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森瀚 宋國定
摘要:中國旗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疤!逼?,作為《周禮·春官·司?!访魑囊?guī)定的天子用旗,形貌、配色、功用等學界至今沒有定論。通過對上至三代、下達明清的日月旗式樣進行綜述,追溯周代旗幟的設(shè)計理念,并結(jié)合旗幟圖樣的繼承特性,推斷出周代“太?!逼焐侠L有日月圖案,以“五德終始說”來判斷旗幟顏色,周代的旗幟顏色是以紅色為正色。再結(jié)合“太?!毙沃频乃?、明、清記述,我們推斷,周代“太?!逼煲约t色為底色,旗面繡日月、北斗七星,下繪交龍盤旋于旗面,一升一降。此旗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后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形式。宋朝重啟日月旗之風氣,但日旗、月旗分立,雙龍不見所蹤,元、明之制大致沿襲宋朝之風。
關(guān)鍵詞:太常;日月旗;周禮;旗幟;五德終始說
中圖分類號:K87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6-0128-03
中國古代有著源遠流長的旗幟歷史、旗幟文化?!捌鞄谩币辉~,泛指懸掛在桿上,具有特定顏色、特定圖案的布?!捌臁弊肿畛醯囊馑紴楫嬛堋⒒⒌能娖??!吨芏Y·春官·司常》載:“熊虎為旗”?!皫谩弊忠鉃閹в袠酥緢D案的布條?!赌印罚骸安L五丈,廣半幅者大?!逼鞄靡辉~最早出現(xiàn)在《墨子·雜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內(nèi)外,立旗幟”。意為警戒兵出城立田表,城內(nèi)警戒兵令其坐在城郭內(nèi)外,豎起旗幟。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旗幟具有指揮和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蹲髠鳌でf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zhàn)》記載“望其旗靡”;西漢賈誼《過秦論》中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周禮》曰“率都建旗”;《韓非子·大體》中“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chuàng)壽於旗幢?!备鶕?jù)唐朝王建的《寄賀田侍中東平功成》記載:“百里旗幡沖即斷,兩重衣甲射皆穿”以及《吳子·料敵》中“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贝说任墨I的內(nèi)容都表明早期中國旗幟的作用是與軍事戰(zhàn)爭息息相關(guān)的。據(jù)《周禮·春官·司?!酚涊d:“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逼渲忻鞔_提及了我國最早的九種旗幟標識。由此可見,古代旗幟種類繁多,功能用途廣泛,是古代社會軍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周代旗幟的分類
據(jù)《周禮·春官·司?!酚涊d,“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王建大常,渚侯建旃,孤卿建唐,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旗,躲鄙建旒,道牽載旌,旃卓載旌?!盵1]這說明周代的旗制和禮制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通常把這九種旗幟統(tǒng)稱為“九旂”。
二、“?!钡淖衷?/p>
最為大眾所知曉的就是太常三辰旗,也稱作辰旒?!俺!钡谋疽馐瞧鞄?,依《說文》中解,“從巾尚聲”[2],而“巾”本作一象形字,仿布條下垂之形貌,故“?!北咀髌鞄弥庵v,是有根據(jù)的。在近年出土的大量楚系簡帛中,已經(jīng)能夠看到大量關(guān)于“?!弊值氖褂糜涗?。[3]《孔傳》說:“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薄渡袝ぞ馈分休d:“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籬忠寅,服務(wù)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大常?!盵4]“日月為?!?,即指大常旗上繪有日月圖案。
三、以“五德終始說”判斷旗幟顏色
承繼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五德終始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封建王朝都以此確定基色、理解興衰?!拔宓隆笔侵赣晌逍心?、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土/黃→金/白→水/黑→木/青→火/紅。
五行相克:土/黃→木/青→金/白→火/紅→水/黑。
這種理論可以解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正色選擇。[5]
筆者認為周代的旗幟顏色應(yīng)當是以紅色為正色,理由如下:
(一)周代尚“火德”
有大量的史料證明,秦始皇信奉和推崇“五德終始說”。譬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盵6]秦始皇研究者郭志坤根據(jù)《呂氏春秋·應(yīng)同》的相應(yīng)內(nèi)容認為,周朝的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顏色[7]。鄒衍作為“五德終始說”的建立者,其理論如此受推崇,固然有其符合客觀性的一面,即應(yīng)當正確地反映了三代的顏色取向,再不濟,也應(yīng)當是對三代顏色取向的簡單總結(jié)。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周代的服飾和旌旗都尚紅色,紅色是周代流行的顏色。
(二)周代尚紅有考古資料支持
《陜西服飾文化》考證了周代的服飾狀況:天子的冕服是玄衣纁裳,纁裳即紅色衣料做成的圍裳;西周流行寬帶束腰的斧形鏵,用皮革涂抹朱紅色做成;西周王公貴族所穿的華麗衣裳和所用的赤芾、韋畢等都是權(quán)威、地位的標識物,除衣服外,他們用朱紅色涂抹和刻鏤。[8]并且古代帝王好用赤色旗,也已有定論。鸞旗便為古代帝王先導車上所建之赤色大旗;后世也用赤旗指代帝王儀仗。[9]
(三)日月旗底面深紅色有歷史研究者支持
黃明延認為常是天子之旗,旗面深紅色,畫日月;旂是諸侯之旗,旗面為淺紅色。[10]142
四、“太?!毙沃频拿髑逵浭?/p>
由于年代久遠,考古學上我們可以認為,已幾乎不可能找到完整的周代旗幟遺留,但我們?nèi)钥梢酝ㄟ^其他方式一窺周代日月旗的形制。
據(jù)《三才圖會》所載,如圖所示,“周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其一日日月為常,左氏日,三辰旌旗昭其明也,按楊子大玄經(jīng)日,日以煜乎晝,月以煜乎夜,登日月于旗,以象天也,宋太祖始置日月旗各一,天圣鹵薄圖,日旗赤質(zhì)畫日中以雞,月旗青質(zhì)畫月中以兔。元制日旗,一青質(zhì)赤火焰腳繪日于上;月旗,一青質(zhì)赤火焰腳繪月于上。今制日旗月旗各一,俱青質(zhì)黃裥赤火焰間彩腳繪日以赤,繪月以白?!盵11]仇英《清明上河圖(辛丑本)》研究者單國霖指出,明代日月旗的形制是多樣的,僅辛丑本便表現(xiàn)出三十余面日月旗,形制各異[12]。傳世畫作《帝鑒圖說》中《游幸江都》一篇便出現(xiàn)黃底紅日旗數(shù)幅?!豆沤駡D書集成》中載,日旗形制如圖[13]。這三種旗幟盡管顏色各異,但都是矩形純色旗面加圓形純色圖樣的形制。
五、“太?!毙沃频乃未浭?/p>
《三才圖會》載,“宋太祖始置日月旗各一,天圣鹵薄圖,日旗赤質(zhì)畫日中以雞,月旗青質(zhì)畫月中以兔?!贝藭r朝鮮王朝亦引入中國之日月旗,我們可以從朝鮮語的發(fā)展中取經(jīng)。朝鮮語中有漢字“日旗”,解釋為“藍旗繪日形者”,藍亦即青;“月旗”解釋為“制同日旗而繪月旗者”[14]。亦即,朝鮮國所認知的日月旗是青底紅日的。
然而,根據(jù)宋代學者聶崇義互考多種古代《三禮圖》所編訂的《三禮圖集注》,“王建太常,縿首畫日月,其下及旒交畫升龍、降龍,縿皆正幅,用絳帛為質(zhì),斿則屬焉,又用弧張縿之幅,又畫枉矢于縿之上,故辀人云弧旌枉矢是也。凡旌旗之杠皆注旄與羽于竿首,故夏采注云,緌以旄牛尾為之,綴于橦上,其杠長九仞,其斿曳地,又左傳云,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據(jù)杜鄭二注,皆以三辰為日月星,蓋太常之上又畫星也。阮氏梁正等圖,旂首為金龍頭案。唐志云,金龍頭銜結(jié)綬及鈴緌,則古注旄及羽于竿首之遺制也?!盵15]這種形制要比明代所見要復雜得多?!稓J定四庫全書》中所載《三禮圖·卷二》亦給出了相似的圖樣。
六、“交龍”是指什么
《三禮圖集注》引《儀禮·覲禮》注云:“王建太常,縿首畫日月,其下及旒,交畫升龍、降龍??劷哉媒{帛為質(zhì),斿則屬焉。又用弧張縿之幅,又畫枉矢于縿之上?!睆堉磁ⅲ骸爸T《旌旆圖》皆誤。旆,猶旒也,謂下偃者,故古人名偃。字斿。,此乃象形,可知斿字之義,豈得以諸幅聯(lián)屬乎?如聶說,何不曰九幅乎?”[16]張之洞這里批評的是《三禮圖集注》中對“太?!钡淖鲌D。這也提醒我們:要斟酌對《周禮·春官·司?!分小敖积垶閿纭钡摹敖积垺钡睦斫?。
目前在線學術(shù)數(shù)據(jù)庫可以檢索到的觀點大致有三種:(1)認為“交龍”是相交的兩條龍;(2)認為“交”通“蛟”,“蛟龍”指一種傳說中龍屬、似蛇的生物[7]142;(3)認為“交龍”是正交如《三禮圖集注》所示交錯排列的數(shù)條龍。
筆者認為第一種解釋最為合理,理由如下:
(一)《三禮圖集注》注曰“交龍”
聶崇義撰寫《三禮圖集注》,旨在尋找禮圖本真,是目前所存最早、最完整的圖文并茂研究“三禮”的著作,并在洛陽曹魏大墓發(fā)掘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并且此處所引應(yīng)為《儀禮·覲禮》原文,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早在《楚辭·守志》中便有“蛟”字的使用:“乘六蛟兮蜿蟬?!盵17]此處應(yīng)非通假,而為交叉之“交”。
(二)《周禮》與《儀禮》相互印證
《周禮·春官·司?!分休d,“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不難發(fā)現(xiàn)句子結(jié)構(gòu)均是兩名詞并列或限定語加名詞。若是“蛟龍”出現(xiàn)在此,只能被理解為是蛟和龍,而它們出現(xiàn)在同一面旗幟上格格不入?!秲x禮·覲禮》的這段引文不僅印證了“交龍”是相交的兩條龍,而且明確指出了所畫的位置(“其下及旒”)、所畫的方式(“交畫”)、所畫的對象特點(“升龍降龍”),與所述完全吻合。
(三)周代“蛟”應(yīng)是不祥之物
商丘地方流傳著禹王鎖蛟的故事,黑蛟龍是需要降服的對象[18];至今仍沿用“周處斬蛟”這一典故,表示某人用于除害、改過自新的行為。
(四)“交龍”應(yīng)指兩條盤結(jié)的龍
南陽民間收藏漢畫像石《交龍》作為一手考古資料,有力地證明了類似這種二龍相互纏繞、首尾互銜的圖樣稱為“交龍”[19]。黃賓虹在論山水畫時也引鄭玄所注,“王者畫日月以象天明,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20]?!夺屆め尡芬粫侵苯又赋?,“交龍為旂,其,倚也。畫作兩龍相倚也。”[21]該紋路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
七、“太?!鄙系谋倍?/p>
河南汲縣一座戰(zhàn)國時期魏國墓葬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日月之旗,七星之文?!惫弊⒔猓骸把云焐袭嬋赵录氨倍沸且??!敝駮o年今本的可信性仍有爭議,但其記載之日月之旗必是周穆王年代之事?!度Y圖集注》《欽定四庫全書》中樣圖均繪制了北斗圖樣。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日月旗上應(yīng)有北斗七星圖樣。宋朝之后的日月旗均效仿宋制單獨的日旗、月旗,以至于明朝時均為日旗,不再有月旗。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周代所使用的“太常”旗以紅色為底色,旗面繡日月、北斗七星,下繪交龍盤旋于旗面,一升一降。相對位置大致如《三禮圖集注·其二》所配圖一致。
“太?!逼旄鼞?yīng)該稱為“日月七星交龍旗”。此旗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過程后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形式。宋朝重啟日月旗之風氣,但日旗、月旗分立,雙龍不見所蹤,元、明之制大致沿襲宋朝之風。參考文獻:
[1] 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92.
[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 楚系簡帛文字編[M].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721-722.
[4] 秦川.四書五經(jīng)[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95.
[5] 王大千.中國人,你真的了解孔子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4:179-180.
[6]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郭志坤.秦始皇大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60-164.
[8] 蘭宇.陜西服飾文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47.
[9] 王然.中國名物大典: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601.
[10] 黃明延.中國旗幟圖譜[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3.
[11] 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 單國霖.仇英《清明上河圖》(辛丑本)研究論文集[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5:474.
[13]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 崔宰宇.漢清文鑒簡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5-
730.
[15]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M].復印本.北京:四庫館,2016.
[16] 張之洞.張之洞全集:第11冊·著述、詩文、書札、附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992.
[17] 屈原.楚辭[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227.
[18] 王華杰.應(yīng)天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131.
[19] 凌皆兵,等.中國南陽漢畫像石大全:第6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144.
[20] 黃賓虹.黃賓虹山水畫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8:118.
[21] 銅鏡收藏實用解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39.
作者簡介:姚森瀚(2001—),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與應(yīng)用數(shù)學、科學技術(shù)史。
宋國定(1964—),男,漢族,河南焦作人,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技考古、中國考古。
(責任編輯:御夫)