董心碧退居與幾個兒女同等的敘事地位。整部電視劇像一件鑲滿明珠的旗袍,顆顆綻放出璀璨的光芒,又共同組成了華麗的中國式瑰寶。
四、主題的大眾化
改編后的電視劇主題盡管保留了小說原著對社會問題關注及反思,但是依然做了大眾化的調整。媒體空間視域顛覆了傳統(tǒng)的權威視域,大眾視域已經伴隨著傳播媒介的全方位覆蓋成為當下主流視域。大眾文化是影視不得不面對并賴以生存的文化。“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很顯著的一個現象就是逐漸彌合了藝術和生活的界限,并使得日常生活‘審美化”④(230)。大眾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生存狀態(tài),日常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困頓都成為影視應當展現的主題。黃蓓佳的這三部長篇小說主題思想都是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大眾生存狀態(tài)和思想困頓的反思,可以成為影視展現的主題。但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拓寬對大眾物質和精神的思考面,對大眾進行主旋律的熏陶和引導,是影視也需要承擔的重任。
電視劇《新亂世佳人》對原著張揚個人生命意識的主題進行了世俗化、大眾化處理。原小說以歷史風云變幻為背景,著重展現董心碧的生存惰性。她不關注環(huán)境變遷,關注的始終是盡可能保留董家的原產和保護一家人安穩(wěn)的生活,不關注其他孩子(比如冒家公子)的生存狀況,只關注自己子女的安危。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董心碧依然停留在生存的原地,守護一家一室,映射戰(zhàn)亂中老百姓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和茍且偷安的生存意識。電視劇將歷史背景從幕后拉至臺前,將普通百姓的生存惰性普世化為積極的生存主題——活著就要善待自己。電視劇第29集,董心碧勸慰董家三公子冒之誠忘了去世的思玉:“死的人已經死了,活的人還要活,人一輩子就像地上長的一棵草,千人踏,萬人踩,可它根子里沒壞。人只要活著,還有一條命,就不能自己糟踐自己?!边@種普世化的積極生存意識可以超越具體歷史時段的苦難,啟迪任何時代的人以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沿襲了以蘇軾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用豁達恣意心態(tài)面對人生困境的大智慧。除此之外,電視劇新增抗日情節(jié),凸顯救國救民的主題,以主旋律進一步激發(fā)廣大觀眾的愛國熱情。
電視劇《我要做個好孩子》通過新增人物喬思思,提出了當下優(yōu)等生教育缺失的問題。喬思思是典型的優(yōu)等生,幾乎門門課程都可以考滿分。但是她的缺點非常明顯,知識面狹窄,沒有人生理想,人情淡薄,除了考上重點中學外,沒有任何人生目標,除了一本又一本習題,沒有任何人情意識,因為一道數學題遺忘了隔壁老奶奶生命的囑托。和喬思思相關的情節(jié)直擊大眾對優(yōu)等生的偏愛,直擊當下教育的弊端,對“好孩子”的評判標準提出了質疑。電視劇在原著主題“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寶貝”的基礎上,力圖探究升學和個性發(fā)展之間的沖突問題。
如果說“去惡化”和“集中化”是新文人劇自身敘事特色和受眾接受美學的體現的話,那么“散點透視”和“主題大眾化”則是對原著的拓展和升華。尤其是一改電視大團圓的結局模式,在結尾處提出發(fā)人深省的社會問題,從閉合式結局走向開放式結局,達到了與紙質文本一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接受效果。因此,在改編劇普遍存在深度缺失、人文缺失的大背景下,改編自黃蓓佳小說的新文人電視劇探索出了一條娛樂與深度同在的改編之路。
注釋:
①劉明銀.改編:從文學到影像的審美轉換[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②徐穎果,主編.族裔與性屬研究最新術語詞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③肖鋒,編著.當代運動與技術潮流素描與速寫卷[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
④陶國山.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黃蓓佳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SJA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