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霄
摘 ? 要: 就大學生法治思維現(xiàn)狀進行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指出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既要有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協(xié)同機制,又要有校園法治文化的氛圍。
關鍵詞: 法治 ? 思維 ? 培育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到新高度。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則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上進行了宏觀規(guī)劃。法治社會建設的衡量標準是多重性的,最根本的標準是看一國社會民眾對法律至上精神的普遍認同和支持,更是看用法守法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將法治思維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那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強化人們的法治信仰、法治思維和法治習慣。
黨中央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的力度,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大學生作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未來主體和生力軍,他們是否具備法治思維將深刻影響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效高低。
一、法治思維的概念解讀
關于法治思維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陳金釗認為法治思維在現(xiàn)階段是指限制約束權力肆意行使的思維,受規(guī)則和程序約束指引;法治思維講究邏輯推理,注重解釋技術,是一種理性思維;是在價值追求上趨于保護權利、自由的正義思維[1]。姜明安認為法治思維是執(zhí)政者對所需處理的問題綜合分析形成的結論,是一種基于法治理念的,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邏輯推理判斷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2]。汪永清認為法治思維是一種通過判斷是非從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法治信念和法治特性基礎上的[3]。陳大文、孔鵬皓等從法治思維主體進行了論述,認為法治思維主體不限于法律人,更應包含普通大眾、大學生、干部等廣泛群體[4]。最新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對法治思維有這樣的定義:“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于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p>
法治思維是人們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斷、法律推理等對法治現(xiàn)象予以客觀理性的認識過程,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價值和知識等都是法治思維的構成基礎,貫穿于整個法律運行的過程,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幾乎涉及社會的所有方面,覆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所有法律主體。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法治思維更是一種緩和社會沖突、重塑社會秩序的思維方式。作為高素質群體典型代表的大學生,對其進行法治思維培育在法治國家和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的現(xiàn)狀
1.法律基礎知識欠缺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是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種途徑而獲得的,主要通過學校教學。目前我國學校對公民法律知識的傳授從小學開始。在小中學階段,法律知識在政治課上講授,在大學階段,除了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外,普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的重要來源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大學生對一些影響比較廣或者生活中接觸得多的法律稍微熟悉些,對國家的法律體系認識非常模糊。學習掌握法律知識是法治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前提,若對最基本的法律知識不了解和掌握,則法治思維的形成無從談起。
2.法律分析能力欠缺
目前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處于感性階段,對社會中的一些法律現(xiàn)象或者案例不能運用法律方法進行分析,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觀點,往往憑借內心的感受和社會的評價主觀臆斷、胡亂猜忌。隨著互聯(lián)網絡的高速發(fā)展,一些充斥著負能量的信息阻礙著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只要有法治思維,運用法律分析方法,就不會被這些錯誤信息誤導。
3.法治信仰并沒有真正內化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每位公民都知道法治的權威,當然包括新時代大學生。大學生們對憲法至上、法律包括權利和義務等法治觀念有一定的認識,對于法律價值中的公平正義等價值具有普遍認同性,具有一定的法治素養(yǎng)。不過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大學生有時還是會用道德思維、政治思維或者經濟思維取代法治思維,并沒有真正把法治作為信仰。雖然他們知道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但沒有形成對法治的信仰,談不上法治思維。
4.法治實踐欠缺
大學生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實踐活動,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才能逐漸養(yǎng)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新時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使命感,想提升法治素養(yǎng),對法律的未知欲很強。在課堂上對法律部分教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如果有法律實踐活動,學生會踴躍報名參加。但是大學生所在的高校校園相對來說較為獨立封閉,學生很少有需要法律解決問題的經歷,缺乏法律實踐。實際教學中的法律知識講授是有限的,法律實踐活動往往因為各種因素只可能讓少數(shù)學生參與,不具有普及性。
三、大學生法治思維缺乏的原因
1.學段交流銜接的契合度不夠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到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系統(tǒng)地進行法治教育。大中小學不同的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小學知道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中學生了解這個義務是憲法規(guī)定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大學生就要掌握憲法為什么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小中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知識到理念和精神,從認識到信仰的過程?,F(xiàn)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中法律部分一體化建設還存在不足,重形式輕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段交流銜接機制。法治思維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需要小中大學不間斷系統(tǒng)地培育。
2.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途徑單一
在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里,除專業(yè)法律和少數(shù)法律選修課外,能夠獲得法治教育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思政課的授課教師專業(yè)背景多是非法學專業(yè)的,這些老師的法治素養(yǎng)有待提高,在教學中存在忽視法治教育或者略講法律部分,法律知識傳授不到位,法治案例分析不透徹等問題。在課程教學中,用于法治教育的課時有限。例如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其中只有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體現(xiàn)法治內容,對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
3.某些錯誤觀念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思想領域日趨多元、多樣、多變,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各種觀念交相雜陳,不同價值取向并存,這里存在一些對法律認知錯誤的觀點,并且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人治的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宗法、特權人情觀念至今仍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隨著網絡生活的普及,這些思想在社會形成了不利于法治思維形成的風氣,導致少量學生心中缺乏對憲法法律的崇敬,對待法律問題未能用法治思維思考處理。
四、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路徑
1.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習掌握基礎性的法律知識,是培養(yǎng)法治思維的前提。大學生學習掌握法律知識和方法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思維的過程是運用法律知識、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法律知識欠缺的人,是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的。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法治思維。這兩方面的教學實效有賴于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授課教師要提高法治素養(yǎng)和水平,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2.發(fā)揮課程與課程間的協(xié)同教育作用
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需要課程與課程協(xié)同。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間的協(xié)同。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主導,協(xié)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依法治國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jù);協(xié)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讓大學生認清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就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協(xié)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法治建設歷程,深刻領會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協(xié)同“形勢與政策”課,與時俱進,掌握法治建設新的動態(tài)。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法治教育為基礎,協(xié)同專業(yè)課程,結合學生實際,可以更精準地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
3.拓展法治思維培育的實踐途徑
法治思維的培育是建立在有效的法治實踐基礎上的,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分析思考問題,才能最終解決問題。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培育除了課堂教學外,還應該積極拓展實踐活動的途徑。教師應創(chuàng)新課外法治實踐模式,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下實踐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直觀生動的法治教育,鼓勵大學生參與立法討論。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學校可與法院聯(lián)系,有典型案例組織大學生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
4.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高校需要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礎。學校各相關部門要積極創(chuàng)建與法律相關的第二課堂校內活動,以習近平同志全面依法治國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核心,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保證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接受校內良好法治風氣的影響及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法治思維。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是建立在豐富充實的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基礎上的。比如學校的普法宣傳,通過宣傳法律知識,熟悉法律程序,或者請專業(yè)人士進行法律咨詢活動;成立學生法律社團,開展法律社團活動,如有關法律問題的辯論賽、法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還可以請知名法律人士或者法律專家來學校開展法律講座。這些措施讓大學生除課堂外得到環(huán)境的法治熏陶。法治思維是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良好社會氛圍的前提,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熱情和信心,夯實法治中國建設的社會基礎。所以,當下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02).
[2]姜明安.再論法治、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J].湖南社會科學,2012(4).
[3]汪永清.法治思維及其養(yǎng)成[J].求是,2014(12).
[4]陳大文,孔鵬皓.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1).
1.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項目《“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機制研究》,編號:20C16。
2.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觀及青年培養(yǎng)研究》,編號:19YBA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