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摘 ? 要: 陳鋒主編、王毓珣等所著的《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立足于數字化時代背景,追述未來學校的興起,前瞻性地對意蘊、教師、課程、教學、學習、課堂、評價和管理八個方面,從教育學特有的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未來學校的學理與應然場景,歸納未來學校的興起及發(fā)展趨勢與特點。本文選取其中所列較具代表性案例作為借鑒,從教與學的重塑、學習評價體系的重構兩個方面對未來學校進行解讀,由此提出對未來學校發(fā)展的一些設想。
關鍵詞: 教育學 ? 未來學校 ? 啟示 ? 重塑 ? 重構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求教育不斷提高質量,加強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改革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人工智能、區(qū)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已對現有教學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不久的將來必將對學校形態(tài)產生重大沖擊。陳鋒主編、王毓珣等所著的《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一書,立足于數字化時代背景,從教育學特有的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未來學校的學理與應然場景。
一、未來學校的興起
對于未來學校的研究與實踐,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德國杜林在《哲學教程——嚴格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中構想的“未來學校計劃”。二十世紀,大教育家杜威(1915年)提出“明日之學?!保逃夷釥枺?921年)創(chuàng)辦了夏山學校,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勤在著名的未來三部曲①中提出了超工業(yè)教育的設想。進入二十一世紀,未來學校開始在全球興起。一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經合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先后對未來學校及數字時代的教育進行了專項研究與探索。另一方面,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法國、俄羅斯、巴西、瑞典、芬蘭等國都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實踐。以美國為例,創(chuàng)立了費城未來學校(2006年)、探索學習學校(2009年)、思考全球學校(2010年)、另類學校(2013年),此外,可汗學院、達·芬奇學校等都屬于對未來學校的探索。同期,國內對未來學校不斷作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03年正式啟動中國未來學校創(chuàng)新計劃,組建了包括20個實驗區(qū)、8所示范學校及300多所學校的未來學校聯盟,2016年發(fā)布《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2017年,教育部學校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中心出臺“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
二、未來學校的發(fā)展趨勢與特點
時代在發(fā)展,未來學校要與時俱進,才能滿足未來教育的需要。書中提出未來學校應發(fā)展為學校3.0。人類早期的教育以能者為師、口耳相傳、經驗傳承、示范模范為主要傳授方式,三皇五帝時出現的成均、庠、明堂、序、校、學等學校,此時的教育可謂進入學校1.0時代,個別教學、對話式教學、知識壟斷、經典誦讀是主要特征。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工業(yè)流水線需要大量受過一定教育、掌握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教育進入學校2.0時代,集體教學、分科教學、統(tǒng)一標準、普及度較高成為主要特征。當下,人類的集體智慧總和以幾何速率激增,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訴求已逐漸從學有所教走向學有優(yōu)教,即每個個體都能通過教育開發(fā)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當下教育由于學校2.0同質化、教本主義等弊病,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只有改造現有學校,創(chuàng)造未來學校,進入學校3.0時代,蔡元培提倡的“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才能真正得到實現。所謂未來學校,是指“為了滿足個體多樣化、個性化發(fā)展需求與日益復雜多變的人工智能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重構的適合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真實與虛擬融通的時空”。教育部學校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提出未來學校具備六大特征:一是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聯的基礎設施;二是集成、智慧、因變的新學習場景;三是靈巧學習及創(chuàng)新的賦能場;四是開放整合的學習生態(tài);五是創(chuàng)新的知識和信息網絡拓撲結構;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師——課程智慧系統(tǒng)。
三、未來學校的解讀與案例借鑒
王毓珣等從未來學校的意蘊、教師、課程、教學、學習、課堂、評價和管理八個方面,提出未來學校建設的設想,同時援引國內外的創(chuàng)新做法作為借鑒。
綜而觀之,可從教與學的重塑、學習評價體系的重構兩方面進行解讀。
(一)教與學的重塑
未來學校將在教師、課程、課堂、時空全方位進行教與學的重塑。未來教師的角色發(fā)生轉變,將成為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設計指導者、學生學習評價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終身學習者。教師隊伍將重構,由線上教師、線下教師、主講教師、輔導教師、人類教師、機器人教師共同組成。未來課程將實現教程到學程、教本向學本的轉變,從標準化走向定制化,即借助大數據學習分析的支撐。根據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個性傾向等,生成智慧化、差異化、匹配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定制課程。未來課堂將從同步走向異步、線下走向混合,即根據學生學習速度和學習內容,進行年齡不一的混齡教學,以及線上與線下、正規(guī)與非正規(guī)、虛擬與現實、系統(tǒng)與碎片相結合教學。在未來學校里以學生的學習為起點與歸宿,教育重心真正從教師走向學生,并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無邊界學習。
(二)學習評價體系的重構
對應未來學校教與學的重塑,學習評價體系可由核心素養(yǎng)評價、個性化評價、即時評價、大數據評價構成。其中核心素養(yǎng)因綜合性和內隱性特點較難評價。歐盟各國探索將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可觀察的外顯表現”,開發(fā)“相應測量工具和量規(guī)”,并“通過態(tài)度調查問卷、表現性評價等形式”對核心素養(yǎng)進行評價。個性化評價是針對學生個性化學習,在考慮學生個體特征、興趣偏好等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個體進行的評價,重在促進學生自主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發(fā)掘各自的生命價值和發(fā)展?jié)撃?。即時評價指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即時評價,大數據評價指通過搜集分布在學生學習、科研、交往和日常行為等不同空間的大數據,為采取個性化、定制式的教育策略提供科學支撐和實證依據。
(三)國內外案例借鑒
書中援引了不少國內外創(chuàng)立未來學校的實踐案例,本文選取了其中較具代表性并有一定影響力的案例作為借鑒。同樣以美國為例,2009年開始的“個人學校”項目,重新設計了課堂教學,整合教師現場指導、在線課程、虛擬導師、合作活動和個別實踐等多樣化教學形式,由學科專業(yè)教師、助教、在線輔導教師和數據分析團隊組成一個教師團隊,從不同的維度評價學生,打破了“教師孤立”的狀態(tài)。創(chuàng)辦于2010年的思考全球學校(THINK Global School),總部位于紐約,但學生的課堂卻遍布全世界,學生每學期前往全球不同城市進行學習,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語言和歷史。查爾斯.M.賴格盧特(Charles M. Reigeluth)等于2015年提出“三清單模式”,即一張標準清單,記錄每位學習者達成國家規(guī)定與選擇性教育標準情況,一張個人清單記錄每位學習者各個領域達標情況,一張個性特點清單記錄影響每位學習者學習的學習風格、學習興趣、多元智力分布情況等個性特征。國內開展了不少探索實踐,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研發(fā)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研制涵蓋300多個指標的診斷與測評框架,面向每一位學習者,實現全學習過程數據的采集、學科優(yōu)勢的發(fā)現、學習問題的診斷與改進,提供“學習助手”“學習伙伴”“學習導師”三個層面的服務。
四、對未來學校發(fā)展的啟示
從國內外實踐案例來看,雖然各國未來學校的名稱不一,但究其意蘊均以學為本,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促進學生成長、適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學時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中,提出未來學校的學習空間應是綠色、智慧的,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綠色、智慧不僅指綠色環(huán)境和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更應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建立一種全新的綠色學習方式。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重塑教與學的關系,重構學習評價體系,遵循學習規(guī)律,激發(fā)學習者學習的內生動力,使學習走向人性化、個性化、自主化、智慧化。
《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穼τ谖磥韺W校的發(fā)展,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早在1912年,蔡元培就提出“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建設教育強國,正如書中所言,需要敢于“改造現有學校、創(chuàng)造未來學校,引領世界潮流,為世界教育提供中國方案”。
注釋:
①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撰寫的未來三部曲:《未來的沖擊》(1970年),《第三次浪潮》(1980年),《權力的轉移》(1990年)。
參考文獻:
[1]王毓珣,等.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高平書.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
[3]劉新陽,裴新寧.駕馭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zhàn)——歐盟“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75-85.
[4]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R].201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